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16 總第739期
@翻第三人稱:作為深入學習過哲學、并獲得過諾貝爾獎的外交家,基辛格警醒地看到,當年西方國家籌劃建立的世界秩序正在產生變化,并開始質疑,民主自由的市場是否能建立一個和平寬容的世界。
@二次元栗子:很驚訝能約到這么多政經領域的頂級精英寫這一組文章,他們以自己的眼光闡述了他們眼中未來一年全球發展的大趨勢,而且很多人著重談到了中國。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在北京生活了4年,對于作為超級城市人口的千萬分之一的我來說,理想的生活環境就是吃、住、行便利。這幾年我也深刻地感覺到,大城市的擁堵、排水等問題,每一項都牽一發動全身。多年前,城市規劃對中國來說還只意味著蓋房子,而現在,城市規劃要大量的實地調研和考察,以及向國外先進規劃理念的學習。(rinoa)
2015年12月10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市積分落戶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社會各界反應不一。
專家們有從社會公平的角度評論的,認為征求意見稿嚴重損害了低端勞動者的利益;也有從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思維講起,認為征求意見稿不利于京津冀一體化的發展,反而會將優勢資源繼續集中在北京;支持意見稿的人則覺得政策門檻太高。對于將要出臺的政策,很多人的態度是“不看好”。
在我費了些周折找到參與政策制定的專家組專家王太元時,他說的第一句話是,“我本來不想接受采訪,但感覺必須要說一說。”他告訴我,“征求意見稿就是要控制人口規模,而不是用來討論社會公平。”
當我問北京人對政策的看法時,他們極力抵制的態度讓我竟有些不知所措。很多北京人跟我講起他們兒時記憶中的北京,那時他們居住在二環內,地鐵只有兩條線,馬路上最多的是自行車。言語之中,盡是懷念。而如今,空氣差了、道路堵了、看病難了,在他們眼中,這些都是外地人越來越多的結果。所以當政策一出臺,僅是從“積分落戶”這幾個字眼上,他們就讀出了“侵略”的意味。
也有一撥人,他們對政策充滿了期待。有人呼吁外地納稅人能夠積極參與意見征集,將納稅人的真實意見反映給決策層。
其實,無論反對者和支持者,矛盾的根源依然在資源的分配上。作為首都,北京聚集了城市發展過程中最好的資源,涵蓋經濟、教育、醫療等各大領域。在入選“211工程”的100多所大學中,有26所在北京。
就連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都說,“我們自己當了幾十年首都居民,講老實話,在全國居民面前有點慚愧。沒電先供北京、沒水先供應北京,北京的醫療、教育、文化都是別的地方無法比的。”
正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涌向北京,渴望成為其中的一分子,能夠享受這座城市帶來的機會和擁有的資源。當然,北京當地人也逐漸覺得上學難、看病難、出行難。若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關鍵是逐步實現各大城市養老、醫療、職業福利權益的平等化及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逐步縮小各地區的差距,只有這樣,才能減少人口的大規模集中。

詳見本刊2016年1月4日出版總第7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