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亞洲區域科學研討會綜述
趙作權,卜琳華
7月17-20日,由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哈爾濱工業大學、日本應用地域學會、韓國區域科學學會、中華區域科學學會、黑龍江省區域科學學會、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哈爾濱工業大學經濟管理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黑龍江省區域科學學會、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協同創新中心、學術交流雜志社、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城市與環境研究雜志社等單位承辦的“第五屆亞洲區域科學研討會”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召開。來自美國、日本等國的43名境外學者和來自國家發改委、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等單位的200余位專家學者和學生參加了此次會議。
在大會特邀報告中,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提出了優化國土發展空間格局的基本思路,哈爾濱工業大學法學院院長趙宏瑞探討了全球區域貨幣互換的政策優化問題,日本京都大學經濟學院文純一教授論述了國際交通運輸基礎建設的聯合供應,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楊開忠和薛領教授提出建立基于空間復雜性、從平衡中去除空間經濟的新思路,韓國蔚山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金宰弘教授分析了東北亞沙塵暴的應對策略和受災損失評估,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原所長彭信坤評述了新貿易理論——異構貿易模式的發展和應用,美國伯明翰大學-紐約州立大學瑪納斯查特吉教授論證了區域經濟全球化和技術進步的密切聯系。
在“一帶一路”方面,特設對俄專場分論壇。與會人員就中俄的經濟發展、貿易、金融合作、基礎設施、教育、技術等領域的問題展開了研討。在空間經濟研究方面,日本的Tomoya Mori 探討了產業集聚的空間尺度效應;上海大學的王健從實證角度確定了市場效應與空間工資差異的關系;北京大學的賀燦飛評估了中國技術關聯度、集聚外部性和企業生存的關系;中央研究院的彭信坤從社會角度比較了消費、國際資本流動和稅收競爭;日本的Itoh Ryo分析了供應鏈網絡結構對FDI的影響;臺灣的Wen-Chung Guo 分析了全球市場的區位選擇問題。在區域發展研究方面,浙江大學的朱希偉分析了技術進步是否加大了區域差異;中國科學院的鄭丹分析了中國工業土地政策、企業異質性和區域區位選擇的關系;日本的Nozaki Michiya探討了生產和基礎設施沖擊對日本區域經濟的影響;日本的Takeo Ihara利用投入產出表分析了日本某地區經濟的空間依賴性;韓國的Hak-Hoon Kim利用最小要求方法評估韓國城市經濟基礎的變化;臺灣的Fu-Chuan Lai探討了網上競爭的空間價格歧視問題;韓國的Suk Young Han以韓國為例論述了世界遺產遺址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南昌大學的陳斐從公私投資比偏離動態均衡角度分析了中國公共投資是否促進了經濟增長。在區域規劃研究方面,韓國SangDae Lee探討了都市區增長時期的遠景規劃問題;北京大學的郭潔討論了城市點格局的空間結構問題;北京大學的黃志基分析了上海開發區內外的電力企業的差異,論述了城市土地的效用問題。在交通與住房研究方面,日本的Shinichi Muto建立了包含交通網絡的空間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以評價高速公路的影響;韓國的Euijune Kim把鐵路和高速公路網絡微模擬模塊納入多區域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利用該模型鐵路發展的間接經濟收益;日本的Kiyoshi Matsuo探討了人口下降、持久性與交通流量的關系;韓國的Yoojin Yi 探討了公路與鐵路可達性對企業生產率的空間影響。在人口與就業研究方面,韓國的Woo Youngjin利用非對稱概率模型分析了區域間人才流失問題;日本的Matsushima Kakuya探討了農村地區社會資本與季節性工人遷徙的問題;韓國的Up Lim探討了韓國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區域工資差異的分位回歸分解問題。在環境研究方面,美國的Ji-Won Park利用玻爾茲曼分布討論排放交易中的許可分配問題;鄭州大學的張賀林討論了鄭州航空港的聚集經濟問題;吉林大學的趙儒煜分析了碳排放與霧霾天氣的形成機理。
本次會議是亞洲區域科學界的盛會,給與會學者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體現了區域科學在經濟全球化、亞洲一體化、“一帶一路”建設以及東北亞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作者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
〔責任編輯:徐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