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卓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教育部紀檢組長王立英同志強調,“廉政風險防控作為現代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反腐倡廉建設的重要舉措,落實到高校,就是如何加強科學管理、規范權力運行。”近年來,在中紀委、教育部紀檢組監察局的領導下,全國高校系統廉政風險防控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有效促進了高等學校反腐倡廉工作,總體上呈現了如下特點:一是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紀檢監察部門高度重視高等學校廉政風險防控建設工作,對所轄高等學校深入開展廉政風險防控工作的檢查指導明確、具體、針對性強,更具理論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廉政風險防控作為有效預防高校腐敗行為的重要改革舉措,在部屬院校取得成功經驗的同時,正在被全國其他高校接受和認同,覆蓋范圍更廣。三是高校廉政風險防控建設已經從最初的調查研究、排查風險點、風險等級評估等基礎工作層面,逐步向建立健全風險應對措施、系統開展重點領域防控、形成反腐倡廉工作合力等更深層次推進,防范作用更加突出。四是高校廉政風險防控建設經歷了從理論到實踐——實踐到理論——理論與實踐互相促進的前進過程,科學化水平更高。
經過實踐檢驗,廉政風險防控建設既是對過去反腐倡廉工作的良好延續,也是廉政建設的一種機制創新;既是廉政建設與風險管理的有機結合,也是應對當前腐敗形勢、加強反腐倡廉建設的必然選擇,是一套行之有效、實用管用的預防腐敗工作體系。通過大力加強廉政風險防控建設,高校反腐倡廉教育更加有效,黨員干部和教職員工風險意識和廉政意識明顯提高;制度更加完善,反腐倡廉制度體系和廉政風險防控配套制度和措施逐步健全;管理更加規范,管理水平和工作流程進一步科學、合理;監督更加到位,權力運行更為安全、高效;防范更加科學,風險防控體系日漸完整。在深入推進懲防體系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落實的同時,營造了風清氣正、心通氣順的校園廉政文化,有效維護了高等學校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廉政風險防控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目前,保持反腐敗的高壓態勢與高校腐敗案件頻發并存,高校廉政風險防控工作開展得還很不平衡,對權力運行監控不到位、科學的防控鏈條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落實權力分解、重組、制約機制的阻力還很大,有效實現風險預警的功能還須進一步探索。同時,伴隨著高等學校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深入,出現的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也對預防腐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以發展的眼光,繼續加強研究,銳意改革,大膽創新,把加強廉政風險防控作為高校常抓不懈的系統工程,納入學校黨風廉政建設,納入學校總體工作部署,拿出切實有效的辦法對這些問題進行積極回應,不斷取得廉政風險防控建設的新勝利。
加強廉政風險防控建設是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的重大舉措。在工作理念上,應通過抓好“五個結合”,進一步促進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整體推進,確保高等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即將落實廉政風險防控情況與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督查考評相結合,健全領導機構,理順工作機制;將完善風險應對舉措與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相結合,注重把教育、制度、監督、懲處、改革、糾風等工作融入到風險防控的全過程;將風險防控建設的廉政要求與業務工作和管理流程相結合,實現廉政風險防控與教學、科研、管理等業務工作互相促進、協調發展;將廉政風險防控的重點突破與整體推進相結合,突出風險防控的廣度、深度和精度;將理論研究與實際踐行相結合,以理論為先導,以實踐促提高,有效提升廉政風險防控的科學性。
