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戰略性貿易政策與比較優勢動態升級研究

2016-01-16 01:51:51徐元康
稅務與經濟 2016年2期
關鍵詞:高新技術優勢效應

徐元康

(廣東行政職業學院 經濟貿易系,廣東 廣州 510800)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實施比較優勢戰略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不完全市場體制、悲劇增長、“荷蘭病”以及缺乏先動優勢等問題而難以實現經濟增長和比較優勢的動態升級;而一些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的發達國家卻在經濟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因此,作為后起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中可以借鑒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合理成分。同時,戰略性貿易政策與比較優勢又是一種非對稱的互補關系:比較優勢是戰略性貿易政策的要素稟賦基礎,而比較優勢在動態升級中常常會遇到諸多阻礙而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因此,我們在理論研究與政策制定中完全可以把二者放在一個統一的框架之中,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得出一個合理的理論結論與實踐政策。正因如此,筆者在比較優勢戰略的架構下探索戰略性貿易政策在比較優勢動態升級中的作用。

一、比較優勢動態升級的內涵與機制分析

(一)比較優勢的動態特征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勞動生產率和要素稟賦結構是一個國家比較優勢的決定因素。而這兩個因素都始終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科學技術的進步,一則勞動生產率會得到提高,二則資本存量會增多,因此要素稟賦結構會得到改善。所以,比較優勢也會相應發生變化。這一觀點也得到格羅斯曼、赫爾普曼和默罕默德·易拉赫為代表的學者們的肯定。[1]

(二)比較優勢動態升級的機制分析

Widodo.T.[2](2009)認為:一個國家比較優勢的變化是由國內外市場的供給和需求因素引起的。國內外學者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研究比較優勢的動態升級過程。

1.要素稟賦結構的改善。這主要包括兩種情況:一是產品和要素在各國間流動。俄林認為,在國際交往中,生產要素的流動直接帶來均等化,而商品的流動間接促使要素均衡化。二是要素稟賦結構自身的動態變化。根據經濟周期理論和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任何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都呈現波動式上升的發展規律,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積累的資本存量將不斷增加,人均資源擁有量也會相應增加,國內資本和勞動的比率將會發生改變,因此,要素稟賦結構也會得到逐步改善。

2.技術進步、要素密集度的改善。學者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一是研究是什么原因導致各國間的技術差異及其變動。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又有兩種不同的方法和態度:一種是把技術看成是外生變量,研究國家間技術創新的先后順序和移動方式對各國比較優勢升級的影響。另一種是把技術看成是通過學習、研發等所形成的一種內生變量。在研發投入基礎上產生的知識和技術創新在后起的國家中以“干中學”和技術外溢的形式來擴散,從而促進了其比較優勢的變化。[3]二是研究技術差異及其變動對各國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這方面研究最有代表性的當數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他發現了源自于內生比較優勢變化而引起的產品的要素密集度的改變。

3.政府的政策干預。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鼓勵下,企業增加了研發投入,提高了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從而逐步形成了在技術、人才、知識方面的內生比較優勢,而這種企業的內生比較優勢的培育和提升,是引起或推動一國比較優勢動態升級的關鍵因素。內生增長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應該增加對公共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投入,因為這方面的投入能夠提高生產效率。[4]尹翔碩等認為發展中國家只有通過科技政策、制度創新和政策手段來提高高技術產業的技術水平,才能根本上改善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

可見,比較優勢并非是靜止不變的,它始終處于不斷的變動升級之中,這是絕對的;而各國比較優勢動態升級的速度存在快慢之別,這是相對的。因此,比較優勢實則為一種動態的比較優勢。而戰略性貿易政策作為一種政府干預,對比較優勢的動態升級也起著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戰略性貿易政策的理論模型與政策工具

(一)戰略性貿易政策的理論模型

戰略性貿易政策可分為利潤轉移與外部經濟。利潤轉移又稱為狹義的戰略性貿易政策,主要包括伯蘭德(J·M·Brander)和斯潘塞(B·S·Spencer)提出的“關稅抽租”與“戰略性補貼”以及克魯格曼(Krugman)提出的“以進口保護促進出口”的理論模型;外部經濟又稱為廣義的戰略性貿易政策,由克魯格曼創立。

