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調發展視角下的城鄉人口遷移地區差異計量模型研究
楊曉冬,武永祥
(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01)

摘要:在我國城鎮化水平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城鄉人口能否適應協調發展的要求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文基于城鄉協調發展視角,首先分析了人口遷移與城鄉協調發展的互動效應,然后應用因子分析方法對城鄉人口遷移地區差異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構建聯立方程模型,包括城鄉人口遷移推拉模型、城鄉發展協調方程、城鄉社會保障協調方程。接下來,對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面板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全國的城鄉發展水平協調但城鄉社會保障水平不協調。東部中部西部人口遷移量與城鄉協調發展水平存在差異,社會保障水平都不協調,最后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本文從空間角度揭示了城鄉人口遷移的地區差異規律,為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及人口政策制定提供依據。
關鍵詞:人口遷移;地區差異;協調發展;聯立方程;面板數據
收稿日期:2014-10-20修回日期:2015-04-19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1473061);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G201407);黑龍江哲學和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3B013);黑龍江省博士后科研基金(LBH-Q13089)。
作者簡介:楊曉冬(1972-),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房地產經濟學、城市建設經濟與管理。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9753(2015)05-0092-09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level,whether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can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current research.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firstly,and then apply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on the factor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rural-urban migration.As a consequence,simultaneous equations model is constructed on this basis,including urban-rural migration sliding model,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equation and urban and rural social security coordination equation.Next,empirical analysis is conducted on the panel data from 30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over the countr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ationa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level keeps coordinated but the urban and rural social security level is not harmonious.In the East,Middle and West of China,the population migration amount exists difference from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social security level is not coordinated,and it finally gives the appropriate