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宏偉
(曲阜師范大學 山東 曲阜 273165)
肺結核是一種具有高傳染性的肺部疾病,主要是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導致的。此病具有病程長、病情改善緩慢等特點。如果治療不及時,患者較易出現多種伴隨癥狀,從而嚴重影響其身體健康[1]。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藥物療法對肺結核患者進行治療。相關的調查資料顯示,初患肺結核患者在使用常規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較易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從而嚴重影響其治療的依從性和治療的效果。為了探究對初患肺結核患者使用常規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筆者對近期我院收治的258例初患肺結核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2年6月~2014年10月期間我院收治的258例初患肺結核患者。這258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條件:①其病情均符合臨床上規定的肺結核的診斷標準。②均未患有嚴重的心、腦、肝、腎等器質性疾病。③均簽署了自愿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
1.2.1 治療方案 我院對這258例患者均采用2HRZS(E)/4HR方案進行治療。其中,H代表異煙肼、R代表利福平、E代表乙胺丁醇、S代表鏈霉素、Z代表吡嗪酰胺。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我院對這些患者的病情均進行了嚴密的監測,并對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進行了抗過敏、保肝、護胃等有針對性的治療。對于不良反應癥狀較嚴重的患者,我院均將其抗結核藥物的使用劑量減量或停止對其使用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
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觀察并記錄這258例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參照我國藥品監督管理局與衛生部共同出臺的《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和檢測管理辦法》中的有關規定對這些患者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進行監測(監測期為6個月)。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數據均采用專業的統計學軟件SPSS18.0進行分析。其中,以的形式對計量資料進行表示,并采取t檢驗對其進行對比分析,其計數資料的分析則采取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組間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在這258例患者中,有76例患者發生了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29.46%(76/258)。
在發生不良反應的76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發生了血尿酸增高,有32例患者發生了胃腸道反應,有15例患者發生了藥物性皮疹,有19例患者發生了神經系統損害,有12例患者發生了肝腎功能損害。在這些患者中,有13例患者同時發生了2種不良反應。詳見表1。

表1:對發生不良反應的76例患者發生不良反應類型的分析
在這258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46例,女性患者112例。在146例男性患者中,有45例患者發生了不良反應,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30.82%(45/146)。在112例女性患者中,有31例患者發生了不良反應,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27.68%(31/112)。男性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與女性患者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這258例患者中,有195例患者的年齡<60歲,有63例患者的年齡≥60歲。在195例年齡<60歲的患者中,有52例患者發生了不良反應,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26.67%(52/195)。在63例年齡≥60歲的患者中,有24例患者發生了不良反應,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38.10%(24/63)。年齡≥60歲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年齡<60歲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在發生不良反應的76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因發生了較嚴重的胃腸道反應而改變了原有的服藥方式;有6例患者因發生了較嚴重的藥物性皮疹而更換了其原來使用的抗結核藥物種類;有3例患者因發生了較嚴重的肝腎功能損害而中斷了治療;其余58例患者因不良反應的癥狀較輕微,經對癥治療后未影響其治療的效果。經總體分析后,我們發現,與未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相比,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均會出現病程延長、治療的依從性下降,甚至病情惡化等現象。
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初患肺結核患者在使用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鏈霉素、吡嗪酰胺等常規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時,較易發生不良反應,嚴重影響其治療的效果及身體健康。其中,異煙肼與人體內的吡哆醛(維生素B6的衍生物)發生反應后可生成異煙腙并隨尿液排出體外,導致人體內的吡哆醛含量不足,γ-氨基丁酸的含量減少,從而使患者出現神經系統炎等不良反應。利福平是一種酶誘導劑。此藥可促進異煙肼的代謝,導致大量的乙酰異煙肼生成,水解為單乙酰肼后可與肝組織大分子相結合,進而對患者的肝功能造成損害。乙胺丁醇是一種化學合成的白色、溶解于水,且耐熱的晶體。它能夠有效地抑制結核桿菌菌體核糖核酸的合成,進而起到抑菌的作用。但是,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使用乙胺丁醇進行治療的初患肺結核患者較易發生高尿酸血癥及視覺神經系統損害。鏈霉素中含有二鏈霉胺和鏈霉胍等雜質,這些雜質會使患者機體組織內的巨噬細胞釋放組胺,進而導致患者發生過敏、腎功能損害及腦神經損害等不良反應。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吡嗪酰胺的代謝產物吡嗪酸可抑制尿酸的排泄,進而使患者出現高尿酸血癥和痛風樣表現。另外,有調查資料顯示,吡嗪酰胺還可導致患者發生肝功能損害、胃腸道不適及關節疼痛等不良反應。所以,臨床上在使用上述常用的抗結核藥物對初治肺結核患者進行治療時,一定要嚴密監測其是否發生了不良反應。同時,對于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對癥處理:(1)處理原則。①在發現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時,應首先確定其是因使用了哪種抗結核藥物而引發的不良反應,然后再根據其發生不良反應的類型、嚴重程度,對其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②及時將患者出現的藥物不良反應類型向市(縣)級結核病防治機構報告,同時告知患者到醫院或結核病防治機構進行早期診治。③臨床醫生要詳細記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癥狀以及為患者采取了何種處理方法和使用哪些藥物進行治療等信息,以留案備查[2]。(2)處理方法。①定期對患者進行肝、腎功能檢查及血、尿常規檢查,以便及時發現藥物不良反應所累及的器官與系統。②當發現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時,臨床醫生需立即協助患者找到并消除所有可引起其發生不良反應的誘因,并告知其在使用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時可能會發生的不良反應及臨床癥狀,從而使患者能夠盡早地發現自身出現的不良反應,盡早入院治療。(3)預防對策。①在為初患者肺結核患者使用常規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前,臨床醫生應首先了解其既往病史、過敏史以及是否存在肝腎功能受損等情況。然后,再為患者設計出一套科學、合理、安全的抗結核用藥治療方案[3]。②在對初患肺結核患者進行用藥治療的過程中,臨床醫生可為其聯合使用護肝、護腎類藥物進行治療,從而有效地預防抗結核藥物對患者的肝臟和腎臟造成損害。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在這258例患者中,有76例患者發生了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29.46%。在發生不良反應的76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發生了血尿酸增高,有32例患者發生了胃腸道反應,有15例患者發生了藥物性皮疹,有19例患者發生了神經系統損害,有12例患者發生了肝腎功能損害。在這些患者中,有13例患者同時發生了2種不良反應。男性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與女性患者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年齡≥60歲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年齡<60歲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與未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相比,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均會出現病程延長、治療的依從性下降,甚至病情惡化等現象。
綜上所述,在為初患肺結核患者使用常規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時,患者較易出現不良反應。因此,在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臨床醫生須密切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并及時對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做出正確的鑒別和對癥處理,進而確?;颊咧委煹挠行院桶踩?。
[1] 錢林美.抗結核藥物不良反應的護理干預[J].醫學信息,2012,25(12):317.
[2] 劉惠.抗結核藥物不良反應的觀察與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1,15(2):70-71.
[3] 楊瑩.肺結核病患者抗結核藥物不良反應345例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 ,2014,12(18):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