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大勇
[摘 要] 打造豐富多彩的地理課堂,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合理運用多媒體,開展探究 活動和實驗教學,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
[關鍵詞] 多媒體 探究 實驗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 6058(2015)34 0126
地理學科一直以來是家長和學生眼中的小學科,不被重視和喜愛,但如果教師能打造豐富多彩的地理課堂,地理也會受到學生的喜愛,成為受歡迎的學科。地理教材中涉及的自然知識和人文知識若能借用其他學科的表現形式加以開發,則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一、精心設計教學使課堂豐滿起來
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環節,教師只有充分備課,精心設計教學,才能為上好課打下基礎。
注重語言技巧。教學語言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表現形式,在教學設計中起到重要作用。調查發現,學生比較喜歡語言詼諧幽默,聲音抑揚頓挫,講課聲情并茂的教師。教師的評價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應避免用過激的語言批評學生,否則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傷害學生自尊心,也不要用夸大的語言表揚學生,否則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和其他學生的不服,而要用恰當中肯的語言鼓勵學生,賞識學生,給學生以信心和動力,使學生得到尊重,有利于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
注重情境教學。有效的情境教學可以化抽象為形象、化虛為實、化遠為近,能夠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地理教學中抽象的天體運動的知識,可以借助多媒體演示創設情境;自然災害的發生與防治,可以通過新聞報道、錄像材料等創設情境。如學習《水循環》時,可先播放一段關于水的動畫,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用一首包含水循環的各個環節的詩《假如我是一滴水》,創設語言情境。教師用動畫展示了水循環的全過程,并請學生上前畫出水循環的主要環節,使學生對水循環有初步的了解,接著展示生活中的缺水現象,讓學生思考缺水的原因,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交流討論中一步步向上攀登,從而把知識簡單化、生活化,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各種情境的創設,整個課堂有聲有色,形神兼備。
二、運用多媒體使課堂生動起來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使教學形式和內容變得豐富多彩,在地理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可以把較枯燥的知識生動化、形象化,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僅憑一張嘴講授的狀況,把抽象難懂的知識形象地展示出來。多媒體提供的視頻、音頻、動畫、圖文等不但豐富了學生的感官,而且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調動其積極性,更利于突破重難點知識,化難為易。在學習《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時,可以借助網絡完成整個教學,在班級內模擬一次網上購物情形,首先在淘寶上收集需要購買的商品,選擇某商品的尺寸、色彩和數量,提交訂單,確認收貨地址,選擇支付方式,付款到淘寶平臺,等待收貨。整個流程完成以后,讓學生分析本次網購用到了哪些聯系的方式,學生在交流討論中尋找到了答案。這種方法學生很樂意接受,學習沒有負擔,很容易理解知識,并且感受到了學習對生活的作用。
三、采用探究方式讓學生思起來
培養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能力是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之一,探究式教學的作用就是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帶動學生主動去思考,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觀念上強調學習過程和質量,鼓勵學生對課本上的知識大膽質疑,學會自主探究學習。教師應當認真鉆研教學內容,創設典型的豐富的地理情境或案例,精心設計探究問題,給學生留有探究的空間,讓全體學生參與探究,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問題問在學生疑難之處,給予學生階梯式鋪墊,通過各種教具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小組合作,將學生探究出的結論分別展示出來,給予表揚和激勵,對于有疑難點的部分繼續組織二次探究。這樣,學生的學習態度不斷端正、嚴謹起來,思考問題的方法不斷科學化,學習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就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有收獲。
四、開展實驗教學讓學生動起來
實驗教學是指在地理教學中運用實驗的手段來探索地理規律、原理的一種教學方法。實驗教學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能力。高中地理課程知識覆蓋面廣,文理兼容,尤其是對自然地理的學習,需要開展實驗教學,以幫助學生理解。熱力環流的形成是大氣運動中較難理解的部分,教師可以采用實驗的形式模擬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教師課前準備好實驗材料,學生分組按教師給定的步驟操作,最后學生把在實驗過程中看到的現象描述或者畫出來,學生會積極地參與到實驗中去,很快得出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在講授地形圖時,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用橡皮泥、面包片等多種材料做成山體的模型,并畫出簡單的等高線地形圖,體會緩坡、陡坡、斷崖、山脊、山谷的等高線特點。學生在動手中逐漸突破了難點知識,并且培養了學習技能。在實驗教學中,盡量讓全體學生參與實驗,假若條件不具備,只有教師個人演示時,至少要讓全體學生都看到實驗過程和實驗現象,讓全體學生信服。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