policy recommendations.On the whole,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law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urban-rural migration from the spatial angle,providing the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policy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Regional Differences Econometric Model for Migr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YANG Xiao-dong,WU Yong-xiang
(SchoolofManagement,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Harbin150001,China)
Key words:urban-rural migration;regional differences;coordinated development;simultaneous equations;panel data
一、引言
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維持穩定的增長狀態,促進了對勞動力的旺盛需求。同時,我國農村一直都存在勞動力過剩的現象。城鎮化戰略不僅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問題,并且對城市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城市的發展再帶動農村的進一步發展,最終形成良性循環。這是城鄉協調發展的目標。
中國城鄉二元結構逐步破解的過程具有自身特點和中國經驗,人口鄉城遷移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通過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城市發展進而帶動周邊農村發展的過程,是具有明顯的政府引導和制度調節的過程。因而把城鄉人口遷移置于城鄉協調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研究并且探求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是當前熱點問題。本文站在城鄉協調發展的視角上,對中國城鄉人口遷移的規律進行研究,通過建立計量模型來評價城鄉協調發展的程度。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人口遷移研究方面,最早提出人口遷移概念的是英國學者萊溫斯坦(1885)[1],他在《人口遷移規律》(The Law of Migration)中提出了“人口遷移七法則”,指出在影響人口流動的諸多影響因素中,經濟因素的影響最顯著。上個世紀40年代,吉佛(1946)[2]和斯托夫(1940)[3]對人口遷移的定量研究給出了數理模型研究方法,直到60年代該模型深化為著名的“引力模型”[4]。20世紀70年代人口遷移的研究重點從空間和數量模型轉為研究遷移者微觀個體。Stark和Taylor(1991)[5]強調遷移行為不是遷移者個人決策的結果,而是家庭集體決策的結果,因此把遷移行為的動因歸結為“托達羅預期收入動因”和減少農村家庭風險動因。Temple和W?βmann(2006)[6]利用跨國回歸估計了勞動力轉移引起的結構轉變對一國經濟增長的影響;Hsieh和Klenow(2007)[7]通過實證發現勞動力轉移引起的結構轉變是中國和印度生產率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Vollrath(2009)[8]發現發展中國家全要素生產率由于資源錯配(農業部門勞動力要素太多)而被大大的降低。
協調發展方面,國外最早提出城鄉協調發展概念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他們認為城鄉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由最初的整體到分化再到融合[9]。英國學者格迪斯(1949)[10]研究城市發展模式,注重城市的輻射功能,劉易斯(1954)[11]發展了格迪斯的觀點,認為城市和農村是一個有機整體,為在城市規劃時的考慮角度提供了思路。加拿大學者麥吉(1991)[12]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desakota模式”,即城市-村莊統一考慮的發展模式。
(二)國內研究現狀
