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帶土移植”到創建創新生態體系 ——基于同方威視的探索式案例研究

2016-01-19 08:08:20吳金希
中國軟科學 2015年4期

從“帶土移植”到創建創新生態體系
——基于同方威視的探索式案例研究

吳金希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北京100084)

摘要:同方威視公司是中國產學研結合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的典型案例。但是,已有文獻對同方威視創新經驗的研究很不充分。作者對同方威視進行了長期的探索性案例研究。本文系統刻畫了同方威視成長過程及“帶土移植”方式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特點。本文發現,“帶土移植”是一種重要的機制創新,它成功地將大學的人才、知識資源和企業的技術創新體系鏈接起來,有力地促進了復雜技術成果的快速高效轉化和持續創新。“帶土移植”的過程就是產學研合作創建“創新綠色通道”、繼而形成良性創新生態體系的過程。同方威視的創新模式具有較強的普適意義,是可以效仿和推廣的。論文的結論和見解有助于加深人們對中國創新體系特性的理解。

關鍵詞:帶土移植;創新生態體系;創新通道;科技成果轉化;復雜產品系統

收稿日期:2015-01-09修回日期:2015-03-23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全球創新網絡的中國產業生態體系進化機理研究”(批準號:71172004);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科技創新治理現代化的路徑研究”(編號:2014GXS6B234)。

作者簡介:吳金希(1969-),男,山東萊蕪人,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戰略新興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戰略管理、創新政策與產業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9753(2015)04-0066-10

Abstract: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from 2000 to 2014 at Nuctech Co.,which is a university spin off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The exploratory case study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new model “transplant with the soil”,which was introduced by Nuctech Co.,as a mechanism for commercializ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model synergized the strength from both the university side and the firm side,by effectively connecting the talents and the knowledge of the university with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of the company.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ransplant with the soil” facilitated the rapid commercialization of complex product systems (CoPS),and contributed to the company’s speedy growth with sustainable capabilities of innovation.The process of “transplant with the soil” can be regarded as the periodic establishment of a green channel for innovation,which was later replaced by an innovation ecosystem constructed by the company and the stakeholders.This research will help to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innovation system in China.

From “Transplant with the Soil” Towar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An Exploratory Case Study of Nuctech Co.

WU Jin-xi

(SchoolofSocialSciences,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Key words:transplant with the soil;innovation ecosystem;innovation channel;commercializ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complex product systems

一、引言:一個產學研結合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的典型

近年來,中國的研發經費投入、科技人力資源,科研論文產出、專利申請量等已經位居世界前列[1-2],但是,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競爭力不強、關鍵技術依賴國外的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改變[3],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成為創建創新型國家的關鍵。

同方威視是由清華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發展起來的高技術公司。據報道,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足球賽期間,同方威視為12個賽場中的9個提供安檢設備,總量達到600臺[4]。安檢設備是一種技術含量很高的裝備系統,屬于資本品(Capital goods)范疇,它的創新需要長期技術積累。一個發展良好的資本品產業的存在是區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鍵指標之一[5]。從這點看,同方威視的成功對中國這個制造業大國來說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本文通過縱向單案例研究,探討了同方威視的成長路徑。它首先通過帶土移植方式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然后構建屬于自己的創新生態體系,提升核心競爭力。本文認為,這種創新模式對復雜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具有一定的普適意義。本文主要的學術貢獻是:對同方威視創新過程的特征及關鍵成功因素進行了分析;對同方威視創新模式的特點及理論涵義進行了概括,如“帶土移植”、“虛擬技術研究院”、“創新生態體系”等;提出了“綠色創新通道”等新概念。這些研究不僅有助于理解中國創新體系的特征,而且有助于完善產學研合作創新理論。

二、理論背景分析

創新及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一直是中外學界研究的熱點,本文僅將與本研究緊密相關的理論做一簡要評述。

(一)大學的角色及科技成果轉化的復雜性

人們對大學在一國創新體系中作用的認識是不斷深化的。按照“線性模式”觀點,一國擴大對大學基礎研究的投入就會促進經濟增長[6]。20世紀70年代以后,美國經濟面臨強有力挑戰,該模式受到廣泛質疑,基于互動和聯系觀點的國家創新體系理論(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7-9]引起人們關注。后來的三螺旋理論強調了創業型大學的重要性,而不像經典NIS理論一味強調企業在創新體系中的領導角色[10-11],該理論還提出政產學三邊網絡(Tri-lateral networks )和混合組織(Hybrid organizations)的概念,但是,三螺旋理論只是從哲理層面抽象強調了大學-產業-政府的關系。

