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美白針真的可以美白嗎?
像許多愛美的女性一樣,喬悅在打美白針之前,提出這個疑問。當然,對方的答復篤定而不容置喙。在注射一個療程之后,“效果”開始顯現,喬悅滿臉發黃、腰疼、渾身乏力。
喬悅上網一搜,發現不少與自己癥狀相似的美白針使用者,而當看到一則關于美白針的新聞時,她意識到,自己“中招”了。
不久之前,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在其官網首頁對美白針發出警告,市場上的美白針產品不僅可能無效,還潛藏著感染艾滋病、損害腎臟、神經系統等多種風險,并聲明FDA至今為止未批準任何注射類的皮膚美白或祛斑藥物。
而喬悅發現,許多美白針產品都打著“FDA認證”的標識。她沒有想到,本來為了省錢在網店花2700元買的美白針也是假貨。
事實上,即便喬悅在正規的美容機構也不可能買到真正的“美白針”。“‘美白針這個概念是不存在的。”中國整形美容協會民營醫療美容機構分會副會長田永成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而更為關鍵的是,至今還沒有一款所謂的美白針得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許可。
然而,美白針在國內的美容市場早已大行其道。眾多女性的“白富美”夢想,投射到現實的則是從藥物來源到注射使用,再到監督管理的種種亂象。隨著美容市場持續升溫,它給愛美人士也帶來諸多潛藏的風險和隱憂。
隨著美容整形業的興起,人們將目光投向似乎無所不能的“人造美”。中國早在2011年便位居“全球第三大整容大國”。然而,相較于需要開刀且恢復慢的整容手術,微整形越來越成為市場主流。據報道,微整形近幾年以每年40%左右的速度持續增加。美白針則是頗受追捧的一款微整形產品。
在網絡上,充斥著大量美容機構和藥物的廣告,社交網站上也不乏相關網貼,愛美者相約注射、探討效果,不過其中幾乎都被網上私自售賣美白針的廣告占據。這些廣告往往大肆宣揚美白針的良好效果,“全身美白,無任何副作用,同時還可加速身體排毒,兼有養肝功效……”許多賣家自稱產品進口自國外,售價不菲,一個療程少則兩三千,多則數萬元。
美白針在國內受追捧始于明星效應。臺灣女星大S于2007年出版的《揭發女明星——美容大王2》中將打美白針稱作“女明星最不愿意公開的秘密”。她在書中說,如果公開美白針的好處,大家就會一窩蜂地去打美白針,每個人都會變得跟女明星一樣白皙,女明星豈還有優勢可言?這種頗具誘惑的描述引得求美者對美白針趨之若鶩。
女明星本就皮膚保養頗佳,加之大眾媒體的傳播,年輕人更易接受她們的觀點,競相模仿跟風。在廣東省醫學會醫學美容學會常委、整形美容專家王世虎看來,美白針的興起,明星的“榜樣”力量不容小覷。
常見的一款來自臺灣的美白針甚至以大S命名,宣稱“就是大S書中所說那款,范冰冰也在用”。其實,大S早在2013年就否認代言過任何醫學美容產品,然而以其命名的美白針,至今仍是最受“追捧”的品牌之一。
火爆市場、頗受追捧的美白針,在醫學界卻并未得到認可。“醫學上和學術上對‘美白針并沒有概念界定,不存在這個名稱。”田永成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通過查詢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也并沒有“美白針”作為藥品和化妝品的注冊備案。
事實上,使用者一心追求的“美白”,在美容專家看來也是一個偽命題。常見的所謂美白手段,如光子嫩膚、透明質酸保濕、皮膚按摩以及激光美容等,的確能夠達到皮膚細嫩、促進色素代謝、去除色斑等通常所說的“美白”功效,“但只能說具體功效是什么,并沒有科學依據界定什么是美白。”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分會候任主任委員祁佐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所謂美白針就是違法的醫療美容行醫的人欺騙顧客的炒作。”
充斥國內市場的美白針,無論來源或使用,皆處于灰色地帶。
事實上,不只美國FDA,早在2008年新加坡便緊急叫停包括美白針在內的7種美容服務,相較而言,國內對美白針的態度則“曖昧”許多。
國內公開消息表明,美白針并未獲得批準文號,國家藥監局也并未批準美白針中的成分用于醫療美容,美容機構和網絡賣家宣稱的谷胱甘肽、傳明酸、維C、維B等主要成分,這些雖然是國家批準使用的針劑,但其臨床適應癥并無用于美白之說。
谷胱甘肽的常見臨床應用主要為慢性支氣管炎、抗氧化抗衰老治療、心臟血管疾病等;傳明酸則是一種凝血藥物;含維生素C的注射劑,其作用主要在于防治壞血病、慢性鐵中毒等。
對于官方“不批準”的態度,在美容整形醫學界觀點不一。祁佐良堅持認為國家未批準即為非法產品,并將其同造假酒類比,“本身就是造假,怎么可能向國家申請獲得資質呢?”但在王世虎看來,官方并沒有明令禁止,“屬于既不鼓勵也不禁止”。

圖/GETTY
由于未獲批準,正規三甲醫院對美白針的態度較為謹慎。北京某三甲醫院美容整形中心一位醫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兩年已經取消美白針,國家規定必須要用有批文的藥物。”然而,消費者使用的美白針,來源主要還是美容機構。