針對城鄉人口遷移原因的分析,學者基本都是從理論和數據方面進行分析,陳吉元和胡必亮(1994)[13]在分析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時提出中國特有的“三元經濟結構”。蔡昉和王美艷(2007)[14]提出“勞動力剩余理論”,認為我國農村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不得不到外面尋找就業機會和出路。黃平和彭柯(2005)[15]認為中國農民在選擇遷出農村的過程中遵循理性原則。在城鄉人口遷移的數量及模式研究方面,王維國和王森(2006)[16]通過搜集數據并匯總,定量分析了非戶籍人口在全國范圍內的流向,得出城鄉人口遷移對社會經濟的三方面貢獻。王桂新(2004)[17]利用改革開放以后到2000年的人口數據進行分析,對人口遷移的遷移率及原因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總結出中國人口遷移的機制變化情況并分析出原因。
國內城鄉協調發展的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在城鄉協調發展的定量研究方面,很多學者利用了不同的方法對城鄉協調性進行了研究,如肖士恩和李獻士(2009)[18]利用因子分析法對河北省城鄉協調發展狀況進行了測度,并根據因子得分對河北省各城市的城鄉經濟發展協調度進行了排序。馬和、張遠景和李曉娜(2006)[19]利用模糊綜合評判法對哈爾濱市域進行了城鄉一體化測度研究,并根據所測結果繪制了哈爾濱各區域城鄉協調度的空間分布圖。在城鄉協調發展的途徑及機制研究方面,丁忠民(2008)[20]定性分析了城市帶動農村發展的四個機制,并提出了“自然帶動”與“強制帶動”路徑。曾慶學(2011)[21]依據城鄉一體化的內涵從空間、人口、經濟、社會保障、公共產品供應差距五方面分析了城鄉差距并據此定性地提出了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整改思路。
(三)文獻評述
國外學者注重對人口遷移的理論和協調發展模式進行研究,國內人口遷移研究從人口學、經濟學、社會學、地理學等多視角進行,目前已經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是對比國外相應的研究,從理論基礎、方法論等方面均有一定差距。大部分學者僅就城鄉協調程度利用各種模型方法進行測度或提出對策,很少有學者對城鄉協調發展與城鄉人口遷移關系進行研究,本文將利用計量經濟學的聯立方程模型對其進行定量研究。
三、城鄉人口遷移與城鄉協調發展互動效應分析
(一)城鄉人口遷移與城鄉協調發展的內涵
城鄉人口遷移一般具有三個屬性,即空間屬性、時間屬性和目的屬性。本文中的城鄉人口遷移界定為從農村到城市居住時間在一年以上的人口遷移行為,包括戶籍遷移與非戶籍遷移。
發展是系統的演化過程,某一系統或要素的發展,可能以其他系統或要素的破壞甚至毀滅為條件和代價。而協調則強調兩種或兩種以上系統或系統要素之間關系的保持理想狀態。 “協調發展”是“協調”與“發展”的交集,是系統或系統內要素之間在和諧一致、配合得當、良性循環的基礎上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無序到有序的總體演化過程。
城鄉協調發展的概念是在中國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城鄉二元分化的基礎上被提出來的。城鄉協調發展是要加快發展新型農村,統籌城鄉發展,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最終達到城市工業化水平更高,農村現代化水平也穩步提升的效果。
(二) 城鄉協調發展對城鄉人口遷移的效應分析
從城鄉協調發展的涵義可以看出,城鄉協調發展是需要有先后發展重點的,要先有強大的工業化支撐才能帶動落后的農業現代化發展,而我國目前的工業化水平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卻沒能實施以工帶農的機制,這是兩個行動之間脫鉤導致的。
城鄉協調發展對城鄉人口遷移的作用就在于其對城鎮化的促進作用。縱觀諸多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城鎮化的重要性,發達國家的人口城鎮化大約在70%甚至90%以上,而2014年中國的城鎮化比例尚處在54.77%,是在改革開放之后逐漸增長起來的。因此可見,中國要達到發達國家的城鎮化水平至少還要發展幾十年,而各國城鎮化的實踐已經證明了一個事實,即工業化是城鎮化的發動機,城鎮化是工業化的促進器。城鎮化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絕對性依賴關系。可以說,任何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經濟發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該該國或該區域的城鎮化水平。
