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祖禮
(咸寧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咸寧 437100)
城市園林綠化中植物生態配置研究
汪祖禮
(咸寧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咸寧 437100)
摘要:從分析我國城市園林植物配置的現狀出發,闡述了園林植物生態配置的內涵、特點和原則,提出了園林植物生態配置應以構建人工頂級植物群落為園林設計“立意在先”的基礎、以地帶性植物作為綠化植物材料選擇的依據、以模仿植物的自然組合作為園林植物的主要配置形式等三個方面來合理地配置植物,使城市園林綠化達到最佳的綜合效果。
關鍵詞:城市綠化;園林植物;生態配置
收稿日期:2015-01-10
作者簡介:汪祖禮(1962—),男,湖北陽新人,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園林植物造景研究。
中圖分類號:S7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5)02-0100-03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urban garden plant's configuration,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configuration of garden plants. In addition,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ree aspects to realize the reasonable configuration of plants. Firstly, the ecological configuration of garden plants should construct the top artificial plant community, which is the basis of "Conception comes first" in landscape design. Secondly, the ecological configuration should take zonal plant as the basis of selecting green plant materials. Thirdly, the ecological configuration should take the imitation of plant's natural course as the main configuration form. The above three aspects will help urban landscaping to achieve the best general effect.
1引言
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環境問題愈加受到人們的重視,為人類提供一個健康、舒適的城市環境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城市園林作為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礎設施,對城市環境的改善是顯而易見。園林植物配置作為園林綠化的重要環節,不僅體現當代人們的文明程度,還應有一定的超前意識,使之與現代化城市建設相適應,力求在一定時期內盡量滿足人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本文在分析我國園林植物配置的現狀與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園林植物生態配置的理念,希望對我國城市園林的可持續發展有所啟發。
2城市園林植物配置的現狀分析
傳統的園林植物配置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經歷了幾次形式上的變革。70年代末開始的全民綠化時期,提倡“房前屋后、見縫插綠”,這是較為早期的粗放的綠化階段。90年代出現的園林綠化,以喬木列植,灌木行植、片植為主,并用綠籬來組織交通及分隔空間,這一時期,重視綠化質量和實效,并逐步注重合理的植物配置。進入21世紀以來,雖然人們對城市園林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園林建設取得了較大成就,但是,我國城市園林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反自然、非可持續發展的現象也悄然出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近年來,我國城市園林綠地建設者在植物選擇上,只注重色彩、形狀以及組合的圖案,設計上趨于模式化。由于片面地追求景觀的視覺效果, 將規則式園林植物配置成為現代園林的代名詞,城市園林綠化中的“時尚樣板”好像就是大面積草坪、大片色塊及草坪配上色塊圖案。這樣不但忽略了植物之間的內部關系,影響植物正常生長發育,還違背了生態學原則,不可能有效發揮城市園林的生態效益,必然會導致城市園林生態系統功能的紊亂,而且養護費用相當高。