對工業化國家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研究,人們往往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專利授權和技術轉移。美國1980年頒布的“拜杜”(Bayh-Dole)法案對工業化國家影響較大,很多人認為拜杜法案是美國大學創新及其對經濟貢獻增長的重要催化劑。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對大學創業的研究。在美國,教授通過研究團隊運行準公司,然后過渡到公司,這是很自然的事情[12]。硅谷和波士頓地區高技術產業聚集與斯坦福和MIT等大學高度相關,衍生企業(Spin off)和創新文化成為持續熱點。

近年,人們對大學與產業合作渠道多樣性的研究逐漸增多。R.Bekkers等發現,大學和產業界知識轉移受到學科背景、知識特性、科研人員等方面的影響[13];Zucker等認為,隱性知識難以編碼化,通過聯合研發、非正式接觸和人員流動進行轉移比較有效,尤其是突破性創新成果,一般由大學衍生企業向產業轉移[14]。Giuliani等發現企業的知識基礎是高價值產學聯盟形成的關鍵驅動要素[15]。這些研究為分析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多維視角,但是,它們大多是一種統計意義的實證分析,所討論問題過于簡單化。

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往往是一個曲折的過程,遍布風險,有人甚至稱之為“死亡之谷”[16]。復雜技術成果的轉化更加困難,它往往是多學科知識和訣竅的交叉融合,其中有顯性知識,更多的則是隱性知識,它的轉化往往不是幾個技術專利授權能夠替代的,需要多要素協同創新。有人將那些運用新知識程度較高、具有相當技術廣度和深度的產品稱為復雜產品系統(Complex product systems,CoPS),認為它們的創新模式與傳統的大規模、標準化產品不同,往往是客戶定制化的,而且通過多主體合作網絡實現創新[17-20]。

(二)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的特點

與發達國家不同,發展中國家的科技水平落后,創新能力不足。一方面,由于基礎科學水平的差距導致原始創新的“種子”相對稀缺;另一方面,由于存在若干制度缺陷,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低、浪費嚴重。研究發現,絕大多數中國企業創新能力差、產業界與大學存在知識鴻溝、人才流動困難[21];大學科研成果技術成熟度低、成果轉化投入資金不足、科研評價制度限制等制約科技成果轉化[22];大學與企業之間存在著技術和人才鴻溝[23],導致中國科技型組織與經濟型組織之間長期缺乏創新資源互動,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現象仍突出[24],等。

(三)對同方威視案例已有的研究

同方威視盡管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學術界對該案例的研究很不充分。例如,從社會網絡角度對同方威視的分析[25],從孵化器和虛擬研發中心角度的研究[26],用同方威視的例子說明知識創造過程中的復雜性理論問題[27],還有人用同方威視案例說明了粘性知識轉移問題[28],有人論述了大學衍生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與大學的合作機制特點[29]。

以上各個視角的研究為本文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但是,關鍵性空白依然存在。例如,在面對復雜成套技術轉化問題時,如何促進形成高質量的大學-產業界合作,從而迅速將成果轉化為產品?現有理論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是模糊的,已有理論要么是哲理性的概念論證,要么是大樣本統計分析。本研究希望探索如下問題:同方威視是如何將清華大學研發的復雜高技術轉化為產品的?集裝箱檢測技術為什么需要“帶土移植”?帶土移植反映了中國大學-產業合作領域什么特點?帶土移植的理論本質是什么?等等。

三、案例研究方法、研究過程和數據來源

案例研究方法是管理學的一種重要研究方法,它貼近管理現實,注重從整體全面和過程導向的視角分析問題,有助于增加對真實世界動態情景的深入了解,并從中發現新的管理規律,創建新的管理理論[30-34]。

(一)所選案例的典型性

當案例對象具有非同尋常的啟發性和難得的研究機會時,可以選擇單案例進行研究[31][35]。同方威視核心技術源于清華大學,它的成功被專家稱為繼“兩彈一星”以后中國在核技術領域的又一項重大科技突破[36],其創新經驗具有典型性。

(二)研究周期和過程

研究者對本案例的研究經歷了一個長期觀察和調研過程,整個過程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2000-2003年,同方威視產業化獲得初步成功,作者開始與公司決策層及研發、管理人員進行訪談;2007-2009年,同方威視成立十周年,該公司已經成為令人矚目的高技術公司,研究者進行了第二輪調研;2012-2014年,同方威視成立十五周年,該公司已經成為世界一流安檢設備公司,研究者實施了第三輪調研。研究過程如圖1所示。

