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冰
“未來20年內,全球癌癥將激增57%,新增癌癥病例將由2012年的1400萬例上升到2200萬例;癌癥死亡人數也將由每年820萬人升高到每年1300萬人……”這些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來自于世界衛生組織2015年7月發布的《全球癌癥報告2014》,而且目前全球新增癌癥病例有一半出現在亞洲,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國,中國也是全球新增癌癥病例數量最多的國家。
安吉麗娜·朱莉和喬布斯與癌癥的抗爭,給大眾上了一堂生動的大數據醫療普及課。
癌癥是目前對人類生命威脅最大的疾病,醫學家、生命科學家們努力多年,但始終沒能找到攻克它的辦法,甚至連癌癥的病因都還沒有真正搞清楚。在過去的50多年里,癌癥的治愈率僅僅提升了不到8%,是人類社會所有疑難疾病中,治愈率提升最為緩慢的一種疾病。但現在,人們似乎從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中看到了希望。
互聯網+ 醫療,從大范圍共享醫療數據開始
“互聯網+醫療”雖然是一個熱門概念,但是過去能夠感知到的還都是在一個比較淺的層次上,比如掛號、繳費、電子病歷等,而實際上,互聯網技術、醫療技術、生命科學的結合可以有更大的可能性。
2015年12月22日,協和醫學院和百度聯合啟動了食管癌研究項目,這是國內互聯網企業與國家級醫學科研機構在癌癥研究領域的首次深度合作。除了公司層面的合作,百度CEO李彥宏表示,他還會個人捐贈3000萬元用于支持這個項目。
據介紹,此項目將于2016年年初啟動,在兩年內完成1500例食管癌患者的組織樣本收集,100個食管癌家系血液樣本的收集,并將在2017年前完成整個項目的測序和生物分析工作。
“現在我們希望用互聯網技術改變醫療,比如精準醫療、個性化醫療、智能診斷、智能健康護理等等。”百度研究院副院長張潼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不過,大數據防癌、治癌的基礎還是要有用于癌癥診療的基礎大數據,但這個獲取很難。一方面,各個醫療機構是“各自為政”的,過去并非沒有意識到醫療數據流通的重要性,但醫療數據都是以各自的方式記錄、保存的,很難實現信息共享;另一方面,由于疾病數據涉及病人的隱私問題以及醫療機構間的利益沖突,所以即使有心實行統一標準、打通數據,但現實情況也未必能夠輕易實現。
而在我國,更是每一次癌癥治療幾乎都是一個孤立事件。因為我們連電子病歷的使用比例都處在一個幾乎可以忽略的狀態,一大堆的紙質文件,甚至都是手寫的,根本就沒有數字化,更不要說大范圍共享了。
據業界估計,目前即使全球范圍內也只有不到5%的癌癥患者的治療數據被系統化地收集和存儲,如果能夠有更大比例的患者數據成為可以分析的數據,那就意味著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幫助醫生制定出更好的癌癥治療方案。因為醫生可以將自己的病人與其他類似案例的治療情況進行對比和匹配,這樣就能夠得到什么樣的治療方案對于這個病人可能效果最佳,也能避免治療上可能出現的偏差。
當然,依靠這種方法攻克癌癥或許過于樂觀了,但是只要把癌癥治愈率提升5%,那也是驚人的數字了。“我們這次研究的是食管癌,未來在食管癌基礎上還可以擴大到其他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謝疾病等等。”中國工程院院士、分子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詹啟敏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如果這種模式走得通,那未來的推廣價值非常大。”
基因測序未來只要100美金左右
“目前腫瘤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是早期篩查和早期診斷,但是現在腫瘤早期篩查比較困難。”詹啟敏說,“以食管癌為例,發現時的分期決定患者的生存幾率。早期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接近50%,且其中不乏能長期生存的患者;而晚期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還不到3%。”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很多癌癥,比如食管癌,缺乏早期診斷的標志物,不容易早期就發現,因此大部分患者發現時已經是晚期。而借助互聯網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實現“治未病”,或者證明各種治療手段、藥物的適用性,從而提高治愈率。癌癥是一類“長尾”病癥,數據“要全體,不要樣本”,否則很容易成為“盲人摸象”。但如此龐大的數據量,過去是無法想象的。
2013年2月,時年37歲的好萊塢當紅女影星安吉麗娜·朱莉以公開信的形式正式宣布:為了避免患癌,她已經接受了卵巢和輸卵管的切除手術。因為通過大數據基因測序篩查發現,朱莉從母親那里遺傳了突變的癌癥易感基因BRCA1,這使得她罹患乳腺癌的風險幾率高達87%、罹患卵巢癌的風險幾率也達到了50%。這個事件一時間成為轟動整個世界的熱門新聞,也給大眾上了一堂生動的大數據醫療普及課。但是,當時這種基因檢測的費用還是非常昂貴的。
“在十幾年前,基因測序花費10億、20億才做出來,而現在利用大數據進行基因組精準檢測的費用已經降到了1000美元左右。”李彥宏說。1000美元,已經不再是普通人遙不可及的數字,這是信息技術進步帶來的普世福利。而第三代測序技術被預測可能只要100美金左右,而且非常方便,只通過驗血,就可以把基因變異數據拿到。
當然,除了早期篩查,對于癌癥的治療,醫生們也在嘗試利用大數據。在與癌癥的抗爭過程中,蘋果前CEO喬布斯曾經留下一句名言:“我要么是第一個通過大數據戰勝癌癥的人,要么就是最后一個因為這種方式死于癌癥的人。”因為喬布斯是世界上第一個對自身所有DNA和腫瘤DNA進行排序的人,喬布斯為此支付了幾十萬美元的費用。這些數據成為醫生們為喬布斯設計藥物的依據,而且如果由于癌癥的病變導致藥物失效,醫生也可以及時地更換藥物,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期。
盡管喬布斯最終只是延長了生命,而并沒有戰勝癌癥,但也留下了一線希望。大數據到底能不能幫助人類實現癌癥治療上的重大突破,下結論還為時尚早,但是這場戰役的號角已經吹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