馬 驥 馬婉嫕 武巧月
急性心肌梗死一旦發生,會導致患者出現心臟驟停的癥狀[1]。此病患者的死亡率較高,此病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2]。因此,臨床上應采取有效的方法對此病患者進行治療,以最大限度地挽救其生命[3]。為了探討用介入療法對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臟驟停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4年2月~2015年6月期間我院急診科收治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臟驟停患者。將這74例患者隨機分為介入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37例患者。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28例。他們的年齡在25~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9.4±11.3)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臨床表現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這些患者入院后,對其均進行常規治療,進行常規治療的方法是:為患者進行吸氧,監測其血壓、心率、呼吸等生命體征,對其進行心電圖檢查。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對其進行對癥處理。患者如果有自行服藥的能力,讓其口服氯吡格雷片(賽諾菲安萬特(杭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J20130083,規格為:75mg×7s,用量為300mg/次)和阿司匹林腸溶片(石家莊歐意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H13023635,規格為:25mg*100s,用量為300mg/次)。患者如果無法自行服藥,在進行治療前為其置入胃管,通過胃管進行給藥。在此基礎上,為對照組患者使用尿激酶和肝素鈉進行溶栓治療。尿激酶(常州千紅生化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H32022094,規格為:25萬單位)的用法是:首先,為患者靜脈滴注2500~10000單位的肝素。然后,用尿激酶通過患者的冠狀動脈進行持續滴注,滴注的速度為6000單位/min,滴注的時間為2小時。在尿激酶滴注完畢的12h后,使用40mg的肝素鈉對患者進行皮下注射。每日對患者進行2次溶栓治療,治療7天為1個療程。為觀察組患者使用介入療法進行治療。進行介入治療的方法是:首先,對患者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找到其梗死的冠狀動脈血管。然后,選擇患者的股動脈和橈動脈作為入路,用球囊擴張其冠狀動脈出現狹窄的部位,退出球囊,將導絲留在其冠狀動脈內,沿著導絲插入帶有支架的球囊導管,將導管送到病變處。充盈球囊,打開支架,對球囊加壓6~10秒后,對球囊進行減壓,并將其撤出。再次對患者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檢查其支架的植入效果。在術中,為患者靜脈滴注1萬IU的肝素。手術結束后,讓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300mg/次)和氯吡格雷片(300mg/次),并為其靜脈滴注肝素鈉(40mg/次),上述藥物的使用時間為7天。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調查兩組患者的家屬對治療效果的滿意度。該調查問卷共包括滿意、不滿意兩個標準。
①顯效:進行治療后,患者的生命體征恢復正常。在治療結束后的2h內,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②有效:進行治療后,患者的生命體征有所改善。在治療結束后的14h內,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③無效:進行治療后,患者的生命體征、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在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我們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包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x± s )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兩組的差異具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進行治療后,在介入組中,治療效果為顯效的患者有16例,為有效的患者有19例,為無效的患者有2例,本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4.59%。在治療無效的這2例患者中,出現心力衰竭、二次休克的患者各有1例。在對照組中,治療效果為顯效的患者有8例,為有效的患者有13例,為無效的患者有16例,本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56.77%。在治療無效的這16例患者中,出現心力衰竭、顱內出血的患者各有5例,出現二次休克的患者有6例。介入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兩組相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介入組中,對治療效果滿意的患者家屬有36例,本組患者的家屬對治療效果的滿意率為97.30%。在對照組中,對治療效果滿意的患者家屬有23例,本組患者的家屬對治療效果的滿意率為62.16%。介入組患者的家屬對治療效果的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家屬,兩組相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及其家屬對治療效果滿意度的比較[n(%)]
有研究發現,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臟驟停患者的死亡率較高[4]。因此,在臨床上,對此病患者進行及時有效治療的意義重大[5]。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溶栓治療,對介入組患者進行介入治療。溶栓療法主要是通過使用溶栓藥物來對患者心肌梗死的部位進行溶栓,從而使其阻塞的冠狀動脈恢復通暢。由于進行溶栓治療的最佳時間是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后的6h之內,這導致對在院外發生心臟驟停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溶栓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介入療法是通過在患者的冠狀動脈內放置支架來疏通其阻塞的冠狀動脈血管,以確保其冠狀動脈的血液循環恢復正常。有研究發現,在對此病患者進行心臟復蘇成功后的10min之內,對其進行介入治療,可有效地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進而確保其預后。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介入療法對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臟驟停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
[1] 王瓊濤,彭清臻.87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臟驟停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J].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12,22(01):2351-2352.
[2] 陳軍.急性心肌梗死心跳驟停患者心肺復蘇后尿激酶溶栓療效觀察[J].臨床醫學,2012,22(01):3621-3622.
[3] 熊英.急性心肌梗死臨床治療分析[J].當代醫學,2011,33(31):2314-2315.
[4] 甘劍挺,梁祥文,李平,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肺復蘇后急診介入治療19例臨床分析[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1,23(04):632-633.
[5] 張志友,丁素云.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復蘇術后溶栓的臨床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1,13(01):2631-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