(三)訪談及數據資料獲取

案例研究一般綜合運用多種數據收集方法,如文檔資料、訪談、問卷調查和實地觀察[34]。在研究中,研究者對清華大學校級領導、同方威視決策層,清華大學相關院系研究人員,以及用戶、同行等利益相關者代表進行了廣泛調研,被調研人數超過60人。其中,重點對26名決策者(包括同方威視兩任董事長)和核心管理者進行了半結構化訪談,形成了20余萬字的訪談資料。

圖1 案例研究過程圖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還不斷參加公司的各種研討會、總結會,參觀公司不同部門及生產基地等。同時,連續積累大量二手資料,包括公司官網資料、媒體報道、投資機構研究報告、公司報國家科技獎材料、清華大學產業簡報、公司成立10、15周年紀念材料,公司經營統計報表等,共計350余份。研究者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并與一手資料相互驗證,并進行編碼化處理[32]。

(四)數據驗證與研究的有效性問題

案例研究的有效性包括構建的有效性(Construct validity),內部有效性(Internal validity),以及外部有效性(External validity)等[31][34]。為保證構建的有效性,我們注重用三角測量法(Triangulation),對于關鍵信息要從不同來源渠道進行驗證,摒棄信息提供者的主觀偏見[37]。例如,與清華大學領導、用戶、同行等利益相關者訪談,驗證來自企業的有關論斷。項目組還建立了能夠不斷更新的數據庫,研究團隊始終保持在4-6人的規模,團隊成員之間的交流保證了在信息編碼、提煉、概括中不帶個人偏見,增強了結論的可信度。

為克服單案例研究的局限,提高外部有效性,除了在案例選擇時保證本案例具有典型示范性外,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的問題都遵從多案例研究的復制(replication)和擴展(extension)邏輯,以建立理論見解[38]。我們盡量將本案例與國內外相關案例,例如北大方正、斯坦福技術轉化機構等進行比較,以期得出更加普適性的理論發現。

四、案例基本情況

1996年1月,清華大學研制成功大型集裝箱檢測成套技術,它是以輻射成像技術為核心,集加速器、探測器、電子、計算機與信息處理、自動控制、精密機械加工、輻射防護技術等于一體的高科技產品,是多領域多學科復雜技術的集成[29]。其原理是利用粒子射線探測被測箱體內載物體信息,檢測者據此判斷箱體內載物品的性狀。該成果通過鑒定后,同方威視和清華大學共同努力迅速將其轉化成商品,并成功裝備中國海關。如圖2所示。

圖2 同方威視集裝箱檢查系統(左)與檢查得到的圖像(右) (資料來源:同方威視)

由于技術上的先進性,同方威視產品迅速成為國際安檢設備領域最有力的競爭者,截止到2012年,同方威視大型集裝箱檢測設備已經在全球116個國家裝備700余套[39],國際市場占有率超過50%[40]。公司已經形成了六大產品系列,且多為國際市場的引領者。至2013年,同方威視獲得國內外授權專利723項,其中獲得國外授權154項。公司還主導編制了IEC標準,成為我國在核技術領域主導完成的第一個國際標準。同方威視和清華大學創新團隊還獲得多項中國最高科技獎勵: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3),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2010)及國家創新團隊獎(2013)*三個獎項在中國都是鳳毛麟角,代表著最高水平的創新成果。有人統計,從2003-2007年間,我國技術發明一等獎共計只有兩項,多數年份空缺;科技進步一等獎平均每年不到10項 [42];國家創新團隊獎自2012年試點,每年僅授予3個研究團隊,清華大學輻射成像創新團隊是教育部系統第一個獲獎團隊。等。

五、同方威視成長的典型階段

同方威視的成長可以簡單總結為幾個典型階段,如圖3所示。

圖3 同方威視的成長路線圖

(一)長期學術積累與重大科技突破

核科學及技術學科在清華大學有著較長的歷史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時任校長蔣南翔力主清華大學響應國家戰略需求,設立核能與核技術學科[41]。至今,清華已建成了中國乃至世界一流水平的核科學及技術學科。

上世紀80年代初,受法、德等國在核檢測技術領域進展的啟發,清華大學組織工程物理系、物理系、電子系、核研院等單位,專門成立清華大學工物系核技術及應用研究所,集中力量進行核檢測技術科研攻關,并于1991年獲得中國“八五”科技攻關計劃支持。1996年1月,清華大學“大型集裝箱檢測系統”成套技術通過國家驗收,并獲得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獎,這標志著中國成為繼法、德、英之后第四個擁有以電子直線加速器為輻射源的大型集裝箱檢查技術國家。