城鎮是區域經濟增長極。城鎮化本質上是一個人口、產業的聚集過程。人口和經濟的集中便于經濟活動利用技術和資本的外部性,提高生產率,從而促進資本的形成,推動經濟的增長。城鎮化同時也可以為農民的非農轉移創造機會。因此,城鎮的發展能夠帶動毗鄰地區特別是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城鎮(核心區)與農村(外圍區)的邊界將發生變化,從而使區域的空間關系不斷調整,推動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一元經濟結構的轉變,最終達到區域的空間一體化,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從經濟發展的規律來看,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何將城市化水平建立在資源和環境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并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最終實現可持續的城市化發展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三)城鄉人口遷移對城鄉協調發展的效應分析
城鄉人口遷移是城鄉協調發展的驅動力。城鄉人口遷移不斷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城鄉人口遷移能夠帶動各種資源與要素合理流動,進而促使資源整合并發揮城鄉系統的最大效用,增加了社會整體福利。城鄉人口遷移在轉移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過程中提升了遷移的農村人口素質,對鄉村的產業振興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為提升鄉村經濟發展水平奠定了基礎,進而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的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的一體化。
對于城市和農村各地的勞動力來說,農村勞動力的遷移不但優化了勞動力資源的配置,使得城市勞動力工資水平下降,農村勞動力收益水平提高,正是達到了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目的,促進了城鄉經濟協調性發展[22]。從文化生活環境角度,城鄉人口遷移對于促進兩個區域的文化、教育、人口素質方面的協調發展也是功不可沒的。
四、城鄉人口遷移的地區差異影響因素分析
由上文分析可知,城鄉人口遷移與城鄉協調發展的互動效應明顯。城鄉人口遷移是城鄉協調發展的驅動力,城鄉協調發展需要不斷的人口遷移變動進行調節,因此對城鄉人口遷移影響因素的分析是必要的。
(一)城鄉人口遷移的地區差異影響因素描述
對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離不開對人口遷移的原因進行探究。因此本文根據推拉理論,著重從吸引與排斥人口遷移的因素進行分析,由于本文研究對象為城鄉人口,因此本文從城市和農村兩個系統入手,分別找出影響城鄉人口遷移的因素,并利用全國的面板數據進行定量分析,試圖驗證城鄉人口遷移的理論,并對下文聯立方程模型的實證分析提供有效數據。
1.城市影響因素分析
(1)社會經濟因素
城市是區域的中心,它的工業化及產業結構的變化是城市發展的根本原因,也是促進城鄉人口遷移的有效拉力。伴隨著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而第三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從而又可以吸收更多的鄉村人口進入城市,形成城鄉人口遷移與經濟發展的有效相互促進模式[23]。城市的吸引力還表現在城市的受教育機會多并且質量高[24],城市的醫療設施先進,城市還有配套完善的基礎設施[25],包括四通八達的交通基礎設施,水、電、氣一應俱全的市政基礎設施及快捷的通訊設施等。
(2)自然環境因素
城市的環境因素包括氣候、地貌、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這里只考慮自然環境因素,因為在本文中人文環境因素被歸結在城市的社會因素里。就全國范圍考慮,不同區域的環境因素將是影響農村人口遷移的一個影響因素[26]。我國的農業尚沒有完全實現現代化,許多農村地區的莊稼收獲情況仍然要受氣候、降水條件等自然環境條件的制約,因此在自然條件惡劣的地區,城鄉人口遷移的情況也比較多。
2.鄉村影響因素分析
(1)經濟社會因素分析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家對農業的扶持力度的加大,尤其在國家制定發展新農村政策后,農村的經濟有了新的發展,農業結構的調整得到了優化,農林牧副漁業的結構不斷優化,農民的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改觀[27]。但是相比城市的經濟發展速度,農村的經濟發展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快。因此鄉村經濟因素是推動農村人口遷出農村的一個影響因素也是可以合理解釋的[28]。
(2)環境因素分析
農村的環境因素需要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方面,由于農業特殊的需要加上我國農業沒有完全實現現代化,有些地區的農民沒有好的自然條件可以依靠,收成不盡人意的情況常見,鑒于此,很多農民都有放棄土地到城市打工的愿望[29]。另一方面,由于近年來城市的環境污染嚴重,綠地景觀過于碎片化[30],很多大城市的環境受污染的嚴重程度都大于農村,從這一點來說,它不應該成為推動農村人口遷出的因素。
