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進操++高世英++高越英
[摘 要]2015年上半年,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再起波瀾,引起全球對于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關注以及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既有其自身財政長期入不敷出、經濟基礎薄弱的原因,同時又與歐元區長期一體化的制度安排密切相關。
[關鍵詞]希臘;主權債務危機成因;后期展望
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4. 022
1 希臘的危機成因
1. 1 內部原因——財政收支失衡,經濟基礎薄弱
希臘的經濟基礎與歐元區其他成員國相比較為薄弱,而且財政政策缺乏約束,加之超前的福利待遇開支和相對較弱的政府稅收能力,使希臘的財政赤字問題一直十分嚴峻。希臘巨大的財政負擔和收支嚴重失衡,一方面是由于希臘實行高福利政策,在養老、失業津貼、社會救濟等福利制度和公務員工資上存在巨額財政開支。在高福利政策的背景下,普通工資水平甚至低于失業津貼,因而希臘居民寧愿選擇失業領取救濟金,使政府負擔加重。長期以來希臘青年人口(16~25歲)失業率始終在20%以上,甚至在2012年以后高達50%以上,而這種自愿性失業的增加不利于希臘國內產業發展,抑制了經濟增長,導致政府稅收減少,加劇了政府的財政狀況的惡化。另一方面,希臘的經濟增長長期維持在較低水平的增速,甚至在2008年以后出現持續負增長,這導致財政收入缺少穩定保障。希臘的支柱產業主要為外需型產業,產業結構單一,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常年占到75%以上,第二產業長期維持在20%以下,國內缺乏實體制造業等基礎產業,實體經濟自我造血的功能難以實現。這種產業結構極易受到外界經濟狀況的影響,因此也就無法形成穩定的稅收。具體見下表。
對于希臘經濟運行來說,長期存在高財政支出與低財政收入、高福利水平與低經濟增長、高失業率的矛盾。經濟增長緩慢、政府收入較低,卻必須承擔高額的財政開支,歷年累積的債務也使希臘政府陷入債務的循環,這是希臘長期通過舉債方式維持財政運作的內在原因之一。當政府債務償還能力下降,違約風險逐漸累積,主權信用降級無疑是對希臘政府的又一重大打擊,在市場融資能力不斷下降的情況下,希臘政府難以繼續通過借新債還舊債的方式維持財政,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政府無力清償債務,債務危機便由此發生。
2002—2014年希臘各產業增加值占總增加值的比重單位:%
年份[]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
第一產業[]5[]5[]4[]4[]3[]4[]3[]3[]3[]4[]4[]3[]5
第二產業[]21[]20[]21[]21[]21[]20[]19[]17[]16[]14[]14[]14[]13
第三產業[]74[]75[]75[]75[]76[]76[]78[]80[]81[]82[]82[]83[]82 數據來源:wind數據庫數據整理。
1. 2 外部原因——歐元區一體化制度安排的先天缺陷
首先,為了不斷擴大歐洲貨幣聯盟的影響范圍,吸引更多的國家放棄本幣,使用歐元。在歐元區成立之初,歐洲貨幣聯盟摻雜了過多的政治因素而忽視了對準入國各項經濟效益、指標的評估,因此歐元區部分成員國之間經濟發展差異較大,使得貨幣聯盟的經濟基礎本身比較薄弱,結果導致部分國家的信用危機在歐元區內不斷蔓延并形成惡性循環,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極大地威脅著歐洲貨幣聯盟的穩定。
其次,歐元區“一刀切”的貨幣政策存在嚴重弊端。歐元區成立之后,各成員國在享受歐元低成本融資的同時喪失了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主權。統一的貨幣政策意味著成員國中不管經濟狀況、財政狀況、對外貿易狀況的差異,都要執行“一刀切”的貨幣政策,而且歐洲國家長期將通貨膨脹的設立為貨幣最終目標,這也使得歐洲央行對貨幣政策的實施十分謹慎。希臘在次貸危機爆發時,為挽救本國經濟,只能依靠國家財政政策,即增加政府赤字和債務,貨幣政策工具無從發揮,不能通過本國貨幣貶值來促進經濟復蘇,也不能獲得其他成員國的財政轉移支付。因此當經濟陷入困境時,希臘為挽救本國經濟只能采取激進的財政政策,這顯然與歐洲貨幣聯盟的整體利益相沖突。