(二)市場機遇與創新資源整合

市場需求往往是促進技術創新的有力武器。幸運的是,清華大學集裝箱檢測技術遇到了重要市場機遇。上世紀90年代中國沿海走私犯罪猖獗,中國海關亟需一種快速集裝箱檢測系統,清華大學集裝箱檢測技術恰逢其時。當時主管外貿的李嵐清副總理和吳儀副總理多次視察并指示清華大學盡快將這個項目產業化。1998年11月,中國海關與清華大學簽署了“H986工程”合作協議,協議規定清華大學盡快向中國海關提供10套集裝箱檢測系統。

國家需求和領導重視為項目創造了良好條件,項目產業化也因此得到清華大學校領導的重點關注*時任清華大學主要領導陳希曾囑咐威視人:“千萬不要把這件事情看成是你們一個系、一個企業的事,這可是清華大學的一桿旗幟。如果把這件事弄砸了,清華就沒法交待了。”,這為協調校內資源起了關鍵作用。當時,清華大學附屬產業體系剛獲得了中國證監會兩個上市公司指標*20世紀90年代,中國資本市場剛剛起步,上市指標通過行政方式被分配到各省市、行業。。在校方協調下,同方公司從上市募集資金中拿出3000萬元投向了大型集裝箱檢測項目,為項目產業化開發提供了及時資金保障。20世紀90年代,風險投資在中國還僅停留在理論研討階段,同方公司投入的3000萬元事實上相當于準風險投資*迄今為止,同方威視仍由同方公司控股,持股比例達到69%。。

(三)成立公司、帶土移植

1997年7月,清華同方股份核技術公司正式成立,這就是同方威視的前身,它為成果轉化解決了組織平臺問題。但是,關鍵的問題是,同方威視以何種方式與清華大學合作進行成果轉化?不同的合作方式效果天壤之別。當年,北大王選教授發明了漢字計算機激光照排系統,最初將技術委托給山東一家國有計算機公司進行成果轉化,但是歷時多年進展不順利。1986年,王選委托北大新技術公司(北大方正前身)進行成果轉化,產品商業化開發才走上快車道*早在1976年,王選教授就完成了“748工程漢字精密照排系統方案說明”,1980年10月,北大“748工程”第一臺樣機宣告成功,但是,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漢字激光照排才真正商業化推廣開來 [43-45]。。

另外,集裝箱檢測技術項目還有更特殊的一面:一是技術更復雜,它涵蓋了核技術、計算機技術、電子探測技術、精密制造等多個領域;二是專業領域相對敏感,它屬于國家高度管控的核技術領域,進入壁壘很高,社會上沒有足夠的人才和企業能夠承接這項技術成果的轉化任務*事實上,在成果鑒定后的一段時間內,清華大學遍訪國內相關企事業單位,但是,沒有任何人愿意就此項目進行投資和產業轉化。,三是需求急迫,國家亟需用該技術成為海關打擊走私的利器。

為了順利實現成果轉化,清華大學和同方威視提出了“帶土移植”轉化模式。所謂“帶土移植”,就是同方威視不另起爐灶建立自己的技術創新體系,而是充分利用清華大學研究團隊和創新平臺,將技術與人才一起移植到公司的項目開發事業中來。因此,核心項目開發團隊身兼兩職,在擔任清華大學教師的同時兼任同方威視公司的骨干研發人員,其中,康克軍教授兼任同方威視公司總裁。項目團隊一邊帶領企業員工制定工藝流程,一邊培養企業工程師掌握核心技術,以迅速形成制造能力。康克軍后來解釋,對于這樣龐雜的高技術系統,不可能用把圖紙交到企業的簡單方式實現成果轉化,況且有很多技術工藝還在學者的腦子里,這些工藝細節在研發過程中雖然不是考慮重點,但對于制造來講就至關重要[46]。帶土移植使得大學與公司實現了無縫對接,科技成果得以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帶土移植模式既不同于北大方正的委托式轉化,更與斯坦福大學專利授權方式大相徑庭。它使知識擁有者獲得了公司實際決策權,促進了資本和知識的有機結合,某種程度上說是知識雇傭了資本,而不是資本雇傭了知識,它更符合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特征[47-48]。

(四)打贏國際擂臺與全球化擴展

同方威視的成功是基于科技發明之上的自主創新,它從一開始就因為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而掌握了市場主動權,從而迅速打開國際市場。在公司成立僅4年后,同方威視就與澳大利亞海關簽訂兩套集裝箱檢查系統出口合同*同方威視產品經受了澳大利亞人嚴苛的考核,他們最終得出結論,同方威視無論是技術先進性還是總體解決方案上都遠優于德國、美國同行。澳海關也因為使用同方威視集裝箱檢查系統取得的優異成績而獲得“澳大利亞總理獎”。。

