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光
近年來,安徽六安集中示范園區在努力建設產業新城、生態新城和示范新城的同時,把發展文化產業放在優先位置,按照產城融合、綠色發展、文化引領發展思路,充分整合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助推園區轉型升級。
在推動傳統產業新興化、支柱產業多元化基礎上,把文化旅游產業作為轉型發展的軟實力,轉方式、調結構的硬任務。不斷挖掘地區歷史文化底蘊,將旅游與歷史、文化、生態深度融合,傾力打造生態旅游文化休閑產業基地。
六安市委書記孫云飛(左四)在裕安區委書記汪龍照( 左一) 等陪同下到示范園區調研,六安集中示范園區管委會主任張振富(右三)介紹園區發展情況。
六安集中示范園區文化產業區——悠然蘭溪鳥瞰
當下,“宜商、宜業、宜居、宜游”正成為園區的新名片、百姓的新感受。這當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加強生態建設,走綠色發展之路是園區始終堅守的方向,努力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
秉承綠色發展建設文化旅游強區
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優勢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示范園區堅持“生態引領園區建設,園區建設彰顯生態”的原則,把加快綠色發展作為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轉型升級,提升經濟綜合實力的戰略選擇,從政策制定,到環境保護、環境資源興業發展,引導企業進行結構轉型升級,多管齊下,一步一步走穩走實經濟發展綠色先行之路,向生態要效益得以真正實現。
作為國家承接產業轉移基地,示范園區充分認識到,良好的城市環境,不但能大大提升居住者的舒適感、安全感、自豪感和歸屬感,還有助于吸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形成人才和資本洼地,打造人文和發展高地。為此,從2014年9月開始,示范園區再次深入推進環境和生態建設提升工作,著意綠色發展,培育生態環境競爭力。
宜居促進宜業,令六安集中示范園區在綠色創新發展上蹄輕步疾。2014年,就陸續落戶一批牽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好的大項目、好項目:比如像中創信測(六安)國際科技產業基地、中植新能源汽車、青年汽車、六安大學科技園,以及與新能源、新材料相關的綠色科技項目等,自此打開了綠色發展新格局。
園區通過抬高招商“門檻”保護了環境,同時也為落戶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發展環境,更是為園區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豐厚堅實的基礎。
如今的六安集中示范園區因其地域特色顯著,產業規模宏大,生態環境優美,已然成為發展文化休閑旅游產業含金量十足的金字招牌和響亮的文化旅游名片,繼而吸引一大批知名企業入駐興業。
2013年1月,在新成立的六安集中示范園區召開的第一次會議上,六安市委書記孫云飛表示:示范區要始終以“綠色發展”為最重要的綱領,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要抓住當前消費升級和六安外向型旅游經濟發展機遇,把加快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作為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園區轉型升級,提升經濟綜合實力的戰略選擇,努力爭當全市綠色發展的排頭兵。
2014年5月,園區建成了國內首個全方位立體式“禮”文化產業園——悠然藍溪文化旅游度假景區,依托皖西本地的傳統文化,將現代元素與人文元素完美融合,走出了一條產業支撐、文化引領的新路徑。
六安集中示范園區文化產業區——悠然藍溪禮源廣場夜景
“水、綠、文化”
相融構建文化旅游業態
“城水相依、河庫相連、林水相映、人水相親”的“宜居水鄉”是園區人的夢想,也是園區利用生態優勢,打造“綠色之都”、獨具魅力的文化旅游業態最佳實踐區的真實記錄。
如今,園區充分利用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傳承優秀的歷史文化,著力對六安漢代王陵墓地城遺址等文物的保護與開發,打造特色文化名片。
城市無水就無靈性,舉世聞名的淠河總干渠天然地將園區分為兩個片區,形成縱穿南北的天然水系。為保護開發這一生態主軸,園區對干渠進行了綜合治理,將渠道寬300米的范圍劃為生態控制區,在沿線建設萬畝自然生態園林,如今已形成脈絡清晰、枝繁葉茂的生態大樹,同時打造出一條“能看得見魚蝦的城市水系”。