(二)城鄉人口遷移的地區差異影響因子分析
綜合考慮,地區差異的城鄉人口遷移應該選取面板數據作為影響指標,如圖1所示。

圖1 面板數據指標篩選結果
表1是2004年至2008年各年橫截面數據的因子分析檢驗結果。2004至2007年的KMO檢驗值都在0.8以上,根據Kaiser提供的判斷標準0.8以上適合做因子分析,2008年的KMO值在0.742,也可以做因子分析。而各年的球形檢驗值均顯著,都適合做因子分析。

表1 2004年至2008年KMO檢驗和球形檢驗的統計表格
1.城市影響因素的因子分析
本文利用2004至2008年的全國30個省、直轄市的面板數據,按每一年的橫截面數據進行了5次因子分析。每一年分別得出了兩個因子。表2是2004年至2008年城市因子旋轉矩陣的結果。
可見,根據每一年度每個因子的載荷系數,可以歸納出兩個因子各自包含的主要實測指標。又根據每個因子包含的指標含義,將圖1中城市影響因素中的inc、inv、inds 3個因素歸入城市發展水平因子F1,其他9個因素歸入城市社會保障因子F2。
2.鄉村影響因素的因子分析
表3是2004年至2008年農村因子旋轉成份矩陣的結果。由每一年度每個變量的載荷系數,將圖1農村影響因素中的inc_r、cops_r 2個因素歸入農村發展因子F3,其他3個因素歸入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因子F4。
五、城鄉人口遷移地區差異模型理論構建
根據赫伯爾(R.Herberle)提出的推力拉力模型,遷移是由一系列力量引起的,這些力量包括促使一個人離開一個地方的“推力”和吸引他到另一個地方的“拉力”。本文建立了關于城鄉人口遷移的推拉方程,并且根據城鄉協調發展的政策建立了城鄉協調發展方程和城鄉協調保障方程,由于三個方程之間是有內在聯系的,因此構建了基于協調發展的城鄉人口遷移聯立方程模型。

表2 2004至2008年城市因子旋轉矩陣

表3 2004年至2008年農村因子旋轉成份矩陣匯總
(一)城鄉人口遷移的推拉方程
根據人口遷移的推拉理論,并與中國城鄉二元經濟體制相結合,將城市和農村視為對人口遷移產生推拉作用的兩大區域。一方面,城市對農村人口遷出產生拉力作用,概括為社會經濟方面的吸引和生活環境的吸引;另一方面,農村對其人口遷出有著推力的作用,也可概括為社會經濟方面的推力和生活環境方面的推力。因此構建城鄉人口遷移的推拉方程如式(1)。
NM=f(F1,F2,F3,F4)
(1)
其中內生變量NM表示城鄉人口的凈遷移量,外生變量F1表示城市發展因子,外生變量F2表示城市生活保障因子,F3表示農村發展因子(該變量在此方程中做解釋變量,在其他方程做被解釋變量),F4表示農村生活保障因子(該變量在此方程中做解釋變量,在其他方程也為被解釋變量)。
(二)城鄉發展協調方程
城鄉人口遷移受到城市和農村的推拉作用,同時也對城市和農村的發展起到一定作用。目前,農村人口遷入城市對城市發展作用已經有目共睹,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農村的剩余勞動力遷入城市不但提高了勞動產出效率并且優化了生產要素的配置,從城市和農村的大系統來看,增加了總體效益。而農村面臨流失大量勞動力的情況下,只有提高農業產出效率才能彌補這種人口流失的負面效應,只有進一步提高鄉鎮企業效益,帶動新型農村的發展,才能達到良性循環。因此基于對農村的發展與城市的發展的協調性的角度構建了城鄉發展協調方程如式(2)。
F3=f(F1,F3(-n),NM)
(2)
其中內生變量F3表示農村發展因子,外生變量F1表示城市發展因子,滯后內生變量F3(-n)表示前n期農村發展因子(n具體取值會在模型驗證中得出),NM表示城鄉人口凈遷移量。
(三)城鄉生活保障協調方程
對于城鄉人口遷移的推拉因素,包括城市的發展程度與農村的發展程度,城市生活水平與農村生活保障水平。但是城市的發展與城市社會保障水平不具備完全正相關條件,農村的發展與農村生活水平也不是同等的概念。考慮人口遷移的最根本目的是向往更好的生活條件。因此基于對城市的生活水平與農村的生活保障水平相協調的角度構建了城鄉生活保障協調方程如式(3)。
F4=f(F2,F4(-n),NM)
(3)
其中內生變量F4表示農村生活保障水平,外生變量F2表示城市生活水平,滯后內生變量F4(-n)表示前n期農村生活保障水平。
(四)聯立方程理論模型
根據前面的三個方程,本文的聯立方程模型構建如式(4)。
(4)
在該聯立方程模型中,內生變量有三個,分別是城鄉人口凈遷移量NM,農村發展因子F3,農村生活保障因子F4;先決變量有4個,包括2個外生變量分別是城市發展因子F1,城市生活保障因子F2;還有2個滯后內生變量分別是前n期農村發展因子F3(-n)和前n期農村生活保障因子F4(-n)。該聯立方程模型中既包括了影響城鄉人口遷移的因素,又對城市和鄉村在區域發展和生活保障方面的協調性進行了考察,達到了本文建模的目的。
六、城鄉人口遷移地區差異模型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
本文的數據來源于2005年至2009年的《中國統計年鑒》。由于本節欲從全國各個地區進行橫向比較研究,只對橫截面數據進行分析的說服力又不強,因此采用全國30個省、直轄市從2004年至2008年共150個樣本數據進行面板數據分析。既滿足了橫截面數據的條件,又不失一般性,彌補了單一年度的缺陷。
(二)模型設定與檢驗
