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經濟發展:國家財政能力的最大保障
——一種邏輯在兩個時代的演進
張新
(清華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國情研究院,北京 100083)
[摘要]當前,有很多觀點認為,如果從GDP貢獻、就業貢獻、投資、稅收、利潤以及技術創新等方面來考量,民營企業(或非國有經濟)已成為當前國民經濟的最大貢獻者。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已逐漸下降,同時其經營收益的相對低效,以及其經營地位的各種不對等,已成為其被廣為詬病的焦點。然而,要客觀認識國有企業在宏觀經濟和國家發展中的地位,作為國家能力重要組成部分的財稅貢獻應當成為最重要的評價維度。不僅如此,以財稅貢獻為主要線索,還有助于我們從歷史的、國際的和發展的視角,認清國有企業所擔當的國家責任以及未來的改革方向。
[關鍵詞]國有經濟;國有企業;國家財政能力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志碼]A
[收稿日期]2015-05-17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
[作者簡介]蘭凱軍(1972-),男(畬族),浙江麗水人,副教授,主要從事政治學研究。
一、國有企業是各個經濟發展階段鞏固國家能力的財政基礎:一個歷史的邏輯
國家能力是指國家將自己意志、目標轉化為現實的能力,國家能力的直接體現是中央政府的能力。這種國家能力可以概括為財政能力、宏觀調控能力、合法化能力和強制能力四個方面。其中,財政能力是核心,是國家實現其他能力的基礎。國家財政能力的下降,會導致其他能力的下降;反之,國家財政能力的上升,會帶動其他能力的上升。所以說,“財力資源是國家的神經”。
1750年~1950年的200年間,中國在世界性的工業化與現代化發展過程中,逐步走向衰落,由世界經濟強國變為世界經濟弱國,始終未能出現任何意義上的現代經濟增長,遲遲不能發動全面的工業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個具有明確現代化目標的中央政府以及強大的國家財政能力。1949年以前,國民黨政府財政收入占GNP的比重從未超過7%,其國家能力自然十分低下。
1.計劃經濟時期的國企財稅貢獻。 上世紀50年代后,新中國建立了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在極短時間內國家汲取財政的能力迅速提高,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達到1/3,有力地支持了“一五”時期經濟的高速增長。“二五”到“五五”時期(1958-1980年)國有企業提供的財政收入一直占到財政收入的80%以上,幾乎成為國家財政的唯一來源(見圖1)。這也不難理解,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經濟在資金與原材料供應、設備配置、產品銷售等方面享有的特殊待遇,是與其巨大的財政貢獻相聯系的。
圖1.1950-1980年各經濟類型對國家財政的貢獻份額
資料來源:根據各年《中國財政年鑒》計算整理。
2.改革開放初期的國企財稅貢獻。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雖然多種經濟成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但非國有企業的快速增長卻沒有貢獻與其相稱的稅收份額,其財政收入比重始終不足20%;國有企業仍然是最重要的財政支柱(見圖2)。

圖2.1981-1995年各經濟類型對國家財政的貢獻份額 資料來源:根據各年《中國財政年鑒》計算整理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兩步“利改稅”規范了政府與國有企業之間的分配關系,為中國經濟鋪墊起了通往市場的發展道路。但一直被人們所忽視的一個問題是,隨著財權、財力、社會資源大規模由中央向地方、從計劃向市場的轉移,與此伴隨而來的財政收入乏力,政府宏觀調控能力下降等問題,卻正是與國有企業的經營困難相聯系的,這從反面凸顯出國有企業在支撐國家財政與國家能力上的重要性。
3.分稅制以來的國企財稅貢獻。 上世紀80年代后期,我國政府預算內收入占GDP比重迅速下降,由1978年的31%急劇滑落至1987年之后的15%左右(見圖3),特別是隨著國有企業虧損面的擴大,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和中央財政收入占總財政收入的比重(即“兩個比重”)不斷降低,國家的財政狀況瀕臨懸崖邊緣,政府可支配的社會資源大大減少,政府能夠調控經濟和實現國家意志的能力更是大為削弱。