不僅如此,淠河干渠擁有的宜人水環境和豐富的環境資源要素,為打造成具有特色的生態旅游休閑基地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園區的淠河干渠北岸是一片原農業生態,現在淠河干渠兩岸建成了綠色景觀帶,用原生態手法營造生態綠化長廊。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園區建成的312國道六安段綠色長廊景觀帶,被評為全國綠色通道工程示范路線;如今正在籌建一座面積1.5萬畝的大別山珍稀植物園,屆時將移植和引進多品種珍稀植物,建成一個集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研究和生態旅游為一體的主題公園。
六安集中示范園區創新思維主導下的園區發展思路起到了關鍵作用。園區內改造建設大可不必看成是賣地建廠建樓,園區的宜業宜居建設理念是:溝通水系,培植綠洲,還原文化,在城市整體布局下進行合理拆建,范圍內百姓就地城鎮化,改造和保留人文載體,增加獨特的地域文化元素。以“水、綠、文化”為主線建設文化旅游景區、濕地公園、皋陶文化產業園。
示范園區在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上擁有天然的優勢:依托擁有綠色、濱水的獨特地貌,充分利用淠河總干渠、瓦西干渠、大別山珍稀植物園、奧林園藝、綠都和景秀園林等自然生態,打造了6萬畝的綠色生態工程和中央景觀帶,以及悠然藍溪文化旅游度假景區,目前的園區已成為獨具特色的生態新城。
同時,園區還對龍穴山生態進行了恢復,以再現 “龍穴夕照”,并進行園區水系自然貫流工程建設,保證規劃區域水體環境優質,在羅管橋境內、青龍堰上游,建起了一座青龍堰水閘以抬高羅管閘下游水位,可保證淠河以北水系常年自然貫流,這是園區“水、綠、文化”與城區實現無縫對接的真實寫照。
“當前,園區正緊抓‘綠色發展這一主線,創建宜居、宜業、宜樂的現代生產生活環境,并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形成了園區得天獨厚的文化旅游資源。”六安集中示范園區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振富介紹說,“干凈、整潔、平安、有序”的園區環境和市場化的營商環境,正在構筑示范園區未來發展軟實力的兩翼。
致力國內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
“旅游是文化載體,文化是旅游之魂”,園區要建成藍綠相映、民俗濃郁、特色鮮明的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就是要找到自己的靈魂,展示自己的特色文化。
悠然藍溪文化旅游度假景區,系“安徽省861重點工程”,是集“吃、住、行、游、娛、購”于一體的文化旅游商業綜合體,也是目前中國首個全方位立體式“禮”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它的每一處文化景點,每一次饕餮盛宴,都會給游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記憶,無不體現出休閑旅游新業態與六安皋陶文化的完美結合。
“文化產業發展事關園區經濟發展整體品質,要把文化產業作為園區統攬全局的一項重點工作,把文化精神、文化品格貫穿到園區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六安集中示范園區管委會第一副主任周澤道提出要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轉型發展、綠色發展、跨越發展之路。
如今,園區創新開放型的文化惠民模式頗受贊譽,依托悠然藍溪文化陣地搭建“百姓大舞臺”,成功舉辦了農民文化藝術節、社區文化活動展演、美食節、燈謎燈會等,一系列的活動營造了景區濃厚的文化氛圍,而且推動了園區文化旅游產業持續升溫,已成為國內文化旅游休閑目的地。
其實,悠然藍溪文化旅游度假景區的音樂噴泉是最有吸引力的,以牡丹花為主要元素,并配合旋律昂揚的歌曲、加上精彩的追光燈效果,給廣大游客營造了美輪美奐的視覺、聽覺盛宴。每晚音樂噴泉都表演不同的節目,皆是自編自創節目和戲劇,引得本地市民、游客爭相觀賞。
這里已是眾多游客不容錯過的“視覺盛宴”,每天都有數千名游客專為音樂噴泉而來,到了周末則近萬人,更有不少游客會隨著音樂噴泉的旋律翩翩起舞,成為景區中最璀璨的風景。
2015年12月26日晚,記者前來這里體驗。深冬之夜,華燈初上,天上一顆一顆藍幽幽的小星星,神秘地眨著眼睛。安靜了一天的藍溪小鎮漸漸熱鬧起來,人們三三兩兩地坐在一起,談著、笑著。18點左右,伴隨著悠揚的樂聲,音樂噴泉和水幕電影如約開幕,璀璨絢麗。人們的視線瞬間被吸引過去,一邊贊嘆眼前的景色,一邊拿起手機拍攝下這冬夜美麗的瞬間。
六安集中示范園區優美的環境和濃郁的人文氛圍不僅讓游客流連忘返,同時也吸引了許多商家前來“安家落戶”,更叫響了園區特色文化旅游品牌,而且通過集聚高端的商業、文化、旅游、休閑等精品元素,助推園區產業轉型升級,改善區域人口結構,從而推動示范園區層次的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