根據上文面板數據分析得出的影響城鄉人口遷移的因子,本節構建面板數據的聯立方程模型,方程見式(5)。第一個方程是受城市和農村影響因子影響的城鄉人口遷移方程,第二個方程是農村城市發展與城市發展的協調度方程,第三個方程是農村社會保障水平與城市社會保障水平的協調度方程。

F1it——城市社會保障因子
F2it——城市發展因子
F3it——農村發展因子
F4it——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因子
lag_F3it——農村發展因子的滯后一期變量
lag_F4it——農村社會保障因子的滯后一期變量
由于模型中含有3個內生變量,因此需要分別對他們進行內生性檢驗,檢驗結果如表-4。表4中,res1代表變量lnnm的殘差項,經過在方程2和方程3中對其進行內生性檢驗,得知lnnm變量具有內生性。同理res2代表內生變量F3的殘差項,res3代表內生變量F4的殘差項,均通過了t檢驗。

表4 各方程內生性檢驗結果表
(三)模型估計
本節利用stata10.0軟件對面板數據聯立方程模型(5)進行估計,采用三階段最小二乘法進行估計。根據全國東中西部地區,按照面板數據分類原則,分別將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面板數據利用三階段最小二乘方法進行估計,東中西部地區估計結果的匯總見表5。

表5 東中西部地區各變量估計結果
(四)結果分析
1.全國范圍內城鄉人口遷移與城鄉協調發展結果分析
全國范圍的城鄉人口遷移方程的各個系數,顯示了城市和農村對城鄉人口的推拉作用,每當城市發展水平提高一個單位,城鄉人口凈遷移量增加0.25%;每當城市社會保障水平提高一個單位,城鄉人口凈遷移量增加0.003%,可見與城市發展水平相比,城市社會保障水平對農民的吸引力比較小。
從全國范圍內的城鄉協調發展方程估計結果分析,城市的發展與農村的發展具有正向相關作用,即城市的發展與農村的發展是協調的,每當城市發展提高一個單位,農村發展提高0.35個單位;其中城鄉人口凈遷移量每增加一個單位,農村發展水平提高0.12個單位,可見農村人口的遷出從全國水平看對于農村的發展是有利的。
從全國范圍內的城鄉社會保障水平方程估計結果分析,城市生活水平發展與農村生活水平發展具有負向相關作用,即城市和農村的生活水平發展是不協調的,城市生活水平每提高一個單位,農村生活水平降低0.30個單位,可見城市生活保障措施的建設比農村生活保障措施建設的更完善。
2.全國分東中西部地區城鄉人口遷移與城鄉協調發展結果分析
從全國的東部地區、中部地區以及西部地區的城鄉協調發展結果分析,城鄉人口遷移方程中的常數項表明各個地區的城鄉人口遷移量水平,可以看出西部地區的遷移量最大,中部地區次之,東部地區最小。其中城市發展因子對城鄉人口遷移的作用中部地區最明顯,東部地區其次,西部地區的作用微乎其微。城市社會保障因子對城鄉人口遷移的作用東部地區最明顯,西部地區次之,中部地區最小。農村發展因子與農村社會保障因子在東部地區對城鄉人口凈遷移具有負向作用,在中西部地區具有正向作用。
從城鄉發展協調方程分析,東部地區城市與農村的發展水平具有負向關系,中西部地區城市與農村的發展水平具有正向關系,可見東部地區城市發展與農村發展是不協調的。從城鄉人口凈遷移量對農村發展的影響來看,東部地區城鄉人口凈遷移量對于農村發展具有負向作用關系,東西部地區對其有正向作用關系,可見東部地區農村人口遷出量已經超過了農村人口遷出極限,農村的發展已經受到農村人口遷出的不利影響,而東西部地區農村人口的遷出對農村的發展仍然是有利的。
從城鄉社會保障水平協調方程分析,東中西部地區的城市生活水平的發展與農村生活水平發展均具有負向關系,可見東中西部地區城鄉之間生活水平發展的不協調性,其中東部地區的不協調程度最嚴重,中部地區不協調程度稍輕,西部地區不協調性最輕。城鄉人口凈遷移量對于農村生活水平發展的影響均具有正向作用,西部地區作用最大,中部地區次之,東部地區作用最小。
七、政策啟示
協調發展視角下的城鄉人口遷移地區差異模型實證分析結果驗證了中國城鄉人口遷移的地區差異規律及其與城鄉協調發展的互動關系,它對中國制定人口政策與城鄉協調發展政策產生了一定的啟示。總的來說,就是要分區域制定人口政策,合理調控城鄉人口流動,為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創造條件。
由面板數據建立的聯立方程模型估計結果分析的全國及東中西部地區的城鄉人口遷移情況可以看出,城鄉人口遷移量水平西部地區明顯高于中部,而中部地區的遷移水平又高于東部,呈現從西部向東部的下降趨勢。而從城鄉人口凈遷移量對農村發展的影響來看,東部地區城鄉人口凈遷移量對于農村發展具有負向作用關系,中西部地區有正向作用關系。可見東部地區農村人口遷出量已經超過了農村人口遷出極限,并對于東部地區的城鄉發展協調性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應該合理制定人口政策控制東部地區的城鄉人口遷移,才能縮小東部地區城鄉差距。而對于中西部地區一方面應該采取寬松政策促進人口流動,另一方面應該加快實施中西部地區新農村建設,為合理吸收剩余勞動力創造容納空間,也為提高農村自身發展水平創造條件,同時縮小中西部城鄉差距。
參考文獻:
[1]Ravenstein E G.The laws of migration [J].Journal of the Statistical Society of London,1885,48(2):167-235.