戰略性貿易政策的主要觀點是,在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遞增的現實經濟中,對本國存在顯著“租”金或存在巨大外部經濟效應的產業或企業進行政策扶持和保護,既可以轉移外國壟斷產業或企業的“租”金,又可以通過外部經濟效應帶來其他產業或企業的發展,從而有利于增加本國經濟剩余和國民福利。

(二)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政策工具

戰略性貿易政策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它的成功實施依賴于一系列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兩類:基本工具和輔助措施。[5]

1.基本工具。一是傳統的貿易保護工具。主要有進口關稅、進口配額和出口補貼等。二是新貿易壁壘。主要包括質量認證標準等。三是貿易救濟措施。常見的有特保條款、反傾銷調查、反補貼調查等。

2.輔助工具。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基本工具主要立足于進出口貿易,且為一種短期行為。而要形成長期的競爭優勢,僅靠基本工具還遠遠不夠,還需與輔助措施相配合。主要包括:產業政策、收入分配與補償政策、經濟外交和政府采購政策等。

可見,戰略性貿易政策已經突破傳統意義上的貿易政策的內涵,把經濟政策、產業政策等也納入其中。原因是,當今世界是一個知識、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是一個極其開放的時代,國家間的經濟滲透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國家間的經濟界限早已退化;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直接影響著該國的貿易結構,反之亦然;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再可能脫離國際市場而獨立存在,那種夜郎自大、閉關鎖國的思想和行為早已不合時宜。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經濟政策已經形成高度的融合,很難嚴格地分開。

三、戰略性貿易政策與比較優勢動態升級研究

(一)戰略性貿易政策與比較優勢動態升級的理論模型

1.技術創新是首要因素。因為它能夠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能夠真正改善要素稟賦結構、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因此,在此著重研究如何通過戰略性貿易政策來培育技術創新能力以實現比較優勢動態升級并規避比較優勢陷阱。由于技術創新和吸收技術外溢是相輔相成的,因此研究也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戰略性貿易政策與技術創新能力的培育。因為要素稟賦結構的改善關鍵在于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而技術創新又存在顯著的外部經濟效應,所以應從外部經濟理論著手,結合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來分析戰略性貿易政策在技術創新能力的培育并最終實現比較優勢動態升級中的作用。二是戰略性貿易政策與技術擴散。后起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中只有不斷地引進、學習、消化、吸收、轉化國外的先進技術,才能提升自己的技術創新能力;而只有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提升了,才有希望最終實現要素稟賦的改善和比較優勢的升級轉換。而如何采取戰略性政策來促使外國企業加速擴散先進技術、如何利用一切可能的國際合作機遇為本國企業創造和提供一個學習外國先進技術和經驗的機會和平臺,這對于后起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尤為重要。

2.技術創新只有真正運用于具體的產業發展上,才能促進一個國家產業結構的提升和貿易結構的改善。而高新技術產業的內在屬性與戰略性貿易政策的理論前提高度一致,為將二者結合起來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論依據:一是要實現技術創新真正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關鍵是如何在WTO的框架下實施合適的戰略性貿易政策來強化基礎研究,從而實現技術成果的順利產業化。二是高新技術產業具有戰略性貿易政策所需要的重要條件,如果適時地對其進行支持和保護,為其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可促進其快速成長。三是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如果集中度高,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獲得規模經濟效應、提高國際競爭力;但高的集中度又容易導致壟斷而缺乏競爭,不僅會削弱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還會造成市場失靈而使經濟受損。如何利用戰略性貿易政策來保持高新技術產業的最優集中度,既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也避免市場失靈,從而有效地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增加,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3.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只是貿易結構改善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在國際競爭中,只有比較優勢還不夠,還要具備先動優勢,只有這樣才能在高新技術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主導地位,才能真正改善貿易結構。高新技術產業的最終比較優勢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創造出來的,誰率先發展了高新技術產業,誰就擁有了先動優勢,而后起的國家很難追趕和超越。如果一個國家實現了要素稟賦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那么政府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便可以幫助本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在國際市場上贏得先動優勢,并形成路徑依賴,從而強化在國際市場上的比較優勢,也能夠真正實現本國貿易結構的提升和比較優勢的升級轉換。

