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大偉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重慶 400000)
淺議新時期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價值取向
謝大偉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重慶 400000)
中國正在經歷巨大的社會變遷,在體育領域也在正在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轉變,高校體育教育肩負著歷史使命,需要深化體育教育改革,調整體育教育內容,完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豐富體育教學方法,建立健全體育教育制度,加大體育教育資金投入,構建良好體育教育條件,樹立“以人為本,終身體育,健康第一”的全新價值取向,培育具有較強體育素質,良好體育道德的優秀大學生,提升體育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價值取向,體育教育改革,實現思路
當今社會,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表面上是經濟、科技、國防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提出,更多的是提高人才價值的路徑,在人才競爭中,高等教育不能要能傳授知識,還要能創造知識,培養保持國家持續競爭力的基石,成為一個國家長盛不衰的“發動機”。新時代的世界,高度信息化帶來了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的變化,移動互聯網的廣泛普及正在深刻的影響著這一代人,在如此背景下,對高等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體育教育教學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需要與時俱進,創新變革。
經過快 40年的改革開發,我國的經濟水平取得巨大成就,高等教育也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問題同樣突出。
1.“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確定。高校進行體育教育教學活動需要有統一的指導思想,而指導思想反映的是一段時期內社會對高校培養人才的基本要求和教學的核心目標,通過近年來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新三維健康觀的提出,逐漸確定了“健康第一”的現代體育教育指導思想,不再是單一的“技能教育”,“體質教育”。
2.體育課程目標多元化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指出,高校體育教育教學需要根據學生學習需要,將課程目標分解為基本目標和發展目標,并由動作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運動參與和社會適應五個子目標構成,該綱要的提出,改變了傳統的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要的人才培養目標,適應了新形式下人才培育的要求。
3.建立了選課制度和體育教學模式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全面實施,促進高校學生通過體育課程養成鍛煉身體,自覺參與體育活動的習慣,為了更好的提升學生體育能力,增強體育意識,通過不斷探索,構建了體育的課程模式和選課制度。
4.體育課程類型豐富,項目多樣
基礎課程開設在大一,大二就可以進行課程選擇,選擇專業課程的內容也從原有的田徑、籃球、排球、足球、乒乓,擴充到了游泳、武術、健美操、體育舞蹈、滑冰、棋類等項目,較大程度的滿足了絕大部分學生的興趣愛好,提升了體育課程的吸引力,提高了教學效果。
5.建立了全新體育教學評價體系
通過多年的教育改革和教學經驗的分析,建立了以學生鍛煉效果,教師教學效果,體育課程發展效果等方面綜合考慮的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打破傳統的以體育成績為唯一標準的考核方式,考慮學生的發展軌跡,在體育課程中的提升指數,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考慮體育課程的特殊性,一個多元化的考核體系的建立需要建立在詳細的數據分析之上,也正符合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從學生的實時數據出發,制定教學計劃,通過數據的變化來確定學生的鍛煉效果,評價教師的教學成果,這種全新的評價體系有效的提升了學生的鍛煉興趣和教師的授課動力。
社會經濟的變化也在影響社會人民的體育活動,目前競技體育不在是社會體育的主旋律,取而代之的是以休閑,健身,娛樂為主要的多種體育活動,而高效的體育活動還是偏重于競技層面,沒有與社會體育很好的結合在一起。
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依然是現代社會人們對體育的認識,高效體育教育也存在這方面的問題,體育教育除了體育專業外,沒有教材是普遍現象,對于理論知識,體育授課教師基本不會講授過多,遇到天氣因素不能開展體育教學活動的,基本有學生自行安排,沒有系統化的理論知識現象明顯。
體育教學方式還是停留在講師、師范,學生自行練習,沒有更多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體育教師在進行實踐課程教學過程中也是統一的教學方式,沒有個體差異,學生基本能想到課程中老師的授課內容。
評價指標在實際操作中基本采用絕對的量化標準,往往忽略人文素養方面的因素,對于體育課程中學生的態度、品質、素養、能力等方面的評價指標缺乏,沒有能量化的考核指標,沒有人文評價體系是課程評價體系中一直欠缺的。
由于高校教育的特點決定體育教學課程僅僅是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部分,因而在經費預算方面存在缺口是普遍現象,部分高校的體育器材就是幾個籃球,幾個足球,還經常不能更新,體育場館更是缺乏,學校一方面大力擴張,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但是投入體育教育方面的非常有限,人均體育器材和體育場地短缺嚴重。
體育課程中的師資隊伍受經濟條件和歷史原因,在業務素質,知識水平等方面與高校教育改革不相適應,特別是低層次的高校,師資隊伍缺乏應對社會變化主動改變教學過程,進行教學改革的動力和意愿,沒有主動進行教育改革,培育符合社會發展的大學生的思想。
隨著對體育事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體育方面的專家和學者提出了很多全新的體育理念,例如終身體育和素質體育等等。但是就目前我國高校體育的發展來看,終身體育的理念還僅僅存在于形式上,而未能運用到實際中去。可以說,高校體育在全面落實終身體育和素質體育等重要理念的問題上,還要面臨很大的難題。
要構建完善的體育教育條件,建立符合社會需求的教學師資隊伍,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教育改革模式,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進行體育教育改革首要問題是明確指導思想,要反映當前高校體育教育的本質和實質,確定高校體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務。高校體育教育不能等同于競技體育,是我國構建“體育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大眾體育,是為了培育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為將來進行社會建設,走入工作崗位構建良好的身體基礎,這是高校進行體育教育的核心,也是體育教育的根本指導思想。
“以人為本”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在進行體育教育改革時,需要堅持該理念,從學生出發,從高校教育的特點出發,全面落實國家關于全面發展的要求,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從育體到育心,關心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構建符合當代互聯網時代,學生感興趣,課后能提高,教師能掌控的教育教學體制,從而提高整個高校的體育教育內涵建設。
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從出生開始就要參與體育鍛煉,終身不變,使得體育成為生活的必需品,伴隨一生。二是在終身體育思想的指導下,以體育的體系化、系統化為目標,為人在生命的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不同時空提供參加體育實踐活動。高校需要堅持終身體育的教育觀點,培育學生隨時進行體育活動,一生進行體育鍛煉的觀點,養成基本的體育習慣,為進一步的構建體育強國奠定基礎。
高等教育中的體育教育改革落后于現代社會的發展,要在競爭激勵的當代社會培育具有良好身體素質的人才,需要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為文本”為基本理念進行課程設計,“終身體育”為教育目標,按照這樣的價值取向配合現代信息技術,加強體育教育改革的思路探討,將課程系統化,教學多樣化,項目豐富化,評價客觀化,構建學生喜歡,學生能用,學生可用的現代高等教育體育教學。
[1]陳永明.現代教師論E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2-155
[2]劉鋼軍.新時期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模式創新[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05).
[3]馬宗孝.淺析素質教育與普通高等院校體育教育改革[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2).
[4]陳仲平,宋證遠:對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本質特征及途徑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5]本文摘自中國論文網,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4/view-16614.htm
[6]蔡曉紅.新時期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歷史回顧與思考[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1(03).
[7]方志英.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09(2).
[8]鄭和平,袁麗,孫德課,希穎.高校體育教育改革基本思路[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1(04).
[9]封小青.深化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7(18).
[10]夏晟,陳珍銀.新時期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價值取向與路徑選擇[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
[11]朱莉,馬敏卿.培養高素質的體育教師隊伍勢在必行[J].遼寧體育科技.2006(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