最有戲劇性的是2001年同方威視在阿聯酋打擂臺獲勝的故事。當時,迪拜海關采取現場“打擂臺”方式招標檢測設備,獲勝者得到訂單,失敗者自行運走設備,同方威視與德國海曼公司(Smiths Heimann Gmbh)、美國SAIC公司等國際一流對手同臺競技,打擂臺的結果是同方威視的技術評分遙遙領先對手,最終以高出國際競爭對手的價格中標,而不像很多中國企業一樣靠低價取勝[39],從此迅速打開了海灣地區市場。

據調研,在集裝箱檢測產業領域,一般競爭者往往缺乏加速器等關鍵部件的研發生產能力,只能從市場購買標準規格的加速器,這限制了它們為客戶提供多樣化解決方案的能力。同方威視則依托清華大學,采取研發、生產一體化創新模式,能夠在關鍵技術環節實現連續創新。例如,同方威視的雙能加速器檢測系統、液體安檢體系都是基于先進加速器技術之上的。在核心技術方面的研發能力保證了同方威視在產品層面競爭力。

(五)從固定到移動,從單一產品到相關技術多元化發展

帶土移植、知識雇傭資本促進了同方威視核心團隊創業活力的發揮,促進了持續技術創新。1998年6月,第一臺固定式檢測系統尚在建設中的時候,中國海關要求清華大學一年內研發出移動式系統樣機,這在全世界都是全新產品。清華團隊僅用了10個月時間就完成了任務,四個月后,組合移動式集裝箱檢查系統研制成功,連續創造了兩項世界第一[39],因此獲得200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由“固定”到“移動”需克服難以想象的技術障礙。例如,固定檢測設備的加速管長度一般要超過3米,而為了滿足車載移動的要求,加速管必須限定在幾十厘米以內,長度縮小十倍。由固定到移動的成功使同方威視在小型高效加速器、探測器,及圖像處理技術等方面走在世界前面。。

現在,同方威視形成了“以輻射成像技術為核心,各種安檢技術共同發展”的多元化技術路線,在大型器件的輻射探傷、交通行包檢測、液體安檢、核污染檢測等技術領域引領中國乃至世界安檢技術的發展方向。同方威視新產品開發速度已經從創業初期的兩年開發一個新產品,發展到現在的一年開發十幾個新產品。

六、從帶土移植到創新生態體系:同方威視成長的動力之源

在創業之初,“帶土移植”模式幫助同方威視順利實現了成果商品化。在后來的發展中,該公司則通過積極創建以我為主的創新生態體系,促進核心能力的持續提升。

(一)帶土移植的主要特征

“帶土移植”模式是同方威視創業初期的成功經驗。顯然,帶土移植是一種比喻。任何植物的成長都離不開其賴以生存的土壤和環境條件,為了保證移植的成活率,人們往往采取帶土移植的辦法。在同方威視這里,“移植”的對象是科技成果,“土”則比喻科技成果成長的環境,包括人才、技術平臺等。帶土移植模式創造了一種軟環境,使同方威視迅速全面地接近清華大學的創新資源,將大學的技術研發平臺和人才團隊成建制地“移植”到公司內部,促進了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帶土移植模式特征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1.共享技術平臺資源。大型集裝箱檢測技術系統是清華大學長期科研積累的結果。在創業之初,離開清華大學已有的技術研發平臺,包括儀器、設備、數據庫等資源,同方威視是不可能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

2.共享核心人才資源。在復雜科技成果轉化初期,知識的顯性化程度很低,幾乎所有有價值的知識都隱藏在人才的大腦中。因此,僅僅通過專利授權和技術轉讓進行成果開發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對人才團隊的“移植”成為同方威視成功的關鍵。當時,同方威視六大技術模塊與清華工物系六大研究所直接對接,公司和大學之間的知識流動是無障礙的。

3.共享創新文化。帶土移植不僅帶來了技術和隱性知識,更重要的是創新文化。百年清華形成了“行勝于言”、“求實創新”的優秀文化,它賦予清華人實干、合作、追求卓越的精神氣質。在創業之初,強烈的使命感驅動核心團隊進行長期高強度的科研攻關,公司副總裁苗齊田曾概括為“九死一生”。為了盡快研制出移動式檢測系統,高文煥教授曾發出“做不出車載移動系統就不刮胡子”的誓言,最后調試階段,整個團隊連續奮戰7天7夜,提前研制成世界首套車載移動式集裝箱檢測系統產品樣機,又僅用4個月時間研制成組合移動式系統。康克軍后來說,一系列創新成功“要歸功于我們這個有實力、能打仗、能吃苦、能合作、能玩命、敢于承擔責任的團隊”*在調研過程中,很多資深員工都強調一點,同方威視文化有點像清華大學的文化,比較強調奉獻、奮斗,不太計較個人得失,“不計較”成為他們的口頭禪。。