我們可以用如下模型來描述戰略性貿易政策與比較優勢動態升級的關聯機制:

圖1 戰略性貿易政策與比較優勢動態升級的關聯機制模型

(二)戰略性貿易政策與比較優勢動態升級的作用機制分析

1.戰略性硏發補貼與外部經濟效應。由于戰略性R&D補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技術的吸收能力和產業集聚的程度,因此,我們在分析戰略性R&D補貼對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時也將考慮技術的吸收能力和產業集聚情況。

(1)戰略性R&D補貼。由于公共研究(如基礎研究)和私人創新通常成本高、風險大,而且大都具有外部效應,因此單靠市場行為很難對創新活動構成充分的激勵,為了充分滿足社會需求,就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保護來彌補市場激勵的不足。[6,7]但在實際生活中,不同的R&D活動其外部效應也各不相同,有的R&D活動外部效應較大,而有的很小或根本沒有外部效應;同時又受到信息不對稱、利益集團的干擾和政府的觀念的影響,因此政府的R&D補貼必須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配置給了外部效應很大的R&D項目,而另一部分卻配置給了很小或沒有外部效應的R&D項目。如果外部效應很大的R&D項目獲得了政府的R&D補貼,則獲得補貼的創新者將會加強創新活動,并通過外部效應讓其他相關創新者從中受益,進而激勵更多的創新者加入創新活動之中(或者追加創新投入)。在這種情況下,政府R&D補貼相當于對私人R&D起到了很好的激勵杠桿作用,將加快整個社會的創新速度。但如果是很小或根本沒有外部效應的R&D項目獲得了政府補貼,便會造成社會創新資源的低效或對私人R&D投資的替代,一方面受補貼的R&D者受益;另一方面由于該項R&D的外部效應很小(或沒有),其他創新者從該項創新的外部效應中獲益就很小(或者沒有),不足以激勵更多的創新者從事創新活動(或者追加創新投入)。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政府R&D補貼就沒有(或者很少)起到對私人R&D的激勵杠桿作用,也就不能加快整個社會的創新速度。

政府戰略性R&D補貼的效率除了受到創新活動的外部效應大小的影響,技術擴散的速度和效果也會對其產生影響。如果這項創新得以順利而快速的擴散,那將對經濟產生最大化的作用,而此時的政府R&D補貼才能達到最大的效率(于曉媛、陳柳欽[8],2007)。而技術的擴散又不是免費的、無條件的,它會受到諸多因素的約束(Callon[9],1994;Pavitt[10],2001),其中產業集聚和企業的吸收能力是制約技術擴散的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吸收能力是關鍵,而產業集聚又可降低企業間的學習成本而提升企業的吸收能力。接下來主要分析這兩個因素對政府戰略性R&D補貼效率的影響。

(2)政府戰略性R&D補貼與企業吸收能力。1989年,Cohen與Levinthal闡述了“吸收能力”的含義。*企業的吸收能力,是指企業在商業中識別、獲得、消化和應用外部知識的能力。張龍、劉洪[11](2003)等學者認為,企業要占有特殊資源并贏得競爭優勢,其消化、學習外部知識的能力是關鍵。同時,企業吸收能力水平還直接影響著知識外溢的效果,Globerman (1979)、 Imbriani和Reganati[12](1997)、 Branstetter[13](2001) 發現:發生在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FDI)所產生的技術外溢效應明顯,這主要得益于這些國家的企業有很強的吸收能力;而Cantwell[14](1989)、Haksar[15](1995)、 Kokko[16]等(1996)、 Sjoholm[17](1999)、 Aitken和Harrison[18](1999) 、Keller[19](2001)、 Griffith[20](2004)等學者研究發現:企業在發展中國家進行的直接投資(FDI)對投資所在國產生的技術外溢效應卻不理想,原因是發展中國家企業的吸收能力遠不如發達國家企業強。

