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芳
【關鍵詞】 細節描寫;語言;文章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3—0096—01
所謂細節描寫是指對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服飾、神情變化以及事物環境的細微處進行具體描寫。細節雖說是“細枝末節”,但也決不簡單地等同于一句話、一個動作,或者一個神態。細節描寫應當是最典型的最精煉的最有表現力的細部刻畫。作家李凖曾經說過:“沒有細節就不可能有藝術作品,真實的細節描寫是塑造人物,達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而優秀的文學作品,正是因某一獨特且極具個性的細節描寫而令讀者們過目不忘。
例如《三國演義》中就有對曹操的“三笑一哭”的細節描寫。赤壁一戰,曹操大敗,奔逃途中“三笑一哭”前呼后應,相映成趣。第一笑,曹敗心猶不服,可見其剛愎自用的性格特點,從而引出趙子龍。第二笑、第三笑是他的自我解嘲,則體現了他的無奈和絕望。當曹仁置酒與曹操壓驚時,他捶胸大哭:“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他連連遭敗,最后真情痛哭,這一哭也暗含了曹操的別有用心,他借機掩飾自己的過錯,羞辱眾謀士的無能。“三笑一哭”的細節描寫,相當典型地表現了曹操奸詐、狡猾和自負的性格特點
再如錢鐘書先生先生在《圍城》中形容李梅亭的大白眼睛時寫道:“兩只大白眼睛像剝掉殼的煮熟的雞蛋”。形容胖女人的手指時寫道:“她手上生的五根香腸,靈敏得很”,這兩個細節,粗粗看去,很容易被讀者們忽略,但仔細斟酌,很有味道,前者塑造了自私、勢利、庸俗的小人形象,后者使人讀出了胖女人手指的臟和油膩。
可見,細節描寫是最生動、最有表現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極精彩的筆墨將人物的真善美和假惡丑和盤托出,讓讀者欣賞。細節描寫不僅在中國文學作品中具有獨特的魅力,在外國文學作品中同樣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巴爾扎克在《歐也妮·葛朗臺》中寫葛朗臺死前,當神甫把鍍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邊讓他親吻基督的圣像時,“他卻做了一個駭人的姿勢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這一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這個細枝末節就活化出了這個守財奴貪婪成性、至死不變的丑惡形象。前蘇聯作家左琴柯有個短篇《帶花的女人》,作品寫一個工程師,平時似乎對妻子很好,妻子淹死了,他顯得很悲傷,當人們告訴他河邊有一具女尸可能是他妻子時,他去了,卻用鞋尖把女尸的臉轉過來……左琴柯自己就評述說,就是“鞋尖”這個細節,構成了整篇小說,“鞋尖”這個細節惟妙惟肖地完成了對這個典型人物的塑造。
文學作品中的細節描寫可謂神妙必備,點石成金,如果我們能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平時寫作之中,定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然而在作文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同樣是寫人的記敘文,有的妙筆生花,盡得風流,有得枯燥乏味,死氣沉沉,為什么呢?我們來比較一下下面兩段文字:(A)剛住校時,我很想家,就打電話回家,接電話的是母親,我說媽媽,我想你,媽媽說也想我。(B)剛住校時,我是多么的不適應,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陌生的同學,陌生的老師,陌生的學習環境,連自來水管里流出來的水都是陌生的,晚上醒來,想起媽媽的笑臉、爸爸的大手、奶奶的嘮叨、爺爺的叮嚀,淚水一下子就流了出來。
從這兩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A)段文字只見概述,不見描寫,更不見細節,語言枯燥,人物形象模糊,感情平淡,讓讀者覺得味同嚼蠟。而修改后的(B)段文字增添了心理描寫,肖像描寫,我的思家之情表現得真切了,排比修辭使語勢強烈多了。
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示,細節描寫一定要發掘感動點,這樣才能把人物的精神面貌集中傳神地展現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寫作中進行細致的觀察,精心錘煉詞語,巧妙運用修辭,做到寫人則如見其人,寫景則如臨其境,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作文更具體、生動。其實,只要我們平時多加體會,多做練習,細節描寫是容易掌握的。
某學生的《溫馨》一文中,寫父親尾隨保護女兒被發現時,女兒在幽僻狹長的小巷里猛回頭,閃躲不及的父親“露出兩排黃牙憨笑著”這個極具個性化的細節非常形象地表現了父親的形象。
由此可見,一個個傳神的細節,猶如人身上的細胞,沒有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細節,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細節描寫是讓人物鮮活起來的金鑰匙。
巴爾扎克曾說:“當一切的結局都已準備就緒,一切情節都已經過加工,這時再前進一步,唯有細節組成作品的價值。”希望同學們樹立起“細節”意識,捕捉細節,關注細節,于細微處作文章,從而全面提升作品質量,讓細節照亮我們的文章。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