最后,歐盟對希臘的救援承擔了巨大的道德風險。一方面,對希臘的持續救助計劃會產生負的“示范”效應,導致其他陷入危機的成員國紛紛效仿,拖累整個歐元區的經濟;另一方面,無底線的放任希臘債務危機將拖累歐元區,助長了危機的蔓延,隱性連帶擔保下成員國退出歐元區的風險是任何一方都無法承受的。而且在危機爆發之初,歐元區在危機救助機制方面存在嚴重滯后,使得各國錯失希臘債務危機的最佳救助時期。同時,德國和法國等核心國家在救助希臘與本國利益之間猶豫徘徊也加劇了市場看空歐元和歐元區經濟的氣氛,使得希臘債務危機不斷深化。因此歐盟對希臘債務危機的救助長期陷入兩難境地。
2 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的后期展望
目前從希臘主權債務危機救助機制來看,無論是歐洲穩定機制ESM的建立,還是歐洲央行、IMF和私人部門的參與,都是針對希臘到期債務的違約風險的融資舉措,對于希臘長期經濟的恢復與穩定并沒有太大推動作用,不足以從根源上解決希臘主權債務危機。
首先,歐元區成員國經濟不對稱、貨幣聯盟經濟基礎薄弱的情況長期存在,統一貨幣政策和分散的財政政策這一政策機制將長期實施,而這恰恰是造成希臘財政危機的最深層次的原因。歐洲穩定機制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歐元區制度建設中救助機制的缺失,完善和強化了金融監管和財政紀律約束,但歐元區一體化政策存在先天缺陷,短期內難以改變。
其次,雖然歐元區作為貨幣一體化聯盟,區域內實行自由貿易和要素自由流動,對于區域整體經濟的發展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對于希臘的外需型經濟發展模式提供了經濟增長的契機,但就目前希臘債務救助機制和方案而言,仍是借新債還舊債的模式,缺少真正能夠實現希臘未來經濟恢復和增長的長效措施,大量的財政緊縮政策也不利于國內經濟的恢復。在未來一段時期全球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停滯不前的情況下,希臘,甚至整個歐元區都缺少實現經濟增長的有力手段,因而救助機制也很難徹底扭轉希臘持續債臺高筑的局面。
從歷史上其他債務危機救助方案和效果來看,使經濟自身恢復增長動力顯得極其重要。以2001年阿根廷債務危機為例,阿根廷在未獲得大量外部資金援助的情況下依然走出了危機的困境,最重要的一點是,阿根廷政府將救助機制的主要目標放在了對實體經濟的救助上,把原本用于彌補公共支出的資金轉而投入實體經濟,并要求銀行等部門全力支持實體經濟的貸款,實體經濟實現了資金流通從而逐漸恢復了經濟發展速度。這一舉措對于目前希臘的情況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是否能夠將救助目標從財政支出轉為真正創造價值的實體經濟部門之中,實現經濟的自我修復極為關鍵。然而考慮到希臘國內缺乏基礎性的“造血”產業,在全球經濟衰退,而其自身的外需型經濟比較優勢不足的情況下,希臘要實現產業結構轉型、經濟自我修復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困難。
筆者看來,即便是歐盟與IMF就救助希臘在將來達成一致,但是其對應的救助措施和機制主要是為緩解希臘因償付債務而出現的流動性危機,本質上還是借新債還舊債的模式,而希臘主權債務危機不僅是歐元區先天制度缺陷,更是希臘本國產業結構嚴重失衡的結果,因此未來希臘能否通過債權人援助走出主權債務危機依然是個未知數。
參考文獻:
[1]李稻葵,張雙長. 歐洲債務危機:預判與對策[J].經濟學動態,2010(7).
[2]林志遠. 歐元債務危機和改革前景[J].國際貿易,2011(1).
[3]歐陽明. 從歐洲貨幣聯盟的治理機制看歐洲主權債務危機[J].中國金融,2010(9).
[4]宿玉海. 歐洲五國主權債務危機:原因、影響及啟示[J].宏觀經濟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