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佳
(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重慶北碚中醫院腦病科 重慶 北碚 400700)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項目資助
進展性腦梗塞是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主要由頸動脈、椎基底動脈發生閉塞,腦組織發生梗死所致。此病患者在進行積極的治療后其病情仍會繼續進展,其神經功能可在發病6個小時至2周內發生明顯的缺失,其致殘率和致死率較高。國內外的文獻指出,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腦梗塞發生發展重要的危險因素。為了分析頸動脈粥樣硬化與進展性腦梗塞的相關性,我院將60例進展性腦梗塞患者分為實驗組,將60例非進展性腦梗塞患者分為對照組,對兩組患者進行雙側頸總動脈及頸內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然后對比觀察其雙側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性質、發生病變的程度及頸動脈狹窄的程度。現報告如下:
本研究中的120例患者為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60例進展性腦梗塞患者與60例非進展性腦梗塞患者,將其中60例進展性腦梗塞患者納入實驗組,將60例非進展性腦梗塞患者納入對照組。在實驗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1例,其年齡在60—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4+6.7)歲。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其年齡在56—7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2+5.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這些患者病情的診斷標準是:(1)其病情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腦梗塞的診斷標準,均經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患有此病。(2)進展性腦梗塞患者在發病后1周內其病情持續進展,在其入院后采用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評估其發生神經功能缺損的情況,發現其神經功能缺損的程度進行性加重。
對兩組患者進行雙側頸總動脈及頸內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比觀察其雙側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性質、發生病變的程度及頸動脈狹窄的程度,操作方法是:使用飛利浦公司生產的5500型二維彩超進行相關的檢查,其探頭的頻率為10MHz。使患者取平臥位,在其頭下墊低枕,使其頭偏向一側,充分暴露其頸部,檢測其雙側頸總動脈、頸總動脈的分叉處及頸內動脈起始段的血管內徑、血管壁內膜和中膜的厚度(IMT)、粥樣硬化斑塊回聲的強度、部位、形態、大小及數量,血管腔是否狹窄及發生狹窄的程度。若患者頸動脈的內膜光滑完整可判定其檢查結果正常,若其IMT>1.0mm可判定其發生頸動脈內膜增厚,若其IMT>1.2mm可判定其發生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1]。計算患者發生頸動脈狹窄程度的方法是:狹窄率=(血管內徑-最狹窄處管徑)/血管管徑*100%。若患者頸動脈的狹窄率為1%-49%可判定其發生輕度頸動脈狹窄,若其頸動脈的狹窄率為50%-69%可判定其發生中度頸動脈狹窄,若其頸動脈的狹窄率為70%-99%可判定其發生重度頸動脈狹窄。根據對患者進行超聲檢查的結果將其粥樣硬化斑塊分為硬斑、軟斑和潰瘍斑。硬斑的判定標準是:動脈內膜上有強回聲斑塊,邊界清晰,聲影明顯。軟斑的判定標準是:動脈內膜上有低回聲隆起性斑塊,其內部可有無回聲區,其表面有連續的回聲輪廓及光滑的纖維帽。潰瘍斑的判定標準是:動脈內膜上有混合性回聲斑塊,其表面不平滑,有“壁龕”樣影像。
在實驗組患者中,有56例患者發生不同程度的頸動脈粥狀硬化,其檢出率為93.3%,其中有頸動脈狹窄患者26例(包括10例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中,有26例患者發生頸動脈粥狀硬化,其檢出率為43.4%,其中有8例頸動脈狹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率、頸動脈的狹窄率及頸動脈的重度狹窄率較高,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患者的頸動脈出現硬斑、潰瘍斑的幾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其頸動脈出現軟斑的幾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對兩組患者進行頸動脈多普勒超聲檢查的結果分析

表2 對兩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性質的分析
研究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塞的發病有密切的關系,其誘發腦梗塞的機制主要有以下幾種:(1)腦血管中的粥樣硬化斑塊可持續增厚,進而可阻礙血液循環。(2)頸血管中的粥樣硬化斑塊可發生破裂脫落,隨血流移動,栓塞遠端直徑較小的血管。(3)頸血管中粥樣硬化斑塊的表面粗糙,其所含的脂質和膠原纖維可激活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導致血栓形成。(4)出現粥樣硬化斑塊的頸動脈可變得狹窄,使遠端小血管的灌注壓下降,導致邊緣帶梗死或低灌注壓性梗死。與一般腦梗塞不同的是,進展性腦梗塞是由多種病理機制共同誘發的,其發病機制主要為以下幾種:(1)原發病灶中的血栓在血管中蔓延,產生新的狹窄血管或使原本狹窄的血管發生閉塞,或阻斷側支血管,使局部腦組織的側枝循環消失。(2)在發生較重粥樣硬化的血管中,血栓灶逐漸增大,使腦缺血區域持續擴大。(3)腦梗塞患者發生的腦水腫逐漸加重,導致神經功能持續受損。(4)腦梗塞患者存在心肺功能異常、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及全身感染等基礎疾病,使腦代謝功能受損,進而可導致神經功能缺損逐漸加重。研究發現,發生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較高、頸動脈的狹窄度較高、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定是導致進展性腦梗塞的危險因素,也是判定進展性腦梗塞發生發展的重要預測指標。頸動脈超聲檢查是一種可重復操作的無創檢查方法,可清晰地顯示動脈內粥樣硬化斑塊的位置、范圍和類型,在預測進展性腦梗塞的發生發展及為此病患者設計進行外科手術或介入治療的計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率、頸動脈的狹窄率及頸動脈的重度狹窄率較高,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患者的頸動脈出現硬斑、潰瘍斑的幾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其頸動脈出現軟斑的幾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這可能是因為,穩定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表面可發生鈣化,不易破裂脫落,而不穩定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極易發生脫落,可反復造成動脈栓塞或使血栓性疾病持續進展,引發進展性腦梗塞。總之,分析腦梗塞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率、頸動脈的狹窄度及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性質可準確評估其病情的進展情況,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智光. 冠心病超聲診斷學[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131-132.
[2] 鄭凱,史庭慧,張蘇明.頸動脈粥樣硬化與缺血性進展性腦梗塞的相關性研究[J].卒中與神經疾病,2005,12.(4);71-73.
[3] 易興陽,陳存木,池麗芬等.頸動脈粥樣硬化與進展性腦梗塞的關系[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6,39.(6);389-391.
[4] 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 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1.
[5] 謝財鐘,唐軍凱.腦血管疾病的多重危險因素研究與進展[J].中國臨床康復,2004,34(1);23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