吸收能力不僅影響著國家間的技術外溢效應,同時也影響著國家內企業間的技術外溢效應。吸收能力是企業自主創新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它直接決定著企業獲得外部資源的能力。而吸收能力是企業通過“干中學”而逐步形成的,其強弱取決于企業的研發投入而形成的自主創新能力。當政府的戰略性R&D補貼被配置到有較大外溢效應的創新項目上時,將發揮更大的激勵杠桿作用:不僅刺激更多的創新者在更大的范圍進行創新,還會提高企業的吸收能力,推動創新成果的快速擴散。但當政府的戰略性R&D補貼被配置到外溢效應較小或者沒有外溢效應的創新項目上時,將對企業的R&D投入、吸收能力、技術擴散和自主創新能力產生負面影響,從而起不到激勵杠桿作用。

(3)政府戰略性R&D補貼與產業集聚。技術擴散除了受企業吸收能力的影響外,還受到產業集聚水平的影響。對產業集聚研究最著名的學者有馬歇爾和邁克爾.波特。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指出,產業集聚能夠形成豐富的具有專業優勢的勞動力市場,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產生很強的外部經濟效應。波特在《競爭優勢》中也指出,產業集聚能夠幫助企業獲得競爭優勢,能夠更快地積累和傳播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夠幫助企業確定創新方向、降低信息成本,從而加快創新并贏得競爭優勢。可見,兩位學者都認為產業集聚有利于企業降低學習成本、獲得外溢效應,從而加快技術創新。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產業集聚的程度通過影響技術擴散的快慢進而影響著政府戰略性R&D補貼效率的大小。如果某個產業的地域集聚程度高,則技術創新的擴散效應就強,從而政府的R&D補貼效率就大;相反就小。

2.戰略性貿易政策與技術創新。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各個國家都加快了新材料、新能源、新裝備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而要在這些產業中形成競爭優勢,技術創新是關鍵。

(1)技術創新影響因素。第一,人力資源與經費投入。1979年,Griliches在研究知識外溢如何影響生產效率時發現,創新產量的大小取決于創新投入的多少,二者存在函數關系,并由此提出了知識生產函數(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的概念[R&Doutput= f(R&Dinput)],為后來人們進行技術創新和知識生產決定因素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1989年,Jaffe[21]提出企業追求的重要目標是新知識經濟,它來源于資本與人力資源投入,于是建立了新的知識生產函數:Qi= AiKiaLibCi。其中,Q表示產量,K表示資本, L表示勞動,a、b為資本和勞動的彈性系數, C表示偏差,i表示觀測值。技術創新除了受到企業吸收能力、產業集聚水平、R&D經費投入和人力資源投入的影響外,還會受到研發機構行為、出口貿易狀況等因素的影響。第二,科研機構。科研機構(尤其是永久性科研機構)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有力的組織保障和依托,有利于企業在研發中提高吸收、轉化和創新的能力。第三,出口貿易。出口貿易與技術創新在實踐中表現為相互促進的互動關系。一是出口貿易促進了技術創新。這主要表現為出口競爭、“出口中學”和資本積累。出口競爭:出口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或保持競爭優勢地位,就必須加強技術創新來降低成本和提高產量(李小平等[22],2008);激烈的市場競爭將淘汰低效企業,促進資源優化配置(Melitz[23],2002),從而推進技術創新。 “出口中學”(Learning by Exporting Effect):如果出口企業位于相對落后的本國,而出口對象國為相對發達的外國,由于外國的消費者比本國的消費者在產品質量和技術上更加挑剔,因此外國進口企業通常會在進口時為出口企業提供所需產品的設計(甚至是技術)。這對于出口企業來說相當于獲得了技術的外溢效應,對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十分有利。*AwandBatra (1998、Pietrobelli (1998)、Bigsten()et al (1999)、Hallward-Driemeier(2002)等學者都對“出口中學”效應進行過實證研究。資本積累:企業在出口過程中獲得了經濟收益,增加了資本存量,從而為企業的技術創新也提供了更多的資金保障。二是技術創新促進了出口貿易。技術創新有利于節約資源,提高產出和質量,增加商品品種。Posner[24](1961)、Hirsch[25](1965)、Vernon[26](1966)等學者也都證明了技術創新對一國生產、出口、產品開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一個國家只有不斷加強技術創新,才能提高產品和工藝質量,才能提高競爭能力和擴大出口。

