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紅
秦安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是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縣和“三西”農業建設縣,也是全省十八個干旱縣之一。縣轄12鎮5鄉,總面積1601平方公里,總人口61.8萬人。有貧困村193個,貧困人口3.01萬戶13.4萬人。貧困問題,一直制約著秦安經濟社會發展,破解這一難題,關系到2017年能否率先脫貧。
近年來,秦安縣委、縣政府把扶貧攻堅作為全縣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著眼發展短板,搶抓政策機遇,真扶貧、扶真貧,全縣貧困人口從2011年的25.02萬人減少到13.4萬人,貧困面由43.38%下降到23.6%,下降了19.77個百分點。
當前,扶貧攻堅已經進入了“啃硬骨頭”的關鍵階段,面對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的實際,秦安縣委、縣政府以攻堅拔寨的精神,層層簽訂責任書、立下“軍令狀”,堅持把脫貧職責扛在肩上,把脫貧任務抓在手上,特別是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之后,進一步調整思路、完善措施,瞄準靶向、奮力攻堅,以全新舉措,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深入開展。
著眼政策落實 注重立體推進
按照“產業發展整體規劃、基礎建設連片推進、公共服務集中覆蓋”的思路,統籌各類資源,集中突破重點區域,以連片區域扶貧帶動整體扶貧開發進程。針對扶貧項目渠道不同、點多面廣的現狀,秦安縣在精準扶貧推進過程中,主動對接省、市精準扶貧政策要求,在細化實化和推動落實方面狠下功夫,制定出臺了全縣精準扶貧“1+17”專項方案、9個作戰圖、30項支持計劃分年度實施表和重點項目落實責任清單,把不同渠道的項目資金擰成一股繩,在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的同時,也使扶貧開發的綜合效應發揮到最大化。緊盯4.45萬人的年度減貧任務,按照“一個提速、四個提前、四個加快”的工作思路,以路、水、房、田、電為重點,著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向特困片區、貧困村、貧困戶傾斜,累計整合各類項目資金11.2億元,解決了9.19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完成了199條485.5公里道路硬化、3590戶危房改造、119個村衛生室、145處鄉村舞臺、 82所“全面改薄”項目、39所行政村幼兒園、10個自然村動力電工程的建設任務。特別是作為秦安縣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和教育精準扶貧試點占地15畝、總投資2916萬元、總建筑面積1.12萬平方米的隴城教教育園區,采取“學生不動、教師動”的全新理念,變學生“走讀”為教師“走教”,為穩定農村教師隊伍、解決貧困山區學生上學難、實現區域內教育均衡發展探索了新的途徑。
著眼力量整合 注重幫扶引領
扶貧重在扶志,貧困地區發展既要政策扶持,也要靠內生動力。在帶領貧困戶找出路、想辦法方面,把“雙聯”行動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組建了由685人組成的193個駐村幫扶工作隊,實現了貧困村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或年輕大學生干部、農業科技人員“三個全覆蓋”,增強了幫扶力量,構建了“一村一單位、一村一幫扶隊、一戶一干部”的結對幫扶機制,做到了鄉村不脫貧、干部不脫鉤。制定了幫扶工作隊管理辦法等制度,駐村工作隊員每年駐村幫扶時間達到220個工作日以上,其中常駐時間至少達到160天以上,各雙聯單位為隊員落實了交通伙食補助,鄉村兩級為隊員解決了食宿用房、添置了辦公用品,形成了長流水、不斷線的工作機制,確保隊員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好。通過強化培訓抓提升、創造條件抓保障、緊扣重點抓落實、健全機制抓管理等措施,督促引導工作隊員爭做扶貧攻堅的引路人。駐村工作隊為貧困村先后銜接落實各類幫扶項目170項,爭取資金5800多萬元,開展各類培訓3.6萬人次,組織勞務輸轉9000多人次,幫建果園基地5100畝,解決群眾急難事件500多件,贏得了群眾的信賴和支持。
