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陶



“等到兩三百年以后把這些建筑物拆開的時候,人家負責拆房子的木匠會想起我們這些匠人來。他們會感嘆說,瞧這活兒,干得真棒。”
公元6世紀——中國隋唐盛世正在南北朝的紛亂中醞釀、羅馬帝國在歐洲大陸消亡、拜占庭帝國蒸蒸日上、瑪雅文明已經發展至頂峰、伊斯蘭教還未正式立教。除此之外,人類文明中還有一項驚人的歷史開始書寫——世界上最古老的企業“金剛組”在此期間成立。
企業究竟應該多元化發展還是應當堅守主業?對于世界上最長壽的家族企業金剛組而言,答案顯然是后者,因為他們用1400年的企業生命詮釋著這一“真諦”。
書寫輝煌
對于金剛組,相信多數人并不熟知。這家企業規模不大,業務范圍只在日本境內,核心業務只有一項——建設寺廟。
盡管沒有當代組織公司的大多數特征,但是金剛組的歷史已經書寫了1437年。這一數字足以令他屹立在人類商業文明歷史中令人敬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朝詩人杜牧用詩句記載著南朝佛教的興旺,同在6世紀,佛教的種子也播撒到了中國的鄰邦日本。
金剛組成立于公元578年,正值佛教在日本剛剛興起的年代。
日本敏達天皇6年,太子為舉辦法事,祈求法神四天王,庇佑佛法及信眾,特意從朝鮮國招請3名匠人興建四天王寺。三名“宮大工”中的其中一位就是金剛組的創始人——柳重光。
四天王寺是金剛組成名的作品,該寺被視為飛鳥時代的代表建筑,期間經歷七次破壞,屢被修補,一直保存至今。隨后不久,公元607年,金剛組又授命建造法隆寺,這一建筑被公認為日本木造建筑的高峰。隨著歷史的變遷,法隆寺與四天王寺也成為了日本建筑的兩大歷史遺產。
自此往后,金剛組鎖定了企業的主營業務——建造佛寺。
金剛組悠久的企業歷史與高超的修建技藝,令日本后來重要時代的君王將相們無不為他們的作品傾心。
戰國時代群雄逐鹿,金剛組也再次創造出了不朽的名作。
1583年,豐臣秀吉舉十萬勞工之力,耗3年之時將大阪修建成地勢險要的軍事要塞。金剛家族正是這個浩大工程的實際組織者,他們運用祖傳工藝與創新,完成了這座宏偉壯觀的城堡。
在德川幕府時代,金剛家族除了繼續從事寺廟的建造與維修外,還先后為德川家族建成了日本三大名園——偕樂園、兼樂園、后樂園。如今,這三大名園已被指定為“日本重要文化遺產”。
“死”于擴張
金剛組極致的傳世技藝,不僅令他們免受戰亂的侵擾,更是因為滿足了特定階層的利益,而始終擁有“免死金牌”。
直到江戶時代末期,金剛組一直足食豐衣。但是隨著明治維新的開始,日本結束了島國的小格局,一個強大的帝國開始走向國際舞臺。體制上翻天覆地的變化,令金剛家族光彩不復往昔。
19世紀末,“廢佛毀釋”的風潮開始席卷日本,四天王寺所持有的領地被強行收回,金剛家族也隨之失去了俸祿。這也是這個家族企業迎來的第一次“家族危機”。
但隨之的轉型令家族企業渡過了經營危機,金剛家開始從事商業建筑的修造與維修,“皇家技藝”的招牌瞬間征服了市場。第二次出現在1934年,金剛組傳至第37代時,世襲傳人無意經營,家族只好任命第37代嫡孫之妻擔任“堂主”,才讓金剛組避免了解體。第三次是二戰時期,因為戰爭,金剛組差點關門,這家堅韌的公司最終通過制造軍用木箱才熬過戰爭時期。
從金剛組的歷史不難看出,工業革命后,全世界都進入了瘋狂發展的通道中,時代的守舊始終抵不過創新的步伐。戰爭過后,人類文明浴火重生,又一輪的高速增長令不少曾經堅持自我的企業迷失了方向,金剛組也未能幸免。
二戰過后,戰敗的日本國百廢待興,1955年金剛組轉型有限公司,除建造寺廟、庭園外,開始承辦一般建筑,但房地產泡沫的不斷膨脹令金剛組發展過快,以至于產生了龐大的負債。
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房地產泡沫崩盤最終令這個千年公司無力回天,終于在2006年宣布清盤,資產由高松建設2005年11月創建的同名子公司“金剛組”接管,金剛組重回老本行,專做寺廟建筑。
盡管公司重組,家族式管理不復存在。但是金剛組的經營制度卻已經完好的留存下來。
長壽密碼
是怎樣的秘訣,讓金剛組能穿越歷史,始終活躍在日本建筑行業的舞臺上?
首先,內部競爭機制令金剛組始終保持活力。項目承接后,總部會經過評估各造寺工匠小組能力后分派工作。金剛組內的各小組會保持各自的獨立性,相互競爭,同時又會集中改良固有技術,共同支撐金剛組,各個工匠小組通過相互切磋磨礪來謀求技術的提高。其次,金剛組對世界范圍內的優秀技術均學習改良。
曾參與法隆寺修復的一位工匠如此表述:“等到兩三百年以后把這些建筑物拆開的時候,人家負責拆房子的木匠會想起我們這些匠人來。他們會感嘆說,瞧這活兒,干得真棒。”
最后,也是金剛組獨樹一幟的組織結構——緊張關系。金剛組在漫長的歷史中,培養了與建筑工匠之間既信任又緊張的特殊關系。
公司每個月都會舉行“名義人”會議——即所有有資格使用“金剛組”名義的各建筑工匠小組的代表,來自共計11個小組的名義人將聚集在公司總部,圍繞現階段的工程進度、業界情況、成本消耗,以及各小組的內部狀況、市場行情、報價等相互間進行嚴格的商議。
在相互間的磋商議論中,各建筑工匠小組之間的競爭關系因此培養,緊張感也就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