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斌
(大同市第一人民醫院小兒外科 山西 大同 037000)
小兒粘連性腸梗阻是臨床上常見的兒科急腹癥。此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情變化快的特點。此病患兒常出現腹痛、腹脹、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等臨床癥狀。當小兒罹患此病時,大量的糞液會在其腸腔內積聚,為細菌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其腸粘膜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炎癥反應。若患兒發生腸梗阻的時間較長,其腸道血液循環易發生嚴重障礙,導致毒素被其腸道吸收,進而導致患兒發生中毒性休克,給其生命帶來嚴重威脅。因此,對粘連性腸梗阻患兒進行早期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1]。治療小兒粘連性腸梗阻的方法包括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目前臨床上對粘連性腸梗阻患兒要先進行保守治療,包括胃腸減壓、禁食、抗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維持酸堿平衡等治療。在其病情未得到緩解,且出現腸絞窄時再進行手術治療。因此,早期發現腸絞窄并及時對患兒進行手術治療對其預后的優劣至關重要[2]。為了探討為粘連性腸梗阻患兒選擇不同的時機進行手術對其術后恢復與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影響,我院對近年來收治的78例粘連性腸梗阻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3年1月~2015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78例粘連性腸梗阻患兒。這些患者均存在腹痛、嘔吐、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等臨床癥狀。對其進行身體檢查均可見腸型、腸鳴音活躍,對其進行腹部X線檢查均顯示為機械性腸梗阻。這些患兒均未患有先天性腸道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嚴重的心肺或肝腎功能不全等疾病。我院按照手術時間的不同將這78例患兒分為A組(發病至進行手術的時間<48h)和B組(發病至進行手術的時間≥48h)。其中,A組有43例患兒,B組有35例患兒。在A組的43例患兒中,有男性患兒24例,女性患兒19例。他們的年齡在1~1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9±1.0)歲。其發病原因為急性闌尾炎的患兒有18例,為腸套疊的患兒有12例,為巨結腸的患兒有6例,為其他原因的患兒有7例。在B組的35例患兒中,有男性患兒19例,女性患兒16例。他們的年齡在1~1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8±1.1)歲。其發病原因為急性闌尾炎的患兒有15例,為腸套疊的患兒有10例,為巨結腸的患兒有4例,為其他原因的患兒有6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發病原因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我院對A組患兒在發病后48小時之內進行手術治療,對B組患兒在發病48時之后進行手術治療。對兩組患兒均用腹腔鏡腸粘連松解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為:①讓患兒取仰臥位,對其進行常規的全身麻醉與胃腸減壓。②輕輕提起患兒的臍部判斷有無粘連情況,若無粘連則在原切口(患兒之前進行手術的切口)相對遠的部位作切口,若發現粘連則在外腹部左上象限做切口。③建立人工氣腹,其壓力約為10mmHg。④在患兒的腹部做一個觀察孔,置入5mm套管與30°鏡,探查其腹腔以確定粘連部位。⑤在患兒的腹部另外置入2個Trocar作為操作孔,先松解與腹部的粘連,然后從回盲部探查全腹部腸管,用分離剪刀剪斷粘連,腸襻間的粘連使用分離剪分離。⑥若術中發現患兒的腸管出現損傷則在鏡下對其進行修補。⑦術后繼續對患兒進行胃腸減壓。
觀察比較兩組患兒術后的恢復情況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術后的恢復情況主要包括患兒的胃腸減壓量、術畢至肛門排氣的時間、住院的時間。術后并發癥主要包括切口感染、腸粘連、腸絞窄。
我們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用x2 檢驗,P<0.05時,視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A組患兒的胃腸減壓量明顯低于B組患兒,A組患兒術畢至肛門排氣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均明顯短于B組患兒,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術后恢復情況的比較
A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B組患兒,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例(%)
小兒粘連性腸梗阻是患兒的腸內容物在腸腔運行時受到機械、血運的障礙等影響出現的急腹癥。此癥患兒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腸道功能障礙、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多臟器功能障礙等。對患兒進行身體檢查可見腸型、腸鳴音活躍。小兒粘連性腸梗阻常發生于患兒進行腹部手術后或腹部發生感染時[3-4]。目前臨床上對此類患兒通常先進行保守治療,若患兒經保守治療無效、其病情進展迅速、且發生了腸絞窄時則需進行手術治療。由于患兒年幼很難準確地描述個人的病癥,加上患兒體質較弱疾病發展迅速,因此在對患兒進行保守治療的同時,可能已經發生腸絞窄,或腸瘺,貽誤了手術時機[5]。因此,早期發現腸絞窄并及時對患兒進行手術治療十分重要。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A組患兒的胃腸減壓量明顯低于B組患兒。A組患兒術畢至肛門排氣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均明顯短于B組患兒。A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B組患兒。這說明為粘連性腸梗阻患兒在其發病的早期進行手術有利于其術后恢復,并可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此研究結果與高勇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6]。
通過數年臨床總結,我們發現腸梗阻由單純性發展至腸絞窄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在臨床實踐過程中,醫護人員應密切觀察此類患兒的病情變化,仔細觀察其生命體征、腹部體征、生化指標等,不放過任何細微變化,以便及時發現其存在的腸絞窄,把握手術時機,及時進行手術治療,促進患兒病情的恢復。對于如何判斷腸絞窄,我們認為,若患兒出現下面這些癥狀時,應警惕腸絞窄的發生,并做好為其進行手術的準備:①對患兒進行保守治療若無效,患兒的疼痛由開始的陣發性轉變為持續性,或者每次疼痛的間隔時間明顯縮短。②患兒的病情發展迅速,并出現了休克。③患兒的體溫持續性升高,達38℃以上,其心率增快、血壓下降,對其進行身體檢查時發現其存在明顯的板狀腹。④對患兒進行胃腸減壓時抽出了血性液體。⑤對患兒進行腹部X線檢查顯示其存在孤立脹大的腸袢。⑥患兒的腹脹明顯,腹圍不斷增大。
綜上所述,為粘連性腸梗阻患兒在其發病的早期進行手術有利于其術后恢復,并可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對于經保守治療無效的粘連性腸梗阻患兒應在其發病的早期進行手術治療。
[1] 姚干,李宇洲,梁健升,等.迷你腹腔鏡治療小兒粘連性腸梗阻[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5,8(2):135-136.
[2] 張志群.小兒粘連性腸梗阻的原因與治療[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3,5(1):39-40.
[3] 楊霞,王寧.保守治療小兒粘連性腸梗阻25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4,(24):101-102.
[4] 黃順根,汪健,孫慶林,等.小兒粘連性腸梗阻34例手術治療分析[J].蘇州醫學院學報,2000,20(12):1159.
[5] 盧宗耀,馮力.小兒粘連性腸梗阻手術時機選擇[J].現代儀器與醫療,2014,(3):95-96,99.
[6] 高勇,張琳.小兒急性粘連性腸梗阻78例不同手術時機對比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13,(9):1248-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