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茹|
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比如經濟新常態的判斷、關于發展理念的新論斷、關于創新驅動理論等等,這些新觀點與過去30多年的實踐結合起來,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新理念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五大發展新理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就不能算完美。
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
2015年12月21日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一概念首次出現在中央層面的會議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包含哪些內容?為什么在這個時點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就此相關問題,《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專訪了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
“改革開放以來,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經歷了四個階段”
《中國經濟周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一概念首次出現在中央層面的會議上。對此,我們應該如何理解?
李君如: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魅力經久不衰,至今仍為人們稱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既是革命的重要理論基礎,也是建設的重要理論基礎。今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不僅要聯系當今世界的深刻變化深入研究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還要聯系中國和世界社會主義的經驗教訓,深入研究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其重點是要研究怎么樣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研究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鄧小平就強調過,黨對經濟體制改革的探索及其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可以說,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政治經濟學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需要,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使命。
《中國經濟周刊》:我們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經歷了怎樣一個過程?
李君如: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任務,我們經歷了漫長的探索歷程。且不說以往的探索,僅僅改革開放以來,就經歷了四個階段。
一是主題轉化,重心轉移。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工作重心開始轉移。這個過程,從“行”到“知”,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非常不容易。一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得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結論,才從根本上統一了思想。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萌的起點。
二是體制變革,促進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從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開始,我們決定以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為基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取代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這一重大舉措,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這一體制轉變的艱巨性,不亞于甚至超過了重心轉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三是發展再認識。首先是認識到增長不等于發展,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重點的同時要更加關注社會建設,然后進一步意識到發展必須是可持續發展,今天的發展不能破壞生態,要綢繆子孫后代。所以,在十六大以后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完善和發展增添了重要的新思想。
四是新常態新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探索治國理政規律,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形成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新理念破解經濟新常態下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問題和大難題。這一系列新思想新舉措,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向下,為進一步充實、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了具有時代意義的新貢獻。
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有六大重要貢獻
《中國經濟周刊》:目前已經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有哪些?
李君如:十八大以來短短3年時間,中央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比如經濟新常態的判斷、關于發展理念的新論斷、關于創新驅動理論等等,這些新觀點與過去30多年的實踐結合起來,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擇其要點,有六大重要貢獻:
首先,關于發展主題的新理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以發展為主題和第一原理的政治經濟學。十八大后提出的五大發展新理念,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反映了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中國經濟的新貢獻,也是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一個重要元素。其實,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我們把全黨的工作重點從階級斗爭轉到經濟建設上來,從1992年小平同志提出的“發展是硬道理”,到后來的科學發展觀,到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這五大發展新理念,這個過程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主題逐漸明確、深化、豐富的過程。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新理念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五大發展新理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就不能算完美。
其次,關于改革和創新驅動相結合的動力理論。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解決的根本問題。過去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中國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社會主義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鄧小平從破解生產關系的束縛著手,把改革作為推動發展的直接動力,取得了成功的經驗。世紀之交,黨中央進一步研究了生產力內部的結構和國際范圍綜合國力競爭等問題,根據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提出創新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分析了綜合國力與科技進步、經濟規模與資源制約、科技創新與產業更新等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要用創新驅動取代要素驅動這一深刻問題,為轉變中國經濟發展方式,推進中國持續健康發展指出了一條新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一方面重申“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另一方面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上層建筑、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三個方面發力,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動力系統理論。發展動力問題的破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貢獻。
第三,關于市場與政府關系的新論斷。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代傳統的計劃經濟,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特點及其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大貢獻。十八大以來,我們在改革中進一步解決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問題,明確了市場在要素配置中要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這就使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理論更加完善。最近推出的“供給側改革”決策,把市場經濟的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的改革結合起來,強調以供給側改革為重點來破解經濟新常態下的一些難題,進一步深化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第四,關于對內協調和對外開放結合起來的發展新思路。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是鄧小平創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兩大亮點。在改革之初,我們就意識到在中國的復雜國情下,如何解決社會成員之間、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平衡發展是一大難題。今天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協調發展不僅和改革相關,而且和開放相聯系。在部署“十三五”規劃的時候,黨中央把協調發展和開放發展結合起來,在原來的協調發展戰略基礎上,提出要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新戰略;與此同時,在原來的開放戰略基礎上,提出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方位開放戰略。特別是,“一帶一路”的開放戰略,將使得東中西部的發展進一步協調。這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要貢獻。
第五,關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政治經濟學講經濟從來不離開政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繼承了毛澤東思想的人民主體思想,從鄧小平至今始終把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屬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進一步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今天提出的綠色發展和共享發展等問題,其鮮明特點就是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發展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充分發揮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作為全面發展的重要目標。可以說,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改革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特點。
第六,關于按照“五位一體”總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進改革和發展的大格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全面發展和全面改革的政治經濟學。我們強調的全面發展,是以經濟為中心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發展;強調的全面深化改革,也是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制度改革“五位一體”的改革。而要實現這樣的全面發展和全面改革,必須有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的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體現了經濟與政治完美結合的中國改革和發展大戰略的要求,也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大格局。
推進供給側改革 化解產能過剩
《中國經濟周刊》:在當前的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下行的壓力較大,鋼鐵、水泥等產業的產能都出現過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推進供給側改革,這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實踐。如何看待當前面臨的經濟形勢?如何化解當前面臨的產能過剩難題?
李君如:經濟新常態,表面上,是中國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到了中高速,實質上是一個結構性的大調整,即我們從原來的粗放型結構到集約型結構的調整,從原來的要素驅動結構到創新驅動結構的調整。這是我們30多年改革開放以來前所未有的。可以說,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實踐,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這個發展階段,既要對前一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的成果進行研究、提煉,哪些是對我們今天依然有指導作用的,哪些是需要我們進一步轉型的,還要從今天的實際出發,形成新的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科學理論體系。所以,習近平總書記這個時候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要求,來提煉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
我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調整階段,即經濟進入了一個新常態。這跟世界經濟調整有關,一方面金融危機以后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另一方面世界各國都在謀求新的增長動力、新的經濟格局和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結合國內國際兩方面形勢,這對中國是一個新的發展機遇。這個機遇稍縱即逝,抓住了才能形成新的強大的發展動力。挑戰也很明顯,目前經濟下行的壓力較大,但壓力更大的是結構調整的難度。如果經濟結構不能調整到位,還按照原來的產業結構、經濟結構來謀劃“十三五”,那么鋼鐵、水泥等產能都會過剩,甚至新能源的產能也會過剩,這是沒有出路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大力推進供給側改革,創新驅動發展,轉變思路,轉變增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