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葉萍++王黎梅

[關鍵詞]透明貼;橈動脈壓迫器;皮膚損傷
中圖分類號:R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816X(2015)05-0433-02
經橈動脈路徑行冠狀動脈造影及介入手術治療越來越普及,橈動脈壓迫器在臨床使用日漸增多,然而壓迫導致腕部皮膚損傷情況不斷出現,嚴重者術后一周皮膚破損尚未愈合,給患者帶來了痛苦。因此,我科在2014年開始對加用透明貼預防橈動脈壓迫器所致皮膚損傷進行了相關的對照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將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期間行心臟介入治療的269位患者,隨機分為常規法使用橈動脈壓迫器的163例患者作為對照組,男80例,女83例,年齡43-79歲,平均(63.9±8.2)歲;加用透明貼的106例患者作為觀察組,男72例,女34例,年齡46-81歹,平均(64.3±8.1)歲,且排除有重大手術病史、惡性腫瘤、感染性疾病、肝腎功能不全、結締組織病及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病史等,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合并疾病、藥物使用等情況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方法:兩組患者術后統一使用橈動脈壓迫器(廣州市名加醫療器械制造有限公司生產的T1型壓迫器)進行壓迫止血。
1.2.1.觀察組:術前測量患者術側腕圍,根據測得數據減去2cm的長度裁剪透明貼,連同患者一起送入導管室。冠狀動脈造影或介入治療手術結束,將穿刺點及周圍皮膚擦凈,將透明貼環形粘貼于穿刺點之外的腕部皮膚上,然后將鞘管常規向外拔出2-3cm,調節止血器軟墊方向,使軟墊長邊與橈動脈走向平行,軟墊中心點壓在穿刺點后5mm處,在妥善固定壓迫器軟墊至穿刺點后,將綁帶穿入扣板對側固定孔里,固定綁帶,順時針旋轉旋帽加壓,壓住扣板兩端使其向上突起,拔出鞘管后迅速放松扣板,使扣板緊貼患者手腕,再次調節旋帽確保止血,同時,檢查橈動脈及尺動脈的搏動,確保搏動良好。術后每隔2h逆時針旋轉1-2圈,達到逐步減壓,6h后旋帽壓力全部去除,術后12h拆除壓迫器,如仍有出血,繼續壓迫2h,直至出血或滲血停止。
1.2.2.對照組:介入治療術后,退鞘管,常規法在妥善固定壓迫器軟墊至穿刺點后將綁帶穿入扣板對側固定孔里,直接將綁帶固定在患者腕部,順時針旋轉旋帽加壓,然后拔鞘管,壓迫止血。減壓時間方法同觀察組。
1.3.效果評價:通過觀察去除橈動脈壓迫器后腕部皮膚發紅、淤青、水泡及破損情況來判斷效果。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Il.5版軟件完成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進行正態性及方差齊性檢驗,兩兩比較采用Dunnett-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皮膚損傷情況比較:見表l。
3.討論
隨著經橈動脈路徑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技術的發展,穿刺點止血措施逐日改進,橈動脈壓迫器因其使用方便、透明易于觀察等優點,已被臨床廣為使用。然而,壓迫止血需一定的時間及強度,壓迫器在壓迫止血前幾個小時內對腕部皮膚所施加的壓強達150-250mmHg,而正常人表皮壓強達到60mmHg時,皮膚內血流降至正常的33%;若承受69mmHg的壓力持續2h以上即可發生不可逆損傷。其次,當橈動脈壓迫器的綁帶直接固定于腕部皮膚上時,對其產生了相當大的剪切力及摩擦力,造成皮膚淤青、勒痕,嚴重者直接造成水泡,甚至是皮膚破損給護理方面帶來新挑戰。
透明貼是一種新型敷料,在預防治療壓瘡方面有較好的效果。它通過改變皮膚氧分壓,改善局部組織供氧和血液循環,促進淤血消散。同時它是一種水膠體敷料,其上層表面為聚氨基甲酸乙脂半透明膜,主要成分是羧甲基纖維鈉,具有較強的自溶清創能力,選擇性清除壞死組織,吸收大量滲出液物質,加快血管再生和減輕疼痛,把組織中的水分吸收,從而減輕局部組織的水腫,顯著緩解疼痛,促進水腫、淤血吸收,而且該敷料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及粘性,將透明貼黏貼于腕部皮膚上可妥善固定,防止壓迫器移位又能避免壓迫器綁帶直接接觸皮膚,以減小摩擦力及剪切力。本科室自2014年1月起加用透明貼預防橈動脈壓迫器所致皮膚損傷以來,皮膚破損、水泡以及淤青發生率均明顯下降,有顯著統計學意義,說明其有效性,且具有取材簡單,方便實用的特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