在樹種選擇上,當前一些城市園林植物樹種大多集中在有限幾個種類上,生物多樣性極低。尤其是對個別樹種的強烈性偏好,不顧本地的地理氣候環境和不同的地形條件,導致一部分城市存在“千城一面”的現象,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許多城市還盛行大樹移植風,不僅破壞了原生生態環境,而且由于“水土不服”,導致大樹移植到城市以后長勢衰弱甚至死亡。有些城市覺得鄉土樹種很“土”,為了提高綠化“品味”,盡量少用鄉土樹種,大量引進所謂的“洋品種”和“流行種”,違背自然規律,最終導致生態系統穩定性較低,喪失城市園林的生態效果。
植物間的搭配不但影響植物正常生長,而且是景觀效果形成的關鍵。有相當多的城市在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的驅使下,在有限的綠化空間內種植密度過大,甚至達到了密不透氣的程度,嚴重阻礙園林植物正常生長發育,引起各種病蟲害的發生,甚至過早衰亡。另一方面是簡單地理解復層結構,將植物群落的多種層次結構簡單化為單一的純林、灌叢、草坪等幾種形式,很少考慮城市所在地域的氣候環境條件和地帶性植被,沒有顧及到園林植物的生理生態習性,沒有注意到植物的競爭、偏利、偏害、互利等種間關系,有的綠地內只有喬木,沒有灌木和地被植物;有的綠地內只有灌叢,沒有草本和喬木;有的綠地內只有草坪,沒有喬木和灌叢;有些綠地的復層結構由同一樹種組成,只有樹齡、高低不同。這些想當然的復合式園林植物配置方式,植物生存都有問題,更談不上發揮園林綠化的生態功能作用。
以上在園林植物配置上的不良現象是人們對城市園林多功能效益的認識不足以及在城市園林建設實踐中的失誤的結果,都會破壞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和演替能力,導致生態系統穩定性降低、生態系統退化。為了充分發揮城市園林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現代城市園林的植物配置必須以生態理念為基礎,提倡尊重自然、模擬自然的植物生態配置模式。這能對現代城市園林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3園林植物生態配置的科學內涵及特點
由于傳統的植物配置就是利用植物自身的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創造植物景觀,供人們觀賞,隨著建設生態文明的深入和發展,以往植物配置方式已不能適應生態文明的要求。園林植物生態配置的科學內涵是指利用喬木、灌木、藤本以及草本等植物,通過藝術的手法充分發揮植物本身形狀、線條、色彩等自然美,創造植物景觀供人們觀賞,使植物既能與環境很好地適應和融合,又能使各植物之間達到良好的協調關系,最大限度地發揮植物群體的生態效應[1]。筆者認為,園林植物生態配置是一種從地帶植被恢復的角度進行城市園林建設的新理念和新方式,其目標是建立符合群落生態學和園林美學原理的適合城市生態系統的人工頂級植物群落,以獲得最佳的綜合效益,為人們提供一個賴以生存的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活環境。
園林植物的生態配置是以自然生態條件和地帶性植被為基礎,模擬自然植物群落配置是其本質屬性,這種配置方式要求師法自然,盡量降低人為干擾,不但能夠降低營建成本,而且能夠充分利用自然規律和自然力,獲得明顯的生態效益、較高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多樣性包含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與景觀多樣性三個方面,當然首先是物種多樣性。現代城市已嚴重破壞了原生態環境,導致城市生態環境相當惡化,只有較高的物種多樣性,才能使園林植物群落具有較好的生態系統穩定性,并對城市環境具有更好的調整改善能力。
以生態配置的城市園林應是生態功能、景觀功能和建造功能的高度統一。在滿足植物生存和植物之間互惠共生的基礎上,利用植物凈化城市大氣環境,改善城市小氣候,維持良好生態系統,建造出既美麗多姿又相對持久的園林景觀,充分體現生態學與美學的協調性。
園林植物的生態配置是在特定的自然生態條件下,利用鄉土植物,模擬自然植物群落進行配置,這必將融入當地的民俗風情和傳統文化,使自然規律和傳統文化巧妙融合,不但提升了城市生態綠地的功能,同時也體現了城市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
在內涵和外延上,植物生態配置與植物傳統配置是有一定交叉卻又不完全一樣的兩個方式。雖然兩者都具有創造植物景觀、美化環境的作用,但是,植物生態配置強調的是運用生態學原理營造人工植物群落,發揮園林植物的生態效應;而傳統植物配置突出的是創造植物景觀,供人們觀賞。兩者的異同點如表1所示。

表1 植物傳統配置與植物生態配置的比較
4園林植物生態配置的原則
園林植物生長發育與光照、溫度、水分、土壤等環境因素有密切的關系,只有植物與環境相互適應,才能使園林植物生長強健、發育良好,發揮最佳的綠化效果。光照是植物生長發育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日照時間、光質、光照強度都會對植物的生長產生影響。植物生長發育必須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才能完成,每種植物的生長都有最低、最適、最高溫度。水是生命起源的先決條件,植物光合、呼吸、蒸騰等生理作用以及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運輸都必須在水分參與下才能進行。土壤是植物生長發育的基地,土壤特性不僅影響水分和養分供應,而且影響植物地上部分的各種代謝過程。