圖3.1975-1993年國有工業企業虧損與“兩個比重”及財政赤字
資料來源:根據各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財政年鑒》計算整理。
此時,政府部門清醒地看到國有企業在穩定經濟制度和鞏固國家能力方面的重要意義,從1994年開始推動分稅制的重大財稅體制改革,并于1998年實施了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主的戰略性改組。自2000年國有企業開始走上近十年的輝煌之路。隨著國有企業的逐步脫困、扭虧為盈,財稅收入穩步增長,中央政府所代表的國家能力也逐漸由弱變強(見圖4,左側坐標軸為國有企業盈利面與“兩個比重”;右側坐標軸為經濟增速),不僅實現了“兩個比重”的穩步回升,也奠定了中國在當今世界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圖4.1997-2012年國有企業盈利、“兩個比重”與GDP增速
資料來源:根據各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財政年鑒》計算整理。
二、國有企業是新時期發展國家能力的體制基礎:一個戰略改革的邏輯
隨著國企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和進程的不斷加快,國有企業財稅貢獻的份額不僅越來越多,重要性也越來越大。
1.國企的稅收貢獻仍將是國家財政和統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近年來,國企對國家財稅的貢獻仍居于主導地位(見圖5,左側坐標軸為國有企業稅金占財政收入和稅收收入比重;右側坐標軸為企業戶數)。特別是從單位企業的貢獻來看,2013年獨立核算的國有法人企業共有15.5萬戶,僅相當于當年實有企業總數(1528萬戶)的1.0%。而全國國企共上繳稅費3.8萬億元,卻占到稅收總額(11.05萬億元)的34.4%,占全國財政收入(12.91萬億元)的29.4%,相當于國有企業人均貢獻財政收入2794元,這就是中國15萬戶國有企業對國家最大的貢獻。

圖5.2008-2014年國有企業稅金占財政收入和稅收收入比重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財政部網站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經濟運行情況計算整理。
以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來比較,在與其他類型企業利潤水平相當甚至遠低于其他企業的情況下(見圖6、圖7),國有企業作出的這一貢獻就更為突出。

圖6.1985-2013年國有與私營企業利潤率

圖7.1997-2012年國有和私營工業企業資產收益率
資料來源:轉引自Nicholas R. Lardy. Markets over Mao: The Rise of Private Business in Chin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ashington. 2014.
所謂資產收益率=總利潤/總資產,利潤為所得稅前收益。稅負-利潤比數據表明,國有企業在實現利潤不到整體35%的情況下,承擔了50%左右的全部企業稅負(見圖8,這里所稱國有企業是指全國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不含國有金融類企業)。進一步從稅額占營業收入的情況比較來看,2014年1-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100元主營業務收入納稅率,國有工業企業為8.53元,私人企業和外資企業分別為3.02元、3.03元,國有工業企業稅負為其他企業的2.6倍。國有企業創造的稅收貢獻仍然大大超過其他非國有經濟。
圖8.2004-2012年國有企業對全部非金融企業的主要經營指標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4-2012年數據整理。
以上事實證明,國有企業的財稅貢獻不僅僅在當前必不可少,未來也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交公共財政比例,二〇二〇年提高到百分之三十,將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計劃,不僅會有更多的國企上繳稅費,而且作為公有制經濟,還將上繳更大比重的國有資本收益,成為促進經濟社會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的重大動力。
2.國有企業的財稅貢獻是“新常態”下國家能力的重要保障。 “十三五”不僅是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發軔期,更是我國經濟的重要戰略調整期和改革深化期。國有企業在這一時期的財稅貢獻,不僅直接關系到國家能力的提升,還關系到未來經濟的宏觀布局與協調發展。
一方面,更多進入世界500強的國有企業將做出更大的稅收貢獻。 應對經濟“新常態”下的國內形勢,一個重要的出路就是提升我國經濟的對外開放水平。誠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言,要學會利用兩種資源、開拓兩個市場、學會使用兩個規則。中國企業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走出去戰略,投資世界、讓“中國企業進入世界市場”。這一戰略的實現,最直接地反映在中國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的數量上。
從目前來看,這個重任主要應由也必須由國有企業來承擔。在戰略布局上,國有企業的發展必將從國內視角轉向全球視角,從國內大布局轉向國際大布局。而隨著國有企業進入世界500強集體優勢的形成,它們對國家財政的貢獻度也將上升到更高的層次。
2014年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世界500強公司排行榜上,中國公司數量創紀錄地達到100家,僅次于美國的128家,全球排名第二。中石化更以4572億美金的營業收入摘得探花,中國企業首次入圍三甲。其中,國有企業83家,非金融中央企業47家,單獨排列居世界第四位。國有企業的集團優勢正逐漸顯現。而目前,在全球500強企業中,國有企業繳納稅收的比重已遠高于美國企業(見圖9)。