著眼減貧增收 注重產業培育
貧要“輸血”,更要“造血”。在“造血”方面,重點突出產業培育,大規模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立足林果產業基礎,以貧困片帶和貧困村為重點,全力打造秦安蜜桃、蘋果、花椒等特色產業示范基地,2015年新建果園3.1萬畝,實施果園提質增效2.1萬畝,全年果品總產值突破了27億元。注重商貿流通帶動,以總投資11億元的小商品城建設為載體,擴大社會就業,目前已完成投資2.54億元,建成后預計可實現年交易額10億元、提供就業崗位6000多個。積極開展電商扶貧,搶抓秦安被列入阿里巴巴“千縣萬村”計劃試點縣機遇,成立了全縣電商協會和電子商務服務中心,率先創建了全市第一批農村淘寶實體店,并與甘肅機電學院簽署了人才培養合作協議,累計運營農村淘寶便民服務店160多處,創建線下體驗館34家。堅持綠色發展導向,以“一軸三線”為載體,著力提升“百里生態文化長廊”等5條生態示范帶;按照宜林栽林促生態、宜果栽果壯產業的原則,實施了清水河三鄉鎮北山連片綠化開發工程,建成生態林1.2萬畝、荒山造林1.67萬畝,栽植各類苗木500多萬株,促進了生態扶貧產業化,產業扶貧生態化。
著眼補齊短板 注重金融支撐
充分發揮現代保險服務業對精準扶貧的支撐作用,探索建立了農村“兩保一孤”(一二類低保戶、五保戶和孤兒)特困群體意外傷害附加重大疾病保險項目,由政府和保險公司共同出資為3.43萬人投保343萬元,為特困人群提供了托底式醫療保障,達到救急救緊、精準脫貧的目的,成為全省金融扶貧的一項創新實踐。充分發揮財政撬動金融支持扶貧開發的作用,精心組織實施了“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工程”,為13070戶貧困戶發放到戶貸款65083萬元,采取“發展性”和“帶動性”雙軌并行辦法,對有一定償還能力和致富手段的貧困農戶采取“發展性”貸款,直接由農戶使用貸款;對無力經營但又有貸款意愿的貧困戶,通過“龍頭企業+貧困戶”“專業合作社+貧困戶”和“致富能人+貧困戶”等模式,由鄉鎮政府牽線,與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能人大戶簽訂三方合作帶動協議,采取“農戶貸款、帶資入股、就業分紅”的形式,按比例分紅,包盈不包虧,并在企業務工,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實現了企業與貧困戶合作共贏。目前由秦安縣騰飛果業有限公司等60戶企業共集中使用600戶貧困戶專項貸款3000萬元。
著眼底數精準 更加注重動態管理
把建檔立卡作為精準扶貧的最基礎工作來抓,堅持動態管理,細化程序環節,嚴把“九道關口”,精準識別貧困人口,在完成建檔立卡動態管理的基礎上,將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建設作為推動省委、省政府“1+17”專項方案落實的重要抓手,不斷夯實縣級領導包鄉、鄉鎮領導包村、駐村工作隊和鄉鎮干部包戶工作責任制,采取“四看三問三聽”(即看一折通、看戶口簿、看“明白冊”、看住房,問教育情況、問健康狀況、問產業增收情況,聽貧困戶現實困難、聽項目需求、聽發展意愿)的辦法,深入全縣3.01萬戶貧困戶家中,逐表逐項準確采集有關信息。按照“誰的行業標準誰負責把關,誰的表格誰負責培訓,誰的數據誰負責審核,誰的問題誰負責解答”的原則,采取鄉鎮、部門、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三級審核的方式,對信息數據進行審核,確保了采集數據真實準確、科學合理,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奠定了堅實基礎。
扶貧開發既是民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必須靠黨委主導、政府主抓、部門主推、干部主攻。放眼未來,秦安縣精準扶貧的路徑更加清晰, 脫貧攻堅將作為縣委、縣政府“十三五”期間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舉全縣之力向貧困發起總攻, 2015年到2017年集中攻堅,年均脫貧3萬人以上,啃下扶貧任務的大頭和硬骨頭;2018年到2020年鞏固提高,進一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消除絕對貧困,努力與全省、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