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秉輝
痛風病典型的表現為突然發作的關節紅腫疼痛,因其疼痛發作突然如風之襲來,故稱“痛風”,因尿酸結晶沉淀于關節腔中所致。尿酸本應通過腎臟從尿中排出,但若血中尿酸過多或腎臟排泄能力不足,尿酸便在血中積蓄,形成“高尿酶酸血癥”,若過度飽和,則形成結晶析出,痛風發作??梢?,欲預防痛風,得先降低血中尿酸含量,即減少尿酸來源與促進尿酸排泄。
尿酸為核酸代謝的最終產物。核酸存在于細胞核中,由嘌呤、嘧啶等成分構成。細胞在新陳代謝過程中,衰亡的細胞被分解,核酸降解為嘌呤、嘧啶之類的物質,嘧啶降解為氨、二氧化碳,嘌呤則降解為尿酸,此為尿酸的體內來源,即“內源性尿酸”,另一來源則為食物,稱為“外源性尿酸”。通常,前者占尿酸總量的80%。
除非腎臟有病,尿酸之排泄并無問題,只是由于血中尿酸過多,超出其排泄能力而已?!皟仍葱阅蛩帷眮碜匀梭w的新陳代謝,這部分尿酸不能也不應削減,能控制的只有從食物里來的“外源性尿酸”了。
為預防痛風的發作,病人需注意飲食。以往是以某食物中嘌呤含量作為取舍的依據,凡嘌呤含量高者列為禁忌、含量低者認為可食。從而有了痛風患者忌食海鮮、啤酒及豆制品之說。如今則是從食用的實際效果,依其食用后是否確實增高了血尿酸的含量或確實引發了痛風來定其取舍。
典型的例子要算豆制品了,大豆富含嘌呤,以往便將大豆及其制品皆列為痛風患者忌食之物。如今則發現,豆制品在制作過程中嘌呤已所剩無幾,而且豆腐等豆制品中的某些成分甚至有利于促進尿酸的排泄,即使直接食用大豆也不會明顯增高血尿酸的含量,因而2012年美國風濕病學會的痛風患者飲食推薦(禁食)中已將其刪除。
動物類食品中所含游離脂肪酸與血中尿酸結晶結合,才是痛風發作的主因,因此動物的內臟,如肝、腎等被列為“應避免的食物”,而沙丁魚、貝類等海鮮以及牛肉、羊肉、豬肉等則被列為“應限制的食物”。
如今認為“酒精是導致痛風的主要原因”,因此不光是啤酒應避免,其他烈性酒甚至所有酒類皆應避免。
果糖會加速嘌呤的生成,故含糖飲料及果汁為“應避免的食物”,一般水果則為“應限制的食物”,但櫻桃除外。
食用大量奶制品的人,痛風發病率低,不過應以低脂、脫脂奶為宜。奶制品已被列為“鼓勵食用”之列。
咖啡能抑制生成嘌呤的酶,因而鼓勵食用;多飲水亦有利尿、增加尿酸排泄的作用。
從痛風患者飲食宜忌的變化來看,如今的推薦更符合實際,也更利于預防痛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