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嬋
【關鍵詞】 中學;地理教學;課堂提問;
技巧;問題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23—0116—01
提問是課堂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技能,是通過師生相互交流、引起注意、促進思維、鞏固知識、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行為方式。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換言之,課堂提問是一種技能,也是一門精巧高妙的藝術。有效提問是地理教學中最重要的學習方式,教師在課堂中如何巧妙的提問則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
一、課堂提問中常出現的問題
1.教師的提問與講述內容不緊密。
如,在講“日本”時,教師這樣創設情境:“盛夏時節,你們走在東京的大街上,感覺東京的氣候怎樣?”這樣的問題無法讓學生回答。
2.提問意思不明確。
如,在講“世界人口”時,教師提問:“人類應如何控制自己?”這樣的問題也叫學生無法回答。
3.提出的問題有時無法實施。
如,教師想用“游戲”來創設情境,說:“我們現在來做一個環游世界的游戲,好嗎?”這樣的問題無法實現。
4.提問時沒有給學生預留思考的時間。
語速、停頓變化大,學生沒有思考問題的時間。如,屏幕上展示“長江水系圖”,等學生看完后教師馬上就提問:“長江的源頭在哪里?注入的海是什么海?流經了哪些地形區?”
二、地理教學中課堂提問的基本技巧
1.提問內容要從關鍵入手,問有所值。
(1)在關鍵處提問。
(2)在認知誤區處提問,能幫助學生突破難點,走出誤區。如:大陸與大洲的區別是?
(3)在難點處提問。如:赤道地區氣溫高,兩極地區氣溫低,如果在此設問,能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認識地理事物的內在規律。
2.提問主題要明確得當,跨度適中。
(1)提問主題要清楚明確。如,“9月7日這一天蘭州晝夜長短情況怎樣?”
(2)提問跨度適當,范圍適中。既要避免教學中經常出現的“是不是”這類缺乏思維的問題,也要避免提出“舟山漁場為什么是我國最大的漁場”這類范圍過大的問題。
3.提問要積極創設情境,以新趣為主。
(1)有矛盾的問題能使學生產生學習欲望。如“位于半濕潤的京津塘地區,為什么是我國水資源最缺乏的地區之一?”
(2)有新意的問題能促使學生在學習中積極探究。如“黃河出現凌汛怎樣治理?”
(3)有趣味的問題能使學生產生興趣。如“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為什么富士山周圍居住著許多的居民呢?”
4.提問內容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
學生的認知能力是影響提問效果的重要因素。問題過難,學生會因缺乏基礎知識來解釋新問題而放棄思維;問題過易,學生會不動腦筋將答案說出,失去提問的意義。
5.要精確把握提問時機,啟迪學生的思維。
不同時刻提問產生的效果不同。當學生處于“憤悱”時提問,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重難點處提問,能突破認知矛盾;有疑處提問,能激發思維火花;結果處提問,可啟迪新知。
6.提問要注意對象、時間。
(1)明確發問對象。提問要注意學生的整體與個體差異。忌諱先叫名字,后提問;忌諱依照座次、學號發問;忌諱專叫成績好或成績差的學生發問。
(2)給學生留有思考余地。國外心理學家認為,在課堂提問中必須有兩個停頓:提出問題之后3~5秒的停頓,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時間;學生回答之后3~5秒的停頓,讓學生有反應、補充、修正的機會。
7.提問結束要及時總結,拓展學生的思維。
學生答完問題后,教師要及時分析評價。對零散的意見予以綜合,對膚淺的認識予以深化,對片面的觀點予以補充,對錯誤的說法予以糾正。為了拓展思維,也可留有價值的問題,供學生課后討論。
8.提問的目的是要教會學生自己質疑。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教會學生質疑,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
9.提問后學生不會回答,如何處理?回答部分正確,如何提示?答案完全正確,如何評價和鼓勵?教師在提問后將怎樣引導學生回答,也要作為備課的一項主要內容。教師應將學生的回答提前預設,避免課堂出現尷尬的狀況,避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地理課堂上的提問技能,是教師在課堂中運用豐富的知識與經驗,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達到教學目標的主要技能之一。這就要求授課的教師時刻關注學生在聽課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巧妙設計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這既能提升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又能為培養學生能力、提高課堂效率做好鋪墊。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