美白針通常是將上述幾種成分加生理鹽水放入吊瓶,進行靜脈注射,一個療程需在一個月輸完,共十瓶,屬醫療手段。而美容院并不具備醫療美容資質。衛生部頒布的《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第十六條規定,實施醫療美容項目必須在相應的美容醫療機構或開設醫療美容科室的醫療機構中進行。
“所有注射劑,凡是侵入真皮的,美容院都不可以操作,即使有合格資質的專業醫生坐診也不合法。”田永成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美容院缺乏安全衛生的醫療條件,安全性難以保證。
然而,不少美容院卻在利益驅使下鋌而走險,私自開展注射美白針服務。女性為追求美麗在美容院接受美容美體等醫療美容服務,致病毀容事件屢見報端。
具有醫療美容資質的美容醫院或診所則“大膽”一些,有不少會提供美白針注射服務。由于美白針幾種成分單獨都屬正規藥物,醫生往往利用開具處方的形式,自行配置“國產美白針”,打了政策的擦邊球。
這種自制美白針售價也不低,一個療程往往過萬,而業內專家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美白針的幾種常見成分成本并不高,“即使用最好的材料,成本也不會超過一千元”。利潤空間可見一斑。
事實上,因為有專業醫生和醫院的條件保障,國內醫生自行配置的“處方式”美白針并不鮮見。但要滿足來源正規、配方合理、沒有配伍禁忌等前提條件,也并非易事。這在專業上相對安全,但是否能達到美白效果,仍然存疑,“必須通過臨床驗證才能下結論的。”田永成說。
部分診所或者通過網絡出售的所謂進口美白針是隱患“重災區”。加入美白針討論群,或者回復相關網貼,便會馬上遭到美白針銷售者“圍堵”。自稱整形咨詢師或美容醫院醫生的人,往往以網店客服的姿態積極聯系潛在顧客,他們自稱產品來自日本、韓國及中國臺灣。被問及產品批號,則自稱“不是國家不批,而是為了給用戶壓低價格避稅而未報批”。
這些自稱進口的美白針,在有多年業內經驗的田永成看來,成分不明,風險極大,藥品來源渠道和注射方法是否正規都是存疑的,且一旦發生事故也缺乏維權渠道。“不排除很多是地下工廠做的。”
王世虎認為,這種網絡售賣藥品行為“傷害最大”。FDA一位名為Kim的藥劑師亦提醒消費者:“應該警惕任何夸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網購產品,在決定使用一種新產品前,應該向醫生咨詢。”
事實上,女明星也因私自打美白針而將自己置于危險。香港女星陳莉敏曾在微博上稱,自己在家自行打美白針,不料藥物感染險些送命,她告誡大家引以為戒。然而,依然有人敢于冒險。2015年7月,一位年輕女性在微博直播自己在家自行注射美白針,因而成為網絡紅人,視頻中她用簡陋的未經消毒的設備,將針頭戳進自己身體,淡定的表情令網友毛骨悚然。
使用者對美白針未通過審批并非一無所知,但鑒于不少人在用,在從眾和僥幸心理驅使下,對于危險并不會做過多考慮。“我本身不黑,就想變更白一些,看到很多人在用,就沒有考慮太多。”喬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在網店上搜索“美白針”,會出現“根據相關法規政策,無法顯示相關寶貝”的字樣,喬悅聯系的賣家采取“掛羊頭賣狗肉”的方式掩人耳目,她拍下的商品是美白口服液,最終順利收到了一個療程的美白針制劑。
正作用并不明顯的美白針,背后卻潛藏著巨大風險。
FDA列出的打美白針的風險包括血栓、肝炎和艾滋病等。事實上,在一些不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進行侵入性注射,如果針具消毒不當的確可能造成醫源性交叉感染,包括艾滋病、乙肝等。
7年前,美白針剛為內地所知時,王世虎便遇到過一例感染艾滋病的案例。一位尋求美白項目的客戶做檢查時發現艾滋病病毒,會診之后,初步判定其是在美容保養機構打美白針期間感染。
此外,FDA指出美國市面上出售的美白針可能含有汞,可嚴重損害腎臟和神經系統。王世虎認為此種說法或許有些夸大其詞,但也不排除某些商家為了達到立竿見影的目的而添加不明物質,“因為美白針的效果本就有限”。
只要美白針有效,愛美女性出于心理依賴和部分藥物依賴,往往會長期使用。“類似于毒品,要戒掉非常困難。”從業三十多年的王世虎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長期使用的情況下,會危害神經系統。且停藥之后皮膚變黑會相當嚴重。”
即使合法藥物也都存在一些毒副作用,大量使用也存在風險。傳明酸具有止血抗炎的藥理效果,近年來發現其外用可抑制黑色素,但黑色素本身對人體有保護作用,黑色素不足易導致皮膚癌。維C長期大量使用或許會引起結石,而快速靜脈注射可能引發頭暈。
即使未獲國家批準認可,風險巨大,愛美者依然對美白針趨之若鶩。“絕大多數美白針的消費者法律意識淡漠,對于醫療管理和器具藥品的使用存在盲區,事實上大家以為能用卻實則非法的東西太多了。”田永成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求美心切者面對市場上流行、很多人使用的產品往往跟風使用。“消費者自己注射風險極大,是對自己人身安全不負責任的表現。”王世虎如此評價。
從目前狀況看來,針對美白針這類沒有足夠臨床科學證實的針劑的盛行,專家呼吁加強對美容機構的監管。當前“既不允許也不明令禁止”的態度,使監管似乎處于多部門監管的“真空地帶”。
喬悅在售賣網站上舉報了賣家,至今沒有下文。她質疑美容行業的監管:“太多漏洞可以鉆了。”
(應受訪者要求,喬悅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