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新蕾++黃向東++管朝紅++韓麗雅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腦卒中TOAST分型的亞型構成特點及其與OCSP分型的關系。方法連續登記住院治療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368例,比較TOAST分型和OCSP分型的特點。結果TOAST分型中大動脈粥樣硬化型119例(32.34%),小動脈閉塞型和不明原因型各114例(30.98%),心源性19例(5.16%),其他2例(0.54%);其中大動脈粥樣硬化型、小動脈閉塞型和不明原因型在OCSP亞型分布中有統計學差異(p<0.05),可表現為以腔隙綜合征為主的多種臨床表型。結論大動脈粥樣硬化型,小動脈閉塞型和不明原因型是TOAST分型中的主要類型。OCSP分型不能提示病因。
[關鍵詞]缺血性腦卒中;急性缺血性腦卒中Org10172治療試驗分型;牛津郡社區腦卒中項目分型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16X(2015)05-0372-03
缺血性腦卒中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臨床綜合征,不同的類型有著不同的病因和臨床表現。進一步區分缺血性腦卒中的類型有助于此類疾病預防及治療。目前,TOAST分型是國際上廣泛應用的缺血性腦卒中病因分型,OCSP分型為缺血性腦卒中常用的臨床分型。本文對兩種分型的關系進行探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連續登記2014年5月至2014年11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治療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36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均進行血生化、心電圖、心臟超聲、頸部動脈超聲、血管影像(如CTA、MRADSA)等病因篩查。所有研究對象收集包括性別、年齡、煙酒史及既往病史等一般資料。
1.2.方法:
1.2.1.血標本檢測:入院第二日晨抽取靜脈血,采用奧林帕斯5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1.2.2.TOAST分型: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影像學資料以及輔助檢查,將缺血性腦卒中分為大動脈粥樣硬化(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CE)、小動脈閉塞(Small-arterv ccclusion,SAO)、其它明確病因(Stroke of other determined cause,ODC)、不明原因(Stroke of undeterminedCause,UND)5個亞型。
1.2.3.0CSP分型:依據臨床表現將缺血性腦卒中分為完全性前循環梗死(Tot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TACI)、部分性前循環梗死(Parti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PACI)、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s,LACI)、后循環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POCI)。
待患者相關資料完善后,由2位經過培訓的神經內科醫師根據臨床表現,影像學資料等進行分型。若分型不一致,相互討論后決定,若仍不一致,則該病例不入組。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9.0版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多組間比較用方差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LSD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TOAST分型一般資料比較:TOAST分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為:LAA組119例(32.34%),SAO和UND組均為114例(30.98%),CE組19例(5.16%),ODC組2例(0.54%)。年齡、有飲酒史、心房顫動比例、TG、LDL、TC在各組間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TOAST分型與OCSP分型的關系:TOAST分型四組間OCSP亞型構成比有統計學差異(X2=48.67,P<0.01)。LAA、SAO和UND組在OCSP各亞型中分布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3.討論
TOAST分型不同類型的危險因素及預后有所區別,進一步區分其類型有助于缺血性腦卒中的預防及治療。本研究中分型最多的為LAA,其次為SAO,說明大動脈粥樣硬化及小血管閉塞是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病因,與王曉明的研究結果一致。本文對部分危險因素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顯示飲酒及脂質代謝紊亂在腦卒中亞型中存在區別。還發現SAO組飲酒者比例較高,提示飲酒可能主要損害小血管,有必要加大樣本做進一步的研究。血脂方面,LAA及SAO組血脂異常明顯,提示脂質代謝紊亂時通過脂質沉積、損害動脈內膜等使大、小各種管徑的動脈粥樣硬化,導致LAA及SAO等類型的缺血性腦卒中。2014AHA/ASA腦卒中和短暫腦缺血發作二級預防指南亦推薦降脂治療用于動脈粥樣硬化源性腦卒中,而非心源性腦卒中。
TOAST病因分型與OCSP臨床分型之間的關系尚不明確。本文發現TOAST分型中SAO亞型臨床表現多為腔隙綜合征,未表現為完全前循環型者。LAA亞型、CE亞型和UND亞型可出現各種臨床表型。出乎我們意料,LAA亞型組臨床表現以腔隙綜合征者為主,占48.74%;CE亞型中各種臨床表型分布未見差別,但表現為腔隙綜合征者也占到47.37%。復習頭顱MRI表現后發現,兩型中表現為腔隙綜合征者影像學多為小面積梗死、多發梗死或分水嶺梗死,多發梗死灶中許多點狀梗死灶并未表現出臨床癥狀。一般認為,心源性梗死往往臨床表現重,多為完全前循環型梗死,本組資料并不支持這點。
在OCSP分型表現為完全前循環型梗死的24例患者中,13例(54.17%)屬于TOAST分型中UND亞型。回顧資料發現,13例中10例具有心源性危險因素,其中2例植入心臟起搏器,1例近期行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另有4例病情危重,此7例未行頭顱MRI及MRA檢查,因資料不全歸入UND亞型。提示可能有部分心源性腦卒中患者因各種原因而歸入UND亞型,導致此型分類增多。
綜上所述,缺血性腦卒中的病因和病理機制并不一樣,對缺血性腦卒中亞型進行研究意義重大,可進一步指導臨床預防及治療。OCSP分型不能提示病因,根據臨床表現分型的患者必須進一步完善影像學及心臟檢查,以確定病因、指導治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