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兵
(丘北縣人民醫(yī)院 文山 丘北 663200)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又稱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的一種多發(fā)病、常見病。此病以皮膚、粘膜、鞏膜發(fā)黃為主要的臨床表現。此病的發(fā)病機制較復雜。為了進一步探討導致新生兒發(fā)生高膽紅素血癥的相關因素及治療方法,為此病的預防及治療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200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者。在這些患兒中,有男性患兒120例,女性患兒80例。這些患兒均在出生后的8~28d出現高膽紅素血癥,其臨床癥狀均符合《實用新生兒學(第四版)》中關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診斷標準[1]:①足月兒血清總膽紅素(TSB)的水平>221μmol/Lm,早產兒血清總膽紅素的水平>256μmol/L。②血清TSB的水平每日升高>85μmol/L。③血清直接膽紅素的水平>34μmol/L。④早產兒的黃疸持續(xù)的時間>4w,足月兒的黃疸持續(xù)的時間>2w,或黃疸退而復現。按照重氮法對這些患兒進行血清TSB水平的檢測,其中,發(fā)生輕度高膽紅素血癥的患兒有58例,其血清TSB的水平在205~255μmol/L之間;發(fā)生中度高膽紅素血癥的患兒有119例,其血清TSB的水平在256~342μmol/L之間;發(fā)生重度高膽紅素血癥的患兒有23例,其血清TSB的水平>342μmol/L。
對近期我院收治的200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探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誘發(fā)原因。結合患兒的具體病情對其進行相應的治療。
1.2.1 導致這200例新生兒發(fā)生高膽紅素血癥的相關因素 經調查得知,圍生期因素是誘發(fā)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主要原因,其次為感染性因素、ABO溶血因素、進行母乳喂養(yǎng)及其他因素。詳情見表1:
表1 導致這200例新生兒發(fā)生高膽紅素血癥的相關因素

表1 導致這200例新生兒發(fā)生高膽紅素血癥的相關因素
病因 輕度 中度 重度圍生期因素(n=80)胎膜早破 10 17 4宮內窘迫 3 5 1低體重 10 18 4臍帶異常 2 5 1感染性因素(n=60)呼吸道感染 7 11 3新生兒敗血癥 5 8 1肺炎 4 6 1尿路感染 3 9 2 ABO溶血因素(n=30) 7 20 3進行母乳喂養(yǎng)(n=22) 5 15 2其它因素(n=8) 2 5 1總計(n=200) 58 119 23
1.2.2 治療方法 ①對患兒進行對癥治療。維持其機體水電解質的平衡,確保其體溫正常及攝入充足的熱量、營養(yǎng),改善其機體缺氧、貧血與水腫的癥狀,預防其發(fā)生心力衰竭。對于母乳性黃疸患兒,應立即停止進行母乳喂養(yǎng),時間為2~3d[2]。②對患兒進行藍光照射治療。進行藍光照射治療的時間為10~12個小時,光療箱的溫度為30℃左右,濕度為60%,燈距為50cm。讓患兒全身赤裸,用黑紙遮住其雙眼及會陰部。③對患兒進行藥物治療。對于重度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為其使用白蛋白與肝酶進行誘導治療。
①治愈:治療結束后,患兒的黃疸消退,其血清TSB的水平降至正常的范圍內。②有效:治療結束后,患兒的黃疸明顯消退,其血清TSB的水平有所降低。③無效:治療結束后,患兒的黃疸仍未消退,其血清TSB的水平無改善。總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我們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包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兩組的差異具有顯著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結束后,在這些患兒中,治療效果為痊愈的患兒有150例,為有效的患兒有48例,為無效的患兒有2例,這些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9%。在這些患兒中,無1例患兒死亡,無1例患兒出現膽紅素腦病。
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的一種常見病。新生兒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其體內越來越多的紅細胞被破壞,加之其機體內肝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從而增加了其機體肝臟的血液循環(huán),使其血清膽紅素的水平不斷升高,最終導致新生兒發(fā)生高膽紅素血癥[3]。
本次研究發(fā)現,雖然膽道閉鎖、肝功能發(fā)育不完全、遺傳因素等因素是導致新生兒發(fā)生高膽紅素血癥的重要原因,但圍生期因素、感染性因素、ABO溶血因素及進行母乳喂養(yǎng)更是引發(fā)新生兒出現高膽紅素血癥的主要誘因,其具體表現為:①圍生期因素。該因素屬于一種綜合性的病因,其與母體疾病(妊高癥、貧血、糖尿病等)、胎兒窘迫、胎膜早破及妊娠期用藥(受孕時服用避孕藥與催產素)等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上述病因會導致新生兒機體膽紅素、肝細胞、紅細胞的功能出現異常,由此生成大量的膽紅素。為了預防這一情況的發(fā)生,醫(yī)護人員應對孕產婦進行圍生期保健,在孕期及生產的過程中,對孕產婦及圍生兒進行動態(tài)監(jiān)護,避免新生兒早產,避免新生兒出現窒息等情況。②感染性因素。即新生兒受到革蘭氏陽性球菌的感染,使其體內紅細胞的脆性增加,進而導致其血清膽紅素的水平不斷升高。為了預防這一情況的發(fā)生,臨床上應做好對孕產婦與新生兒的保健工作,對護理人員進行母嬰護理知識的培訓,避免新生兒發(fā)生感染,并減少其宮內感染的發(fā)生,加強對孕婦進行體檢及對高危新生兒進行篩查。若新生兒存在感染史,應盡早為其使用相應的抗生素進行預防治療,以免其出現二次感染。③進行母乳喂養(yǎng)。對于該因素誘發(fā)高膽紅素血癥的發(fā)病機制雖未形成定論,但多數研究者認為這可能與新生兒進乳異常有關。因進乳異常導致新生兒的腸道循環(huán)加快,進而使其機體內未被結合的膽紅素水平升高。對于此類患兒,在其發(fā)病的早期,應使用少量多次喂奶的方法對其進行處理,以刺激新生兒的腸道蠕動,減少其機體膽紅素的再次吸收。若患兒血清TSB的水平>256μmol/L,且合并有其它可誘發(fā)高膽紅素血癥的高危因素,應對其進行藍光治療,并保證進行母乳喂養(yǎng),從而將危害值減至最低[4]。④ABO溶血因素。ABO溶血的發(fā)生時間較早,病情發(fā)展得也較快,患兒機體易生成核黃疸。此時,若產婦的血型為O型血,新生兒的血型為A型血或B型血,護理人員應對新生兒機體的血清膽紅素水平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
總之,醫(yī)護人員應重點掌握誘發(fā)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相關因素,做好其圍生期的護理工作,以確保母嬰的安全。
[1]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兒科學[J].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266-277.
[2] 吳秀珍,韓淑欣,田立學等.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110例臨床分析[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22(8):857-858.
[3] 張海濤.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608例危險因素的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4,30(36):114-115,117.
[4] 明靖淞,曾凡茂,黃慧君.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病因及臨床特點分析[J]. 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14,14(04):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