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四川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中央《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圍繞“旅游興川、旅游強省”目標,以優勢資源為支撐、精準扶貧為要義、貧困群眾增收為目標,積極探索旅游扶貧從客觀被動向主觀主動轉變,致力于精準扶貧和鄉村旅游協調互動發展,為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立足優勢資源 規劃產業格局
四川有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第二大藏區、唯一的羌族聚居區,是川陜革命老區核心地帶,也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全省貧困人口規模、貧困村數量接近全國的1/10,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同時,四川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以自然風光為代表的九寨溝、瀘沽湖、峨嵋山,以民族文化為代表的藏文化、彝文化、羌文化,以歷史文化為代表的宗教文化、文物古跡、革命老區等絕大部分在秦巴山區、烏蒙山區、藏區和大小涼山彝區等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旅游資源與貧困地區高度重合。
不僅資源豐富,四川的旅游扶貧基礎也非常扎實。這里是“中國農家樂”發源地,鄉村旅游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起步,歷經了自主發展(1987-1991年)、規模發展 (1992-2002年)、規范發展(2002-2008年)、提升發展(2008年至今)四個階段。全省鄉村旅游產業從無到有,檔次從低到高,業態從少到多,形成了環成都天府農家、川西藏羌風情、川東北蘇區新貌、川南古村古鎮和攀西陽光生態五大鄉村旅游發展板塊。
目前,四川共有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9個、示范點19個,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28個,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村) 11個,全國美麗鄉村旅游扶貧工程重點村402個,全國貧困村旅游扶貧試點村10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縣(市、區)64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鄉(鎮)村748個、星級農家樂(鄉村酒店)3572家。
經過30余年的培育,四川省的鄉村旅游已形成規劃較大、產業融合、業態多樣的產業格局,積累了豐富的政策經驗、區域產業發展經驗和個體經驗,成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新的增長點。2012年至2014年,全省實現鄉村旅游總收入3223.2億元,占全省旅游總收入的26.6%,比全省旅游經濟增速高2.1個百分比。其中,全省四大片區實現鄉村旅游總收入1530億元,占全省鄉村旅游收入的48%,同比增長30.2%。全省5萬多個行政村中發展鄉村旅游帶動農民致富的超過3500個,鄉村旅游經營戶10萬余家,帶動800余萬農民直接或間接受益。
堅持項目帶動 注重產業創新
為統籌謀劃旅游扶貧,四川省在強化措施保障上下足功夫。省扶貧、旅游、住建等部門建立了定期聯席協商會議制度,把發展旅游扶貧與新型城鎮化、幸福美麗新村、災后重建、貧困村整村推進、彝家新寨建設等工作結合起來,加強規劃銜接,深化產業融合,整合各類資金,實現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推進。
結合貧困地區生態文化優勢,四川省組織編制了《秦巴山片區(四川部分)旅游產業扶貧規劃》《大巴山片區旅游發展戰略與重大項目策劃研究》《四川藏區旅游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年)》及稻城亞丁、大九寨、環紅原、環貢嘎等系列專項規劃,參與完成了由國家旅游局主導編制的《烏蒙山片區旅游發展規劃》,目前正在牽頭編制國家旅游局委托的《秦巴山區旅游扶貧發展規劃》。同時,《四川省“十二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與扶貧開發相銜接,整合各類資金重點在貧困地區建設1000個特色民族村寨、100個特色觀光農業園、10個城郊型鄉村旅游產業帶,培育10大國際性鄉村旅游節慶活動的發展目標。另外,四川全面啟動“十三五”全省旅游扶貧專項規劃和鄉村旅游扶貧規劃,圍繞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設,支持藏區創建全域旅游扶貧試點區,推動“四大片區”創建一批旅游扶貧示范區,加快形成10個以上省級鄉村旅游扶貧示范區、20個市級鄉村旅游扶貧示范區和 100個各具特色的縣級鄉村旅游扶貧示范點。
在推進旅游扶貧發展過程中,四川省堅持項目帶動,樹立了“大旅游、大產業、大扶貧、大發展”的工作理念。2012年以來,全省圍繞鄉村旅游在86個連片貧困地區和510個貧困村中實施產業扶貧項目;圍繞大九寨、大香格里拉、大巴山、大攀西等重點旅游景區建設,實施旅游項目帶動戰略,省級旅游發展資金的70%用于四大片區旅游項目,共完成重大旅游項目投資879億元,引進社會投資1318億元,集中力量打造出一批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國家旅游度假區和國家A級旅游景區。旅游發展與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同步推進,既改善了片區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又能帶動農民就業創業,形成旅游連片扶貧開發的良好格局。
為做出特色,四川省重視指導各地充分利用獨特的自然、人文環境和產業資源,打造不同業態類型、特色各異的鄉村旅游產品。一是以客源市場為依托,打造滿足城區居民不同需求的周末鄉村休閑度假旅游產品,促進城鄉統籌發展。二是以貧困地區旅游景區為依托,帶動周邊鄉村旅游住宿、餐飲、購物的發展,拉動農副產品、土特產品的銷售,實現景區觀光旅游和鄉村旅游聯動發展。三是以貧困村特色村寨的生產生活方式、民俗節慶、宗教文化為依托,打造民族(民俗)特色村寨型鄉村旅游產品。四是以古蜀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為依托,打造歷史文化型鄉村旅游產品。五是依托農(林)業產業基地(園區),打造了一批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聚集區(帶)、綜合體、示范點,滿足城鄉居民新型消費需求。六是以災后重建發展旅游扶貧,如汶川縣水磨鎮大力發展鄉村旅游,2014年全縣旅游收入28.26億元,貧困對象人均增收千元以上。
2014年,四川省在稻城、黑水、雷波縣各選擇1個貧困村開展旅游扶貧試點,強化鄉村旅游扶貧主體,確保農民分享發展紅利,實現精準脫貧。黑水縣和雷波縣試點村依托國家4A級達古冰山景區和馬湖景區,積極探索“景區管委會+公司(旅行社)+農戶”發展模式,充分發揮業主的社會融資手段,激發貧困群眾參與熱情,實現與周邊大型景區同步發展格局。稻城縣桑堆試點村依托亞丁景區和高原藏族文化,大力探索“政府主導+合作社經營+農戶入股”發展模式,逐步形成了由一個試點村帶動一個鄉全面推進的旅游扶貧格局。目前,旅游扶貧試點已使170戶586人受益,其中71戶270余人已脫貧。
為提升景區村民接待服務水平,近年來,四川省貧困人口勞動力技能、技術培訓緊緊圍繞鄉村旅游開展,并通過與旅游部門設立鄉村旅游培訓專項經費,采取“送上門”“派出去”等方式,分級、分批、分類對貧困戶實施培訓。2015年,組織300名貧困村鄉村旅游“帶頭人”赴臺學習,以培養一個、帶動一片的示范效應,傳播推廣鄉村旅游先進經驗和做法,帶動貧困農民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