(2)戰略性貿易政策與技術創新。一是企業在出口貿易過程中受到出口競爭效應和“出口中學”效應的刺激而加快技術創新,并隨著出口增長與外國技術水平的提高而提升技術創新水平。可見,企業的技術創新是一個伴隨出口增長而不斷積累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政府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便能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掃清出口障礙而提供一個良好的出口貿易環境。二是科研機構、研發經費投入、產業集聚水平都會對企業技術創新產生重要影響,而這些單靠企業難以(或者不可能)實現。如果政府利用R&D補貼、稅收減免、利息減免、地租減免等戰略性貿易政策,將會促進產業集聚的形成、科研機構的建立和運行,從而保障和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三是技術創新是一個緩慢的不斷積累的長期過程,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愿意(或者能夠)堅持下來。如果政府進行戰略性貿易政策干預,建立一個良好的創新激勵機制,將有助于企業不斷提升創新能力。

3.戰略性貿易政策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技術創新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不僅通過技術外溢效應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也推動著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從而有利于整個產業結構的提升和比較優勢的升級轉換。

(1)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與戰略性貿易政策的作用。如前所述,高新技術產業的特征與戰略性貿易政策的理論假設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如果得到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扶持和保護,便能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先動優勢,從而形成并保持長久的比較優勢。

(2)一種戰略性貿易政策手段——官產學聯合開展基礎研究。任何技術創新都依賴于雄厚而扎實的基礎研究,離開了這個基礎和前提,就不可能有持續的發展。但基礎研究又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因而缺乏對私人的充分的激勵。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激勵來促進基礎研究的發展,那么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就會受到極大的制約,進而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也難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要加強基礎研究,采取官產學相結合也許是一種很好的組織形式。一方面可以降低基礎研究成果的擴散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人力資本并減少委托—代理問題。在這方面,日本通過戰略性貿易政策來提高共性技術的研發效率就是一個成功的典型案例。

(3)戰略性貿易政策與南北技術擴散。技術創新可分為自主研發和國外引進。兩種方式相輔相成、優勢互補: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決定著企業通過技術引進而獲得國外技術外溢的效果;引進國外技術又能幫助企業增強自主研發的能力。因此,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作為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要善于通過引進、合作等多種渠道,學習和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成果,并與自主研發相結合,真正提高自己的自主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國際分工與貿易中獲得更多的利益,才能最終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升級。2007年,Naghavi[27]研究了在南北技術擴散中南方國家知識產權保護政策的作用。Naghavi研究*Naghavi假設北方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FDI)是南北技術擴散的唯一渠道,且技術擴散對南方國家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發現,只有在北方國家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時,南方國家才會實現最大化的社會福利,于是,南方國家最優的策略是以適當的知識產權政策來吸引北方國家對本國進行直接投資(FDI),而北方國家只有在對南方國家進行直接投資(FDI)能夠實現利潤最大化時才愿意以直接投資(FDI)的方式進入南方國家。

(4)戰略性貿易政策與產業集中度。市場結構決定著產業集中度,也決定著企業行為和效率。若產業集中度高,可以獲得規模經濟效應,國際競爭力上升;但同時又往往因缺乏競爭(因為容易產生壟斷)而導致國際競爭力下降。如圖2所示:

圖2 產業的集中與國際競爭

從圖2中可以看出,產業集中度高,一方面由于規模經濟是有限的,國際議價能力也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因此產業的邊際收益會呈遞減趨勢;另一方面,缺乏國內同業競爭(因為容易產生壟斷),經濟效率降低,致使產業的邊際損失呈遞增趨勢。因此,只有在產業的邊際損失與產業的邊際收益相等時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才達到最大。而要實現產業國際競爭力最大時的產業集中度(即最優產業集中度),僅靠市場力量難以完成,它需要市場以外的力量——政府來進行適當的政策干預。因此,如果政府進行戰略性貿易政策干預來實現最優產業集中度,便能幫助企業獲得最大的國際競爭力。

