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玲


[摘要]目的探討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s)miR-145與超敏C反應蛋白的相關性。方法選取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90例,其中不穩定型心絞痛(UAP)30例(A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l)30例(B組)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l)30例(C組)。另外30例以心前區不適住院,既往無高血壓、糖尿病和冠心病史,經心電圖、心肌酶學和冠狀動脈造影排除冠心病者作為對照組(D組)。采用Rcal-time PCR法檢測PBMCs中miR-145表達水平,使用U6作為內參對照。采用ELISA法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結果A組、B組、C組分別與D組比較,ACS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miR-145表達水平明顯降低,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B組、C組分別與D組比較,PBMCs培養基上清中細胞因子hs-CRP水平明顯升高,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Pc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ACS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miR-145表達與hs-CRP水平呈負相關性(r=-0.84,P<0.05)。結論ACS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miR-145與超敏C反應蛋白之間呈負相關性,可能成為ACS新型標志物。
[關鍵詞]急性冠脈綜合征;外周血單核細胞miR-145;超敏C反應蛋白
中圖分類號:l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16X(2015)05-0359-03
急性冠脈綜合征(Axute coronary svndrom,ACS)作為常見的心臟急癥,是心血管疾病中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包括不穩定心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而AMI包括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vocaHlial Infarction,N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IEMI)。文獻報道,m1R-145在正常動脈血管和已分化的血管平滑肌(VSMCs)中表達最豐富,但在球囊損傷血管、ACS及去分化的VSMCs中表達很低。miR-145是VSMCs的表型調節器,通過對VSMCs的調節而成為ACS的保護因子,但在ACS中的表達情況目前尚不明確。本文對ACS患者血漿miR-145變化及其與hs-CRP的相關性進行探討。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本院住院確診為ACS患者90例,UAP、AMI診斷均按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協會(2009年)標準,且均經冠狀動脈造影證實。其中30例UAP(A組),60例AMI分為30例SIEMI(B組)和30例NSTEMI(C組)。另外30例以心前區不適住院,既往無高血壓、糖尿病和冠心病史,經心電圖、心肌酶學和冠狀動脈造影排除冠心病者作為對照組(D組)。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自愿加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患者均在發病6h內從靜脈采取空腹血3ml,肝素鈉抗凝。PBMCs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細胞分離液密度梯度離心法進行分離:①置于EDTA—N0抗凝管,將新鮮血液轉移至15ml離心管中,加入無菌的5mlPBS等倍稀釋血液,上下顛倒混勾。②避光吸取5ml淋巴細胞分離液置于另一l5ml離心管,用吸管吸取稀釋的血液,沿管壁小心緩慢加于淋巴細胞分離液上方,形成清晰界面。放入平衡離心機,室溫下,2000轉/min,離心30min。③離心后可以觀察到管內液體分為三層,上層為淡黃色的血漿和PBS,下層主要是紅細胞層,層為分離液層,上中層界面一層白色絮狀物質即為單個核細胞層或白膜層。④用吸管小心吸取白膜層,置于另一l5ml離心管中,加入2~3倍體積的無菌PBS,上下顛倒混勻,2000轉/min,離心10min。⑤倒掉上清,同法沉淀洗滌兩次。⑥將⑤所得單個核細胞用900μL Trizol重懸,吸取置于無酶無菌1.5ml EP管中,暫時凍存于-80℃冰箱中以備提取RNA。
采用Real—time PCR法(ABI9700型PCR擴增儀由美國ABI公司:熒光定量PCR儀由德國Eppendorf公司:hsa-miR-145 real—time及RT—PCR引物由廣州銳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U6 real—time及RT—PCR引物由廣州銳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檢測PBMCs中miR-145表達水平,使用U6作為內參對照。分離的PBMCs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調整細胞濃度2×106/ml,加入植物血凝素(PHA)5ng/ml濃度,置于37℃,5%C02培養箱培養48h后,收集上清液儲存于-20℃用于hs-CRP檢測。采用ELISA法(美國Beckman公司的IM-MAG全自動特種蛋白分析系統)檢測hs-CRP水平,試劑盒由Beckman公司提供,嚴格按照試劑盒的說明操作。
2.結果
2.1.一般臨床資料比較:A組、B組、C組分別與D組比較,在年齡、性別、體質指數(BMI)、舒張壓(SBP)、收縮壓(DBP)、空腹血糖(FPG)等構成上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B組、C組分別與D組比較,ACS患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明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明顯降低,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四組m1R-145相對表達水平:A組、B組、C組分別與D組比較,ACS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miR-145相對表達水平明顯降低,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A組、B組、C組之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采用ELISA法檢測hs-CRP水平,PBMCs培養基上清中細胞因子檢測結果表明,A組、B組、C組分別與D組比較,PBMCs培喬基上清中細胞因子hs-CRP水平明顯升高,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A組、B組、C組之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3.ACS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miR-145與hs-CRP的相關性:Pearsom相關分析結果顯示,ACS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miR-145相對表達水平與hs-CRP水平呈負相關性(r=-0.84,P<0.05)。
3.討論
ACS在我國發病率日益上升,是臨床上常見的急危重癥。ACS發生早期患者主要表現為胸痛癥狀,如果能在心肌尚未壞死的可逆階段及時診斷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目前,肌鈣蛋白(cTnT或cTnl)和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是診斷ACS特異性和敏感性較高的標志物,但在癥狀出現6h內靈敏度不高,而且難以檢測微小型AMI,早期診斷能力受到限制,篩選新的心肌損傷標志物用于ACS診斷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miRNA是一種單鏈非編碼RNA,包含19-25個核苷酸,通過與靶基因mRNA的3,非編碼區特異性結合,促進靶基因降解或抑制轉錄,進而調控靶基因的表達,在機體細胞的分化、增殖、凋亡等生理病理過程發揮重要作用。miRNA廣泛存在于動植物體內,在人類血液、唾液、尿液等體液中均有分布,目前主要作為惡性腫瘤、肌肉損傷、炎癥反應等情況的生物標志物。miR-145由23個核苷酸組成,定位于人類染色體Sq32上,在VSMCs高度表達,參與VSMCs收縮表型的維持與正常增殖而成為動脈粥樣硬化的保護因子,但其在心血管事件中的變化情況目前尚未權威數據。
本研究中ACS患者miR145表達水平低于正常對照組,與Fichtlscherer的研究結果一致,Fichtlscherer認為miR-145主要作用是調節細胞骨架組件和PBMCs的遷移活性,參與血管內膜修復,因此ACS后miR-145的水平下降可能是斑塊破裂和血管損傷的結果。而宋翠珠則發現急性期腦梗死患者血漿miR-145的表達水平升高,推測可能是腦梗死患者使用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藥物逆轉了不穩定斑塊炎癥反應時相,miR-145上升或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急性期炎癥控制的間接表現。巨噬細胞浸潤可引起斑塊破裂部位出現明顯的炎性反應,升高的hs-CRP正是反映了這些巨噬細胞的活性,本研究采血前未給予相應的臨床治療,miR-145降低和hs-CRP升高均表明機體處于不穩定斑塊導致的炎癥高峰期,但miR-145具體釋放和影響機制目前尚不明確,而miR-145可能作為ACS生物標志物的假設,仍需要大量的基礎和臨床研究。
綜上所述,ACS患者血漿miR-145表達明顯下降,與炎癥反應水平呈負相關,可能作為ACS的一個新型生物標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