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婷
近日,在杭州西湖博物館舉辦的“絲路之綢:起源、傳播與交流”特展中有一件重量級展品:根據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物復原的2000年前的漢代提花機。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聯合考古隊,對成都市老官山西漢墓地進行搶救性發掘時,出土了4臺此次展出的提花織機模型原型,它們均用竹木材料制成,結構復雜,細致精到,經軸上還殘存彩色絲線。同時出土的還有整經、絡絲、搖緯等相關紡織工具模型和15個從事紡織生產的彩繪木俑。這是我國發現的唯一完整的西漢時期的提花機模型,也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提花機模型。
在復原時,專家對織機原理有一個初步估計,認為漢墓提花機與清代出現、至今在成都雙流還在使用的“丁橋織機”類似:每多一組控制經線的綜板,腳底就要有一個踏板。花紋越復雜,綜板越多、踏板越多。但這臺提花機刷新了專家們的認知:選綜的工作不是靠踏板完成的,而是頭頂上帶有鋸齒的橫梁,每推一格,便帶動換一片綜。
用這臺機器織出的紋樣與從湖北江陵鳳凰山漢墓和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織錦圖案一致,甚至在俄羅斯巴澤雷克墓地出土的中國戰國時期的織錦中,也能找到相同的圖案。據專家推測,如果西漢時期中國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提花技術和提花織機,這意味著提花技術的源頭可以追溯得更久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