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杰
今年的經濟工作重心,將繼續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整體改善,努力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
中國經濟結構失衡是舊有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產物。主要表現為:三大產業比例失調與產業內部失衡并存,環境資源容量超限與“兩高一資”(高消耗、高污染、資源型)項目大量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低水平重復建設與高技術產業發展嚴重滯后長期并存,高投資與低消費長期并存,增長動力結構畸輕畸重,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等等。
我們且來看一組數據。2014年,我國三次產業比重分別為9.2%、42.6%、48.2%,就產業比重看,我國目前基本上和1947年的美國處于同等的水平(美國1947年的數據相應是9.3%、37.7%、53%)。但需要指出的是,美國當年的人均GDP只有1700美元,而我國人均GDP在2014年是7500美元,是美國的4倍多。這是個什么概念呢?就是說,美國在人均GDP是我國的四分之一水平的時候,其第三產業占比已經超過了GDP的一半。美國2009年三次產業比重是1.1%、21.5%、77.4%,人均GDP為4.7萬美元,相較于我國目前的數據,確實是遙遙領先。
僅從產業結構的比重就可以看出,我們與發達國家還有相當的差距。這一差距的形成,是與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以及計劃體制思維長期固化有關。
如何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關鍵處還是在于要真正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計劃經濟時期,政府不僅決定著供給方,也決定著需求方。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需求方逐漸放開,而供給方依照需求方的變化也在不斷調整。但總體來說,由于政府對金融資源及土地資源(自然資源)的相當程度的壟斷和對行政資源(即組織調動社會資源的能力)的完全壟斷,導致供給方不能夠完全適應和符合需求方變化的要求。由此而導致當前所提到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緊迫性。
鑒于此,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優化結構的保障作用。要以優化市場運行為目標,著力消除妨礙市場運行的體制機制障礙,發揮市場“試錯糾錯”功能,在充分競爭中促進結構優化與產業升級,促進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化。
一是繼續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凡是市場能解決的問題,政府應退出管理和審批,減少政府對金融等要素和市場、土地等資源的管制,真正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減少資源行政配置的比重,讓市場充分發揮“自組織”功能;將政府工作重點轉向社會發展和市場生態的改良,實現由經濟增長引擎向公共服務提供者的華麗轉身;繼續深化行政管理改革,重點解決“中梗阻”,徹底打通“最后一公里”,政府主要立足于解決經濟負外部性問題。
二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同時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良好市場生態。加快國有企業從非主業領域退出,嚴控產能過剩行業投資,促進國有資本更多地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加快建立公正、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對民營企業實行全方位開放政策,從財稅政策、資本市場、法制環境等全方位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三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完善結構性改革的政策支持體系。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抓住劃分中央和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完善地方稅體系、增強地方發展能力、減輕企業負擔等關鍵性問題。特別是要通過完善稅收制度改革,引導地方政府由過于重視發展工業項目,向重視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方面轉變。
四是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盡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盡快推出適應國際金融發展趨勢和國內市場要求的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方案;加快推進銀行體系改革,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加快發展綠色金融。
五是為企業減稅減負,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到降低社會保險費(解決“五金一險”繳費比例過高問題),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降低電價以及物流成本,讓企業輕裝上陣,將財力和精力投入到創新和產業升級方面上來。
中國經濟告別高增長階段,“低垂的果實”越來越少,下一個周期將著力在通過供給側改革,打破壟斷,解放企業的積極性,通過減稅等措施為企業的轉型提供寬松的環境。
(作者系中央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