高校廉政風險防控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高校紀委必須協助學校黨委和行政,充分發揮組織協調功能,調動高校內部各職能部門通力協作,認真開展相關基礎工作。要以工作職責為重點,系統清理各項職權,明確行權依據,形成職權目錄,繪制權力運行流程圖,摸清權力底數。要以防控廉政風險為突破,認真查找每一項職權在思想道德、崗位職責、制度機制、外部環境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廉政風險,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劃分廉政風險等級,摸清風險底數。要以加強宣傳為保證,加大公開力度,以文件制度、網站、宣傳欄等形式,將各單位、部門的權力事項、風險點、工作流程等信息進行公開和公示,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同時,要建立健全領導機構,注意發揮高等學校的優勢,吸收相關專家學者組成專家組,對防控工作環節和成果進行嚴格審核把關,確保各項基礎工作的科學性和嚴謹性。
權力是產生腐敗的重要源點,防控廉政風險,必須緊緊抓住規范權力運行這一核心,通過描繪權力運行的完整軌跡,在預防、監控和處置三個環節分別建立相應的制度機制,有針對性地進行防控,保證權力在制度框架內正常運行。在預防環節中,要加強廉政教育,通過強化理想信念、崗位責任、法律法規等內容,使行權履職主體不斷樹立風險意識、責任意識和預防意識;要加強風險分析預測,通過設立廉政監督員、實行廉政信息月年報制度以及信訪舉報、執法監察等多種渠道,全面搜集廉政風險信息,并組織專家對風險信息進行分析整理,實行廉政風險預警管理。在監控環節中,要加強權力制約,健全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和學術治校三位一體的權力運行和制約模式,避免行政權力對學術行為的干涉;要合理配置權力,將決策、執行、監督等權力進行分解,努力做到改革限權、依法確權、科學配權、陽光示權、全程控權;要完善決策管理,規范校、院兩級領導班子的權力行使,嚴格貫徹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各類議事規則,將黨政一把手的權力置于制度、規則的籠子中,防止濫用權力;要注意發揮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過程監督、審計監督、責任監督和紀律監督等多種形式的監督作用,形成監督合力。在處置環節中,要加強對廉政風險防控執行情況的督查考評,納入領導班子述職述廉內容,強化問責;要及時糾正風險損害,當廉政風險變成腐敗行為并造成損害時,通過回溯權力運行軌跡和風險防控措施,認真清理廉政風險點,修正出現的問題,恢復權力正常流轉。
近年來,高校的辦學資源、學術資源、科研經費顯著增長,在取得一系列教學、科研成果的同時,包括學術腐敗在內的各種腐敗問題日益突出,基建、招生、采購、選用干部、科研經費等領域的腐敗案件屢見不鮮,因此,加強高校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監管是深入推進廉政風險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將腐敗易發多發的關鍵權力確定為高風險等級職權,對行權主體進行高風險崗位責任教育和崗位風險教育,制訂專門防控措施。要圍繞權力決策、執行、監督、檢查、考核和反饋等關鍵環節,細化廉政風險,完善應對措施,嚴格內控機制,構筑制度防線。要加強對重點職權的監督,規范監督程序,完善監督制約機制,采取關口前移、全程監督等辦法,及時發現風險,清除隱患,堵塞漏洞,優化管理,從而有效降低和化解廉政風險,為高校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中央紀委《關于加強廉政風險防控指導意見》中指出,要充分利用電子政務設施,依托科技手段加強風險防控。貫徹落實中紀委文件要求,高校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人才優勢和科研優勢,進一步加強科技手段的研發和運用。要按照“制度+科技”的工作思路,運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科技手段和信息技術,從權力的公開、配置、規范、監督入手,切實提升廉政風險防控工作的水平和成效。通過建立廉政風險防控信息公開網和校園門戶網站,實現對權力事項、風險點、行權依據、風險應對措施和權力運行流程圖等信息的公開和公示,將廉政風險置于廣大教職工的監督之下,有效防止廉政風險轉變為腐敗行為。通過網絡無紙化辦公,實現相關工作的會簽、審核、審批等網上運行,發揮計算機和網絡在嚴格管理、規范流程、保存數據、公平客觀等方面的突出作用,達到對權力運行“操作公開、過程受控、全程在案、永久追溯”的效果,進一步提升預防腐敗的科學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