4.戰略性貿易政策與貿易結構優化。

(1)戰略性貿易政策、技術創新與貿易結構優化。如上述分析,技術創新對一個國家的要素稟賦結構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技術創新能力是一國要素稟賦結構改善和貿易結構升級的關鍵,并通過兩種途徑影響著比較優勢的動態升級: 第一,基于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分析。該理論認為,產品的要素密集度會隨產品生命周期而變化,由于各國要素稟賦結構不盡相同,擁有產品比較優勢的國家也將發生轉移。該理論說明了要素稟賦結構對比較優勢的形成和轉換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由技術創新所帶來的要素稟賦結構的改善有助于吸引處于產業高位的外國企業進行直接投資(FDI)或將技術、高技術產品的生產轉移至本國,這對于后起的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的提升、貿易結構的改善和比較優勢的動態升級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第二,基于動態要素稟賦理論的分析。雷布津斯基定理(Rybcyzynski Theorem)對動態要素稟賦理論進行過很好的總結:假設一個國家只生產兩種產品(X1、X2),而且這兩種產品的相對價格(Px1/Px2)是固定不變的,那么,只要增加其中某一種生產要素的數量,那種以該種要素為主要生產投入要素的產品(X1)的絕對產量(Q1)和相對產量[Q1/(Q1+Q2)]都會增加,而另一種產品的絕對產量(Q2)和相對產量[Q2/(Q1+Q2)]都會減少。當技術創新增加時,要素稟賦結構將隨之改善,高級生產要素也將從稀缺變得豐裕,且價格下降,從而使得國內更多的企業選擇高級生產要素來進行生產,一國的產業結構因此而得到優化升級;也即一國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改善的最優途徑和最優策略是不斷提升該國的要素稟賦結構。

(2)戰略性貿易政策、先動優勢與貿易結構優化。由于高新技術產業具有傳統經濟不可比擬的進入壁壘和經濟特征:規模報酬遞增、高昂的固定成本、網絡與反饋效應、率先建立產業標準的優勢等,使得后起的企業在沒有政府的幫助下很難有機會進行市場滲透。因此,在高新技術領域,一個國家想要真正實現貿易結構的改善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除了具有先進的要素稟賦結構外,還必須占據國際市場的先動優勢。而政府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就能清除先行者的累積優勢而幫助本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贏得先動優勢。高新技術產業中的比較優勢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創造出來的,誰率先建立了高新技術產業,誰就擁有了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經濟優勢和外部經濟效應并形成路徑依賴,從而在國際市場上保持該領域的長期比較優勢,而后起的國家很難追趕和超越。

四、結 論

雖然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與比較優勢理論的假設前提各不相同,但彼此間卻聯系緊密。一方面,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缺乏要素稟賦基礎,需要引入比較優勢理論,以彌補其不足。另一方面,一國比較優勢在動態升級中常常面臨諸多阻礙而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因此,二者更多地表現為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依存關系。

首先,戰略性貿易政策有利于技術創新。一是為企業出口創造良好的環境,幫助企事業在出口競爭和“出口中學”中提高技術創新水平;二是有利于科研機構的建立和產業空間集聚的形成,而這些對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十分重要;三是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科研激勵制度,從而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四是促進企業與先進技術載體合作,獲得技術擴散效應,提高技術創新水平。而技術創新能力的培育卻是產業升級和貿易結構改善的要素稟賦基礎,只有提升了技術創新能力,才能避免比較優勢陷阱,最終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升級。

其次,戰略性貿易政策能夠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一是推動基礎研究,實現技術的順利產業化;二是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空間聚集,充分獲得規模經濟和外部效應,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對一國產業結構升級和對外貿易結構改善起著重要作用。因為比較優勢升級的根本途徑要依賴產業的創新發展。

最后,戰略性貿易政策可以幫助一個國家在國際市場上贏得先動優勢,從而固化國家在高新技術產品上的比較優勢,讓一國對外貿易結構的提升變得更加現實和穩固。

可見,戰略性貿易政策對一國比較優勢的動態升級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在我國未來外貿的發展中,應充分借鑒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合理成分,以促進我國比較優勢的動態升級和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1]默罕默德·易拉赫,羅伯特·恩格爾,等.全球化與國際經濟[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2]Widodo,T.Comparative Advantage:Theory,Empirical Mea-sures and Case Studies[J].Review of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2009,(4):57-82.