圖9.中美世界500強非金融企業繳納稅金比重
資料來源:根據Fortune Global 500計算。
從稅收貢獻的發展來看,2012年國有企業占世界500強營業收入總額的比重達到15.5%,超過日本成為第二大國。2014年這一比重進一步提高到19.7%,如果按2014年規模以上國有工業企業8.53%的納稅率計算,僅非金融類央企就將繳納18090億稅收,占到當年總稅收(103768億)的17%。可以預見,隨著國有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的不斷增加,以及世界500強營業收入門檻的不斷提高,國有企業所創造的稅收貢獻將繼續增加。
另一方面,國有企業的稅收貢獻將為私營企業的發展騰出更多空間。 目前,我國多種經濟成分的共同發展模式已經形成,從各主要指標來看,不同經濟類型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各有特色(見下頁表1):民營企業在就業方面作出了最大貢獻;國有和民營企業在全社會固定投資方面并駕齊驅;在資產、投資、收入和利潤方面,民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活力不容忽視,民營經濟的利潤和收入占比甚至遠高于國有經濟,它們是未來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生力軍。
可見,民營與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有所不同:民營企業重在盤活經濟,突出表現在對就業的吸納能力上,這與其經濟規模的自身特點密不可分。民營企業更容易進入技術密集或勞動密集型行業,因此在服務業的就業人數中占比最高(見下頁圖10),也應當享受更多的稅收優惠與財政扶持;同時,隨著國有資產經營與收益上繳制度的逐步完善,將更加凸顯國有企業對國家財政能力的支持作用,國企的財稅貢獻也將為非國有經濟的發展騰出更多稅收空間,為國民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表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經濟指標占比(2012年)單位:%

經濟類型從業人員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企業單位數資產總計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國有單位8.9225.681.9713.288.346.27城鎮集體單位0.773.201.400.741.181.45股份合作單位0.190.470.700.410.440.49聯營單位0.050.340.140.130.120.11有限責任公司4.9427.3619.4829.2524.1222.48股份有限公司1.625.732.6212.769.7012.36民營企業14.7324.4055.0619.8530.7432.62港澳臺商投資單位1.262.747.548.628.687.99外商投資單位1.622.819.0113.8115.2014.57其 他NA4.192.081.151.481.68個 體11.25NANANANANA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3)數據整理。

圖10.我國服務業按類型從業人員比重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2013年)數據計算。
三、結論
從以上分析可見,無論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新時期發展的前景來看,國有企業在支持國家財政能力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邏輯不可逆轉。這不僅關系到國家財政能力的可持續,還關系到我們未來經濟的宏觀布局與整體的協調發展。以央企為代表的國有企業將成為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內增強國家財政與宏觀調控能力的中堅力量。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看到,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需要有超強競爭力的國有企業,它們是中國經濟社會保持持續穩定、繁榮的關鍵和重要動力來源。同時,必須大力推動和深化國有企業的改革事業,只有國有企業的持續大發展,才能真正使得全民受益、國家興旺,才能真正有利于民營企業和非國有經濟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常延廷〕

國情國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