[2]Zipf G K.The P1 P2/D hypothesis:On the intercity move ̄ment of persons [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46:677- 686.
[3]Stouffer S A.Intervening opportunities:a theory relating mo ̄bility and distance [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40,5(6):845-867.
[4]Lowry I S.Migration and metropolitan growth:two analy ̄tical models [M].San Francisco:Chandler,1966.
[5]Stark O,Taylor J E.Migration incentives,migration types:The role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J].The economic journal,1991:1163-1178.
[6]Temple J,W?βmann L.Dualism and cross-country growth regressions [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6,11(3):187-228.
[7]Hsieh C T,Klenow P J.Misallo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 [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7.
[8]Vollrath D.How important are dual economy effects for ag ̄gregate productivity?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9,88(2):325-334.
[9]恩格斯.共產主義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10]Geddes P.Cities in evolution [M].London:Williams & Norgate,1949.
[11]Lewis W 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 ̄lies of labour [J].The manchester school,1954,22(2):139-191.
[12]McGee T G.The e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s in Asia:expan ̄ding a hypothesis [J].The extended metropolis:Settlement transition in Asia,1991:3-25.
[13]陳吉元,胡必亮.中國的三元經濟結構與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J].經濟研究,1994,4(1):16-24.
[14]蔡昉,王美艷.農村勞動力剩余及其相關事實的重新考察[J].中國農村經濟,2007,(10):4-12.
[15]黃平,彭柯.農村勞動者流動中的幾個問題[J].中國人口科學,2005 (2):33- 41.
[16]王維國,王森.我國非戶籍遷移人口的結構與數量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6(2):125-127.
[17]王桂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遷移發展的幾個特征[J].人口與經濟,2004(4):2-14.
[18]肖士恩,李獻士.河北省城鄉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 (5):113-115.
[19]馬和,張遠景,李曉娜.城鄉一體化水平的定量分析與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06,1:90-95.
[20]丁忠民.城市帶動農村的 “自然性” 與 “強制性” 測度[J].改革,2008 (4):92-97.
[21]曾慶學.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機制體制研究[J].商業時代,2011 (8):84-85.
[22]Ge S,Yang D T.Labor market developments in China:A neoclassical view [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1,22(4):611- 625.
[23]Chen Q,Song Z.Accounting for China’s urbanization [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4,30:485- 494.
[24]Lai G,Zhao B.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urban ̄ization:a case study of Hebei Province,China [J].Civil Engi ̄neering and Urban Planning III,2014:47.
[25]Turok I,McGranahan G.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gro ̄wth:the arguments and evidence for Africa and Asia [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2013,25(2):465- 482.
[26]Veronis L,McLeman R.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Afri ̄can migration to Canada:focus group findings from Ottawa-Gati ̄neau [J].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2014,36(2):234-251.
[27]Xu W,Tan K C.Impact of reform and economic restruc ̄turing on rural systems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Yuhang,Zhejiang[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2,18(1):65-81.
[28]Silvers A L,Crosson P.Urban bound migration and rural investment:the case of Mexico [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 ̄nce,1983,23(1):33- 47.
[29]Xie H,Wang P,Yao G.Exploring the dynamic mech ̄anisms of farmland abandonment based on a spatially explicit economic model for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a case study in Jiangxi Province,China [J].Sustainability,2014,6(3):1260-1282.
[30]Byomkesh T,Nakagoshi N,Dewan A M.Urbanization and green space dynamics in Greater Dhaka,Bangladesh [J].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2,8(1):45-58.
(本文責編:辛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