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晶
[摘 要] 古詩詞是語文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詩詞鑒賞也是高考必考內容,但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對古詩詞卻沒有什么興趣,也難于領會其內涵。而流行歌曲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為廣大學生所熟知,將與古詩詞相關聯的四類流行歌曲應用到教學中可有效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 高中語文 流行歌曲 詩詞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 6058(2015)34 0005
作為中學語文教學內容之一的古詩詞,為何始終不能吸引學生關注的目光呢?細細分析起來,大致緣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古詩詞特有的表現形式,使學生對它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以至望詩詞而止步;二是現在中學古詩詞教學常常變成了詩歌知識的教學,學生在沉悶的教學當中失去了對詩詞學習的興趣。
那么,我們能否嘗試將學生喜愛的流行歌曲與教學難點之一的古詩詞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呢?
流行歌曲人們常稱之為“通俗歌曲”,而詩詞則為文人所推崇,一“俗”一“雅”,兩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細細深究,兩者之間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是流行歌曲其實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文化,它的創作來源生活,也表現了生活,在這一點上與“雅”文化是異曲同工的,且從某種意義上講,歌詞創作也是一種文學創作,屬于詩歌的范疇;二是作為人們的基本情感與對生活的態度,并不會受到時代與地域的限制,古人所經歷的某些心路歷程在今天同樣適用,表現古人情感的詩詞,同樣能引起現代社會人們的共鳴,所以流行歌曲的歌詞有相當一部分是改寫古詩詞的、借用其意象的、仿古詩詞的,甚至是直接引用的;三是詩詞在創作時非常講究,有一定的嚴格規定,特別是格律,這就使得詩詞具有極強的節奏感與音樂美,從詩詞當時的流傳形式來看,詩原本是吟的,詞原本是唱的,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它們其實就是當時的流行歌曲,要不怎會有“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一說。
前面說過,流行歌曲已經成了一種社會文化,學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響,甚至可以說,學生對流行歌曲的熟悉程度遠高過其對古詩詞的了解,如何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時代優勢進行教學,是值得探討的。筆者認為,假如能在課堂教學中借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至少有以下一些優點:一是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并加深印象;二是通過對詩詞與歌詞對比欣賞,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三是通過對詩詞曲的賞析,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
與古詩詞相關聯的流行歌曲其歌詞創作有幾種不 同的形式,也即前面說過的改寫古詩詞的、借用其意象的、仿古詩詞的、直接引用的,針對這幾種形式創作的歌曲,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做了不同的嘗試。
一、將古詩詞用現代音樂重新演繹
將古詩詞用現代音樂重新演繹,是對古典佳作現代版的詮釋,是當代音樂人的創新。把這些流行歌曲以多媒體形式引入到語文教學中,可以創設情境,以恰當的課堂氣氛帶動學生的情緒,活躍學生的思維,開啟他們的心扉,深入他們的心里,從而增強他們的感知能力,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多種感官并用,從而強化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并領會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