[3]徐姍.西方動態比較優勢理論的演進——發展中國家和“比較優勢陷阱”[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2009,(2):108 - 110.

[4]張先鋒,丁亞娟,王紅,等.中國區域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地理溢出效應的視角[J].經濟地理,2010,30(12):1955-1960.

[5]曾國平,劉海霞,等.創造競爭優勢與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實施[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科版,2003,(4):29-34.

[6]Nelson R R. The Smiple Economics of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9, 67(3): 297-306.

[7] Nelson R R.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Activity[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609-625.

[8]于曉媛,陳柳欽,等.產業集群、技術創新和技術創新擴散[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12):66-71.

[9]Gallon M.Is Science A Public Good[J].Science,Technology and Human Values,1994,(19):345-424.

[10]Pavitt K.Public Policies to Support Basic Research:What Can the Rest of the World Learn from US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What They Should Not Learn) [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1,10(3):761-779.

[11]張龍,劉洪,等.企業吸收能力影響因素研究述評[J].生產力研究,2003,(3): 292-294.

[12]Imbriani C.,F.Reganati.International Efficiency Spillovers into the Italian Manufacturing Sector[J].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7,50(4):583-595.

[13]Lee G. Branstetter.Are Knowledge Spillovers International or International in Scope? Micro Econometric Evidence from the U.S.and Japa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es,2001, 53(1):53-79.

[14]Cantwell J.A.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M].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9.

[15]Haksar V.Externality,Growth and Technology Transfer:Applications to the Indian Manufacturing Sector[J].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1995:1975-1990.

[16]Ari Kokko, Ruben Tansini,Mario C.,Zejan.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nd Productivity Spillovers from FDI in the Uruguayan Manufacturing Sector[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6, 32(4): 602-611.

[17]Fredrik Sjoholm.Productivity Growth in Indonesia:The Role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9,47(3):559-584.

[18]Aitken B.,A.Harrison.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Venezuel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 89(3):605-618.

[19]Wolf Gang Keller.Knowledge Spillovers at the World′s Technology Frontier[N].CEPR Discussion Papers,2001,No.2815.

[20]Rachel Griffith,Stephen Redding,John Van Reenen.Mapping the Two Faces of R&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A Panel of OECD Industrie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4,86(4):883-895.

[21]Jaffe.A. B.Real Effects of Academic Researc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9,79(5):957-970.

[22]李小平,盧現詳,朱鐘棣,等.國際貿易、技術進步和中國工業行業的生產率增長[J].經濟學季刊,2008,(2):549-564.

[23]Melitz 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R].NBER Working Paper,2002,No.8881.

[24]Posner M..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echnical Change[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61,(3):323-341.

[25]Hirsch S.The US Electronics Industry in International Trade[J].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1965:34.

[26]Vernon V.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2):190-207.

[27]Alireza Naghavi.Strateg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olicy and North-South Technology Transfer[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07,(143):55-78.

猜你喜歡
高新技術優勢效應
新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新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鈾對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應
懶馬效應
今日農業(2020年19期)2020-12-14 14:16:52
發展前景廣闊的淮安高新技術開發區
華人時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50
矮的優勢
趣味(語文)(2020年3期)2020-07-27 01:42:46
應變效應及其應用
畫與話
國家重點支持的環保相關高新技術介紹
談“五老”的五大特殊優勢
中國火炬(2014年11期)2014-07-25 10:31:5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蝌蚪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h视频在线播放|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91精品国产丝袜|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国产v欧美v日韩v综合精品| 一本色道久久88|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国产精品黄色片|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 久久性视频| 久久女人网| 老司机久久精品视频| 婷婷六月天激情| 99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任我操在线视频| 亚洲午夜天堂| 国产久草视频|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a欧美在线|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亚洲综合在线最大成人| 亚洲最新在线|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国产网站黄|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8| av色爱 天堂网|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人|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四虎成人精品| 美女啪啪无遮挡| av在线手机播放| 欧美在线视频a|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国产又粗又爽视频|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日产无码AV| 亚洲国产清纯| 久久成人18免费|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国产清纯|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精品三级在线|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成人午夜网址| 国产a网站| 国产精品30p|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网站|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