生態位是指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種與物種之間、物種與環境之間的關系[2]。符合自然規律的植物配置,就是尊重每個物種的生態位,使植物群落中的各種生物生長良好、發揮出最大的生態效果。如果園林建設者主觀地將不具有共生關系,甚至不能共同生長的植物栽植在一起,就會導致植物生長不良,植物群落不穩定。在城市園林建設實踐中,應當以地帶性群落結構為樣板,遵從生態位原則,充分利用時間和空間資源,構建喬、灌、草復層群落的生態系統,從而使植物之間和諧相處,才能實現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生態配置。
穩定的園林植物群落是城市園林能夠發揮其生態作用的基礎。在植物生態配置過程中,要形成較為穩定的群落和景觀,就必須要注重生物多樣性,提高園林植物的豐實度,盡量避免采用一種植物進行配置,特別是單一植物密植的形式,盡可能配置多種植物種類,調整植物的空間結構,避免種間直接競爭,以增加物種的多樣性和群落的多樣性,保持群落的生態抗逆性和穩定性,充分發揮園林對城市環境調節改善能力和園林植物的生態景觀效果。要合理選擇喜陽耐陰植物,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建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以利于種間相互補充,既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又能形成優美的景觀。
園林植物生態配置的生態性與藝術性并不矛盾,是和諧統一的。在植物配植設計時,要從滿足人們對植物的觀賞要求出發,依據不同植物的觀賞特征和造景功能,遵循統一、對比、均衡、韻律等美學原則,利用植物的形體、線條、色彩、質地進行構圖,符合既有即時景觀又有季相變化,在時間和空間上實現城市園林的整體景觀效應。同時,在滿足植物生存需要和植物配置互惠共生的基礎上,運用生態學原理來營建多類型的植物群落,配置出優美多姿同時也相對穩定持久的城市園林景觀。
5實現園林植物生態配置的路徑
在園林設計階段,樹立以地帶性植物群落模式為導向的植物配置設計,是城市園林綠化發展的方向,也是我國園林綠化事業走向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要以發揮生態功能為出發點,充分利用城市綠地現有的地形地勢條件,效法地帶性植物群落,吸取當地自然植物群落形成的規律,形成一個完整的近自然的人工植物群落,滿足城市改善生態環境和人們尋求回歸自然的雙重需求[3]。在考慮植物景觀效果和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功能的同時,還須將該城市的歷史文化、人們的觀賞習性等因素考慮進去,使植物群落能充分體現一個城市的人文歷史和地域特色,以最佳的狀態愉悅人的精神。
由于地帶性植物是當地氣候條件下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能全面反映其所在地帶的自然地理和自然歷史條件,同時也反映了植被在當地的自然條件下最大的自然生產力,因而具有最大的適應性和最大的相對穩定性,還有利于構建地域特色和地方文化品位,所以,樹種選擇應以地帶性植物為依據。同時,在選擇綠化植物時還應注意如下三點。一是科學認識綠化植物的特點和功能,確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理念。所有的植物種類都是大自然賜予人們的珍貴禮物,植物沒有高低、貴賤、優劣、土洋之分,應該寬容地、友好地對待和利用好每一個植物種類。對于園林工作者來說,沒有不好的植物種類,只有不認識、不了解、不會利用的植物。二是按照地帶性植被的植物種類組成,確定先鋒樹種、建群種和主要的伴生種。三是在以地帶性植物為主的基礎上,適量增加一些適合本地立地條件的外來的名貴植物品種,以提高綠地品位。
在園林植物配置形式上,首先,調查當地自然植被是園林植物生態配置的基礎,必須對城市附近或相鄰地區受人工干擾較少的次森林斑塊進行調查;其次,根據這些次森林的自然植被,以及所處氣候、地形條件, 確定該區域的地帶性植被類型[4];最后,借鑒地帶性自然群落的種類組成、結構特征和演替規律,以及不同植物的生態幅度,結合現場的立地條件,明確目標植物群落的組合方式, 盡量減少規則式的配置形式,大膽地應用自然式的配置形式,營造喬、灌、草的復層群落,達到科學、生態和美學高度和諧的效果。另外,也可通過對規則式植物配置進行適當改良,改變以往大面積種植一種植物的方式,使景觀富于變化,淡化其人工痕跡,增加自然韻味,達到顯現接近自然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吳揚.論植物生態學在園林植物配置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10(4):346.
[2]陳文培.生態園林綠化設計中植物配置的分析[J].中華民居,2012(6月下旬):34.
[3]王瑛.城市“近自然”植物群落構建探討[J].現代園林,2009(1):35~36.
[4]楊玉萍,周志翔.城市近自然園林的理論基礎與營建方法[J].生態學雜志,2009,28(3):516~520.
Research on Ecological Configuration of Plants in Urban Landscaping
Wang Zuli
(Xianning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Xianning437100,China)
Key words: urban landscaping; garden plant; ecological configu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