這里面的典范自然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王菲那恬淡的聲音似乎把我們拉回到幾百年前的宋朝,看見蘇軾月下獨酌,思念自己的親人。蘇軾的詞大多是狂放的,這首詞也不例外。《水調歌頭》全詞基調樂觀,意境豪放而宏闊,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極富浪漫主義色彩。詞的上闋,蘇軾引用古老的傳說,幻想自己能脫離現實,飛到神話中去,但在最后發出“高處不勝寒”的感慨,覺得“何似在人間”。在詞的下闋,作者開始思念自己的親人,并轉而感悟到人生的哲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是他對自己的安慰。詞的結尾,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期盼與對他人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首詞流露出蘇軾不與人爭,自得其樂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態度。雖然流露出一些消極思想,但積極樂觀的一面是主要的,“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蘇軾的身影在學生心中漸漸明朗起來。王菲優美的歌聲漸漸接近尾聲,細細回味這首詞,似乎蘇軾給我們留下了什么:他的無奈,他的苦悶,他的豁達……
此種教學方式適合于古詩詞的新課講授。初高中教材中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范仲淹的《蘇幕遮》(碧云天,黃葉地),岳飛的《滿江紅》,李叔同的《送別》等詩詞均可借用歌曲進行輔助教學。
二、對歌詞與古詩詞進行對比欣賞
在現代歌詞創作中,有許多是在古詩詞原作的基礎上結合人生體驗大膽想象而再創新的。在古典詩歌的教學中,可以利用這一點,讓學生詩詞、歌曲共賞,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通過對歌詞與古詩詞的對比欣賞,把詩歌的情感內化為自我的審美情感。
如李白的《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中“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事多煩憂”和黃安的歌曲《新鴛鴦蝴蝶夢》中的“昨日像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今日亂我心多煩憂”有相似之處,但兩者又有所不同,前者一“棄”一“亂”蘊寓著詩人往昔歲月中的多少坎坷、憤懣與不平,又牽動著詩人幾多濟世憂國的痛苦、無奈與憂愁,而后者則訴盡了情感失落后之憂郁;同是一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前者著力展示詩人力圖擺脫精神苦悶,后者則更側重于情感的無力解脫。通過對比欣賞,學生很快便會發現:在舒緩的背景音樂中誦讀歌詞與李白的詩,雖都能表現出兩者相似的憂傷,卻不能表達出李白詩中那種無法實現政治抱負,只得放浪于江湖之上,超脫現實世界,以排遣無窮盡的煩憂、激憤和無奈。
此種教學方式可作為古詩詞的對比欣賞課。初高中教材中杜牧的《山行》(毛寧演唱的《白云深處》)、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李進演唱的《巴山夜雨》)、《詩經》里的《蒹葭》(鄧麗君演唱的《在水一方》)等都可采用此教學方法。相比較而言,歌詞內在的意蘊與作者的才氣略遜一籌。
三、借學生熟悉的流行歌曲中的意象以今析古
現代流行歌曲的創作也常常巧借古典詩詞中常用的典故、意象來表現其主題。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學生熟悉的流行歌曲中的意象,以今析古,提高他們的興趣與賞析能力。
如“梅”只是自然界中一個純客觀的物象,它卻逐漸成為華夏之邦人化自然的組成部分,成為詩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載體。它在許多詩人筆下都是思鄉、念親的標志,多傳達離愁別恨、寂寞思歸之情。現代歌曲的歌詞創作中就常借用這一意象。可先讓學生通過歌曲《一剪梅》(題目就借用了古詞牌名)了解梅的高潔品格:倔強、堅韌、百折不撓,再讓學生賞析與梅相關聯的詩詞。如陸游的《梅花絕句》“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等。
此種教學方式適合于課外詩詞的鑒賞課,特別是高三復習備考時,既可提高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能力,又能舒緩學生考前壓力,何樂而不為呢?
四、模仿古詩詞
有不少流行歌曲的詞作者,他們的古文化功底相當深厚,從詞曲上模仿古詩詞的筆法曲調譜寫而成的歌曲,其中不乏經典之作,古雅之中透露著現代氣息,何不讓有能力的學生多去品鑒、模仿?
如屠洪剛的《孔雀東南飛》(千般憐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時候,秋聲格外讓人悲……大江上下,殘照斜陽,萬木低垂。情深的時候,哪種離別不傷悲),許冠杰的《沉默是金》(夜風凜凜,獨回望,舊事前塵……),周杰倫的《發如雪》(狼牙月,伊人憔悴,我舉杯飲盡了風雪……)。
此種教學方式適合于語文科第二課堂學習,范圍不宜太廣,主要是針對少數對古詩詞特別有興趣的學生。
對大多數中學生而言,古詩詞欣賞不僅存在文字上的還存在著與之相應的情感體驗等障礙。教師的任務是掃除這些障礙,創設審美情境,將傳統的價值觀內化為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達到以美育人的目的,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和詩詞鑒賞能力。這一點也是利用流行歌曲輔助古詩詞教學的主要目的,切不可把詩詞欣賞課變成了音樂欣賞課,那就本末倒置了。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