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營
【摘 要】記憶不僅容易逝去,還會輕易地出現錯誤。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該信任自己的記憶,相反,我們還得正視,錯誤記憶是人類適應現實的體現。伴隨著對這些“美麗錯誤”的不斷了解,我們也將更加深入地理解記憶過程的本質。
【關鍵詞】記憶 錯誤 研究 現實意義
人們會無故的“捏造”本沒有發生的事情嗎?是的,這是事實!人們會錯誤的回憶起一些根本沒有經歷過的事情,或者回想起來的事情與自己的真實經歷并不相符。這就是記憶心理學中的一個極為有趣的領域——錯誤記憶。
人們為什么會出現錯誤記憶?出現的錯誤記憶是不是都是不好的呢?怎樣才能避免出現錯誤記憶?我將針對這些內容與大家探討一下。
一、錯誤記憶概述
1932年,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巴特利特進行了著名的“幽靈的戰爭”實驗,這是錯誤記憶研究史上最早的研究。實驗步驟是:先向幾個被試者閱讀一個印第安民間故事《幽靈的戰爭》,然后讓被試者經過不同時間間隔來對故事進行回憶。隨著時間的延長,被試者的記憶均出現了偏差,有的丟三落四,有的添油加醋,有的對故事情節進行了自我創造……由此得出試驗結論:隨著時間的推遲,人的記憶會發生系統性失真,形成錯誤記憶。
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們對錯誤記憶的研究又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和研究熱情。其中,美國加州大學的羅福士等人的研究成為錯誤記憶研究的又一個里程碑。羅福士認為:人們對事件的回憶是一種對現實發生事件的重構,而不是完全準確的再現,人們會用以前的經歷或經驗來填補對新信息的遺漏,最終導致記憶發生調整和改變。他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一種重要的研究范式——誤導信息干擾范式。實驗中,向實驗組被試者提供會有誤導信息的描述和問題,而對控制組被試者不提供誤導信息,結果就是實驗組的記憶成績不如控制組。在我們日常教學中,也經常遇到這種現象,有時,老師反復強調某個知識點或者易錯點,擔心學生出錯,而結果就是有學生出錯。想想我們還不如不強調呢,越強調反而越容易出錯。究其原因,是我們給學生提供了一些誤導信息,導致了學生記憶的混淆,形成錯誤記憶。
以上是對錯誤記憶的研究歷程作了一個概述,那么,研究錯誤記憶有什么現實意義呢?
二、錯誤記憶研究的現實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現象都與錯誤記憶緊密關聯,我們對此研究的目的是對這些現象做出解釋并加以應用。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下這四種:詞語遮蔽效應、想象膨脹效應、目擊證人的錯誤記憶、童年壓抑的虛假喚醒。
(一)詞語遮蔽效應
通常情況下,人們在記憶某些事件時將之詞語化會有助于提高記憶的效率。比如,我們記憶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哪八個國家,我們可以取其諧音將其詞語化“餓的話每日熬一鷹”。但是,當所需記憶的事件難以用語言進行描述時,詞語化反而會降低記憶效率,并有可能導致錯誤記憶,這種現象就是詞語遮蔽效應。
(二)想象膨脹效應
想象和聯想都是記憶中非常有效的方法,然而,“想象”有時也是導致錯誤記憶產生的主要因素,人們通過想象提高對某一虛假事件確信程度的現象,就是想象膨脹效應。比如有很多人言之確鑿的說自己被外星人綁架到UFO上,然后看到了這樣那樣的場景,其實,這只是這些人的想象力特別豐富。想象對于記憶就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幫助人們正確回憶起發生過的事情,又能導致對未發生的事件信以為真。
(三)目擊證人的錯誤記憶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心理學家羅福士花了好幾十年的時間來向我們證明,目擊證人的證詞有時也是不可靠的。羅福士曾經在1984年出庭為被冤枉成強奸犯的美國黑人青年羅納德科頓進行了辯護。羅福士向陪審團指出,人的記憶是非常容易出錯的,應激狀態和恐懼感都會影響當事人的判斷力,而且在識別其他種族(非自己種族)時錯誤率會更高(就像我們看外國人,長得都差不多)。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目擊證人錯誤記憶的典型案例,有時,我們很難分辨出這些目擊證人的敘述是真是假,尤其對于孩子來說,更是如此。課堂上,有一個小孩子說某某帶了玩具,然后就會有好幾個孩子說他們也看到了,其實真看到假看到還在兩可之間。
(四)童年壓抑的虛假喚醒
錯誤記憶的一個重要應用是在心理治療中如何恢復個體受壓抑的童年記憶。很多治療師認為,通過催眠或者其他暗示方法可以恢復那些被壓抑的童年期創傷性經歷的回憶,如遭受暴力或目擊暴力事件等。在催眠中被恢復的記憶一度被作為庭證。但是,通過我們研究錯誤的記憶,我們知道這些被“重新喚醒的記憶”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卻令人懷疑。研究者通過研究發現,催眠不僅不能提高記憶提取的準確性,還會導致錯誤的記憶。因為在催眠創設的提取環境中,人們更加容易將自己內心的經歷當成回憶,并且還對其正確性表現出極大的自信。
人的記憶不僅容易出現遺忘,還會輕易出現錯誤。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該信任自己的記憶,錯誤記憶也是我們人類自身發展中的一個“美麗錯誤”,我們將不斷去深入了解它,以便更好地去解決它。
(作者單位:徐州市黃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