4.體制機制創新。體制機制障礙是影響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原因,例如,中國社會仍存在“體制”內外之別,科技型組織與經濟型組織之間長期缺乏創新資源的互動[24]。很多科學家怕離開原體制而不愿走出象牙塔*人們甚至將離開體制內“單位”創業稱為“下海”,意味著將失去依靠、面臨大風大浪的意思。。帶土移植模式并沒有強制科研人員離開清華大學這個“體制”,而是允許他們身兼兩職,這為科技人員從事成果轉化解除了后顧之憂。同時,在制度安排上保證了核心團隊的自主決策權,最大限度為科研人員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臺。這種制度創新是帶土移植的基礎,符合當時中國的獨特國情。帶土移植的特征可以用圖4加以簡單示意。

圖4 帶土移植特征示意圖

(二)同方威視創新生態體系的發展

1.從“帶土移植”到“虛擬中央研究院”

隨著自身研發能力的逐漸發展,同方威視對清華大學的技術依賴逐漸減少。原承擔“帶土移植”使命的科研團隊逐漸回歸到大學教學科研的主戰場。目前,清華大學教師在公司兼職者少于5人,公司內清華畢業生的數量也只占6%,公司從帶土移植逐漸轉變為自主發展*需要明確的是,從產權關系上,同方威視從一開始就是按照現代公司制度建立的,其產權界定是清晰的,它目前仍是同方股份公司的控股子公司,與清華大學并沒有直接的資產連帶關系。。目前該公司研發團隊規模已經達到966人,超過公司員工總數的一半,每年研發投入強度達到10%左右,具備了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

但是,走上自主創新道路的同方威視并沒有脫離清華而去,而是與清華大學形成了長期產學研合作機制。2004年,雙方共同建立“清華大學-同方威視核技術聯合研究所”,主要從事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的研究和儲備,雙方共享研究成果知識產權,聯合研究所成為同方威視的“虛擬中央研究院”。研究所目前有科研人員超過200人,它不像帶土移植模式一樣具有時效性,而更像一座橋梁,使同方威視與清華大學的合作關系體制化、長期化。

現在,同方威視與“聯合研究所”、清華大學形成了分工明確的協同研發體系,清華大學負責基礎研究;“聯合研究所”負責關鍵技術儲備;而同方威視則負責產品開發和應用技術研究。這種合作體系超越了帶土移植模式,使得合作更具有彈性和韌性,既促進了大學的基礎學科發展,又為公司長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兩種模式的區別可用圖5加以簡單表示。

(注:圖中陰影部分表示大學資源,圓圈部分表示企業資源)

2.創建研發-生產-服務相互協作的創新生態體系

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往往是一個從無到有開創新產業的過程,這個過程缺乏必要產業資源支撐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因此,如何利用社會的互補性資產[49],創建以我為主的創新生態體系[50]對新創企業而言非常重要。

為此,除了在技術上與清華合作之外,同方威視還遵循敏捷生產和MRC*MRC(Modularized rapid customization),基于模塊的快速定制生產模式,它是一種集精益生產,JIT模式以及大規模定制方式于一體的生產管理模式。管理的理念,整合全球制造資源,建成了以北京密云總裝基地為平臺的虛擬全球制造網。歐洲知名企業VOLVO、RS Components等公司都是其網絡成員;對于一些非標零部件配套企業,同方威視與之協同創新,以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現在同方威視已經培育了幾百家共生企業,例如濟寧恒松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國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依靠這套虛擬制造體系,同方威視的交貨期由過去的一年半縮短為6個月。同方威視的創新生態體系如圖6所示。

圖6 同方威視創新生態體系

七、同方威視案例的理論意義與政策啟示

作為一個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成功典型,同方威視既不同于發展中國家企業傳統的OEM-ODM-OBM發展模式,又不同于聯想、華為等通過貿工技后來居上的模式。無論在理論上還是政策上,該案例都具有重要意義。

“帶土移植”模式在本質上是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打造了一個連接大學和產業界的“小環境”,也可稱為一個“創新綠色通道”,這個通道促進人才、技術、知識在大學和企業之間流動。缺少這個創新通道,創新的列車會隨時跌落“死亡之谷”,越是復雜技術的轉化越需要寬闊通暢的綠色創新通道。

