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宏
(威縣婦幼保健院 河北 邢臺 05470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臨床上消化內科的常見病。此病患者常伴有頸動脈病變。相關的臨床上實踐證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臟病變的程度與其頸動脈病變的程度呈正相關關系。為了進一步探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臟病變程度與其頸動脈病變程度的關系,筆者對2013年9月至2015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3年9月至2015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這60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情況:(1)其病情均符合2010年中華肝病學會脂肪性肝病學研究組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診斷標準并被確診[1]。(2)他們均簽署了自愿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我們根據這60例患者肝臟病變的程度將其分為輕度組、中度組和重度組。其中,輕度組有20例患者,中度組有17例患者,重度組有23例患者。在輕度組20例患者中,有男性16例,女性4例。本組患者的年齡在23歲至61歲之間。在中度組17例患者中,有男性11例,女性6例。本組患者的年齡在22歲至61歲之間。在重度組23例患者中,有男性18例,女性5例。本組患者的年齡在24歲至62歲之間。三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為這三組患者均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的具體方法是:(1)使用Phlilp牌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聲儀對患者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該超聲儀探頭的頻率為5~22MHz。(2)讓患者取平臥位,對其雙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進行超聲掃描。
檢查結束后,觀察并記錄三組患者雙側頸總動脈主干的IMT值、雙側頸總動脈膨大處的IMT值和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
我們使用SPSS20.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x2檢驗,用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中度組患者和重度組患者雙側頸總動脈主干的IMT值和雙側頸總動脈膨大處的IMT值均明顯高于輕度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重度組患者雙側頸總動脈主干的IMT值和雙側頸總動脈膨大處的IMT值均明顯高于中度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詳細結果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雙側頸總動脈主干IMT值和雙側頸總動脈膨大處IMT值的比較 (X±S)mm
中度組患者和重度組患者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均明顯高于輕度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重度組患者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明顯高于中度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詳細結果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頸動脈斑塊檢出率的比較 (n)
筆者使用皮爾森線性相關性分析法對三組患者肝臟病變的程度、雙側頸總動脈主干的IMT值、雙側頸總動脈膨大處的IMT值和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進行分析的結果顯示,三組患者肝臟病變的程度與其雙側頸總動脈主干的IMT值呈正相關關系(r=0.62,P<0.01)。三組患者肝臟病變的程度與其雙側頸總動脈膨大處的IMT值呈正相關關系(r=0.61,P<0.01)。三組患者肝臟病變的程度與其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呈正相關關系(r=0.45,P<0.01)。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三組患者肝臟病變的程度與其雙側頸總動脈主干的IMT值、雙側頸總動脈膨大處的IMT值和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呈正相關關系。
綜上所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臟病變的程度與其頸動脈病變的程度呈正相關關系,臨床醫(yī)生應對上述情況加以注意。
[1] 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2010年修訂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0,18(3):163-166.
[2] 華楊.實用頸動脈與顱腦血管超聲診斷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168-169.
[3] 丁紅,于珊珊,李金珠. 超聲對中青年非酒精性脂肪肝人群頸動脈粥樣硬化檢測的意義[J].貴州醫(yī)藥,2014,38(4):3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