(一)同方威視案例加深了人們對相關理論問題的認識:

1.復雜技術轉化過程中的復雜性問題。復雜技術往往包含很多粘滯性很強的隱性知識,其中既有原理性的科學知識,也有Know-how,它們高度依賴原創者。這類科技成果在轉化過程中,需要研發團隊成建制地出現在轉化的全過程,隨時隨地解決技術難題。因此,能否發揮研究團隊的積極性往往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大型集裝箱檢測技術屬復雜高技術,帶土移植解決了創新團隊集體隱性知識轉移的問題。

2.新興技術的市場吸收能力問題。在新興技術創新初期,市場競爭往往是不充分的,產業發育也不很完善,新興技術未必能找到合適的市場承接者,這在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就集裝箱檢測技術而言,在當時的中國找不到能夠進行成果轉化的企業。

當前,中國企業普遍缺乏吸收高技術再創新的能力[51],用專利授權方式進行成果轉化往往效果欠佳,Spin-off又面臨著種種人事制度障礙,這種情況下如何加強大學與產業界的合作,促進成果轉化的確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帶土移植”模式提供了一種成功范例。

3.市場的急迫需求、快速創新和機會窗口的把握問題。新技術產業化過程面臨著機會窗口的把握問題,很多技術成果因為不能抓住機會而成昨日黃花。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嚴峻走私形勢為集裝箱檢測項目提供了機會窗口。帶土移植方式最大限度保證了產業化開發的效率,使得同方威視及時抓住這個機會窗口,避免了胎死腹中的厄運。

4.創新通道建設與創新生態體系失靈問題。法制不健全、誠信體系缺失等是發展中國家創新體系落后的典型表現,這阻礙了創新要素的流動。帶土移植模式打通了綠色創新通道,避免了創新生態體系失靈。

(二)政策涵義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創新體系存在很多獨特性和發展的階段性,大學和企業之間存在較大的技術鴻溝和人才鴻溝,且存在信用體系不健全、協作創新傳統缺乏等機制和文化問題。如何創造條件讓大學和企業相互靠近顯得尤為重要。帶土移植模式不僅解決了大學和產業之間的技術和人才鴻溝問題,而且還解決了文化鴻溝和制度鴻溝問題。同方威視的先帶土移植、然后創建創新生態體系的實踐對復雜技術成果的轉化而言,是一個可以推廣的經驗,具有重要的政策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方新.中國科技體制改革:三十年的變與不變[J].科學學研究,2012(10) :1441-1443.

[2]科技部.2011中國科技統計數據[EB/OL].2011,http://www.sts.org.cn,2012-10-20.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2,09,23.c_113176891.Html,2012-11-1.

[4]陸慧泉.除了中國隊,他們都上場了[J].商業周刊中文版,2014(13):22-23.

[5]KongRae Lee.Technological learning and entries of user firms for capital goods in Korea[C].// Linsu Kim,R.R.Nelson.Technology,learning,& innovation:experiences of newly industrializing econom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6]Bush V.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a report to the president.[R].Washin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5.

[7]FreemanC,Soete L.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3 Edition) [M].London:Pinter,1997.

[8]Lundvall B-?.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C].London:Pinter,1992.

[9]NelsonR.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comparative analysis[C].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Oxford,1993.

[10]Etzkowitz H,Leytesdorff L.University and the global knowledge economy:a triple helix of academic-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M].London:Printer,1997.

[11]Etzkowitz H,Loet Leydesdorff.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 “Mode2” 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J].Research Policy,2000(29):109-123.

[12]亨利·埃茨科威茲.創業型大學與創新的三螺旋模型[J]科學學研究,2009(4):481- 488.

[13]Bekkers and Freitas.Analysing knowledge transfer channel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y:to what degree do sectors also matter?[J].Research Policy,2008,37(10):1837-1853.

[14]Zucker,Darby and Armstrong.Commercializing knowledge:university science,knowledge capture,and firm performance in biotechnology [J].Management Science,2002,48(1):138-153.

[15]Elisa Giuliani,Valeria Arza.What drives the formation of ‘valuable’ 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 insights from the wine industry [J].Research Policy 2009(38):906-921.

[16]Branscomb,Lewis M,Phillip E.Auerswald.Between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an analysis of funding for early-stag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B/OL].http://www.atp.nist.gov/eao/gcr02-841/gcr02-841.pdf.

[17]陳勁,黃建樟,童亮.復雜性產品系統的技術開發模式[J]研究與開發管理,2004(10):65-70.

[18]楊志剛,吳貴生.復雜產品的創新及其管理[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3(6):32-37.

[19]Hobday M.Product complexity,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J].Research Policy,1998,26(6):689-710.

[20]Don E.Kash,Robert W.Rycoft.Patterns of innovating complex technologies:a framework for adaptive network strategies [J].Research Policy,2000,29(7-8):819-831.

[21]OECD.OECD中國創新政策研究報告[M].薛瀾等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2]何先美,符穎,孫景樂.關于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對策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0(12):128-132.

[23]王雪梅,雷家骕,鄧艷.從一個實例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J]科學學研究,2008(10),增刊(上):178-182.

[24]何郁冰.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理論模式[J].科學學研究,2012(2):165-174.

[25]李正風,張寒.大學技術轉移“帶土移植”社會網絡的塑造:基于同方威視的案例分析[J].科學與社會,2013,3(3):121-135.

[26]楊德林,鄭新華.清華同方的技術創新機制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1(8):18-21.

[27]王毅,吳貴生.基于復雜理論的知識創造機理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5(2):101-105.

[28]王毅,吳貴生.產學研合作中粘滯知識的成因與轉移機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1(11):114-121.

[29]胡海峰.孵化、轉移、回饋、聯盟:大學衍生企業的創新發展路徑:以威視股份公司為例[J].中國軟科學,2010(7):58-63.

[30]吳金希,于永達.淺議管理學中的案例研究方法:特點、方法設計及有效性討論[J]科學學研究,2004,12(增刊):105-111.

[31]Yin,Robert 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 (2nded.)[M].Sage Publications,Inc.1994.

[32]Strauss,Anselm L,Corbin Juliet.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M].Sage Publications,Inc.1990.

[33]Hamel Jacques,Dufour Stephane,Fortin Dominic.Case study methods [M].Sage Publications,Inc.1993.

[34]Eisenhardt,Kathleen M.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4):532-550.

[35]Eisenhardt K M,Graebner M E.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25-32.

[36]劉冬梅.為了開放的國門更通暢[J].中國發明與專利,2004(5):57-59.

[37]Jick,Todd D.Mixing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triangulation in ac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9(24):602-611.

[38]Kathleen M.Eisenhardt,Better stories and better constructs:the case for rigor and comparative logic[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1,16(3):620-627.

[39]同方威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征程:同方威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5周年紀念畫冊[Z].北京:同方威視技術有限公司,2013.

[40]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清華大學參建重大工程巡禮:移動式集裝箱檢查系統[EB].清華大學工物系官網資料,2012,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ep/1231/index.html.

[41]陳世猷.蔣南翔與清華大學加速器實驗室[J].今日科苑,2011(8):137-141.

[42]孟憲飛,鄭永平,吳蔭芳.從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獎情況看我國科技創新之路[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1):1- 4.

[43]柳卸林.基于本土資源的重大創新:漢字信息處理系統案例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6(12):44-51,57.

[44]楊德林,陳春寶,技術創新與北大方正集團的成長[J].集團經濟研究,1997(7):33-36.

[45]周程,“死亡之谷”何以能被跨越: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產業化進程研究[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0(2):30- 42.

[46]趙展慧.集裝箱檢查技術全球領先[N].人民日報,2014-01-13.

[47]洪智敏.知識經濟:對傳統經濟理論的挑戰[J].經濟研究,1998(6):62-65.

[48]毛蘊詩,李新家.從資本雇傭勞動到勞動“雇傭”資本[J].經濟與管理研究,1998(5):23-27.

[49]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 :509-533.

[50]吳金希.創新生態體系的內涵特征及其政策含義[J].科學學研究,2014(1):44-51.

[51]刁麗琳,朱桂龍,許治.國外產學研合作研究述評、展望與啟示[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1(2):48-57.

(本文責編:王延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an第二区国产精品| 色精品视频| 99re在线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色综合成人|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国产福利大秀91| 亚洲色成人www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片在线无码观看|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91精品人妻互换|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亚洲第一色网站|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久久人体视频| 精品视频第一页|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97se亚洲| 久草视频精品|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波多野结衣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在线看|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第一页亚洲|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五月天久久婷婷|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亚洲第七页| 99在线免费播放| 99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欧美| 亚洲综合片| 中文字幕2区| 国产美女免费网站| 国产丰满成熟女性性满足视频| 日韩专区第一页|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毛片网站观看|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欧洲亚洲一区|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成人亚洲天堂| 欧美97欧美综合色伦图|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国产91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99热亚洲精品6码|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日韩天堂网|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综合网天天| 日韩在线视频网|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亚洲综合片|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