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丹丹
摘要: 抗辯式教學的實用性和實踐性日益受到關注,本文以“案例教學”為索引,微觀探討抗辯式教學在法學教育中的應用。案例的設計應該關注法律思維的培養和法律技能的培養,應以此原則指導案例課程設置的評價標準和辯論環節。
關鍵詞:抗辯式教學;案例設計
傳統法學教育缺乏職業技能培養、執業實踐訓練的傾向日益突出,因而兼具實用性和實踐性的抗辯式教學法越來越受到重視和關注。相比而言,抗辯式教學的實用價值毋庸置疑。但是如何推進抗辯式教學在法學教學體制中的應用和設置、抗辯式教學需要哪些教學手段、如何整合現行教學資源等等具體問題,都有待進一步論證和研究。于此,本文以“案例教學”為索引,微觀探討抗辯式教學在法學教育中的應用。
一、法學抗辯式教學中案例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案例教學是還原法律適用場域的最佳手段
在抗辯式教學的實際應用中,案例教學無疑具有重大作用。抗辯式教學關注法律執業實踐訓練、關注法律職業技能培養,這種面向司法應用、司法實踐的培養理念,必須回答和解決實際發生的問題:法官、檢察官面對疑難案件時,找出破解難題的辦法;律師面對互相抵觸甚至是相互沖突的法律規則,論證出維護公平和正義的適當規則。毫無疑問,我們不能把課堂帶到真正的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但是我們可以把發生在司法實踐部門的問題,濃縮設計成案例。通過案例教學來還原和再現法律發生的真實場域,在課堂上,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現實問題,最大化地激發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在真正的體驗中鍛煉和充實學生的能力。這就好像技工學校的學生,面對真正的機床,看到機器的故障,必須進行現場故障排除的檢查和維修的訓練一樣。體驗和感受,才能全面展現以問題為中心的思維能力和推進問題解決的創造能力。
(二)案例教學是以學生為導向的最佳教學手段
傳統教學方式強調以老師為導向的一言堂式教學模式,老師在上面講得津津有味,可是學生未必有所收獲。問題不在于老師講授了多少,而關鍵在于學生真正習得多少。也就是說,以往我們只用硬性的指標(如教學大綱、教學講義、教學周歷)去規定和關注老師的知識講授,卻忽視了最為重要的問題——學生的接受和理解。學生不接受、不理解,所有老師的講授就是零,甚至是負效應。抗辯式教學,就在老師和學生之間做了一個互換,這種模式強調以學生為導向,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其中,案例教學就是以學生為導向的最佳手段。
在案例教學的方式下,老師退出了講臺的中心,學生要主動學習和了解浩如煙海的法律規則,懂得查找運用這些資料的最佳方法,還要掌握相關方面的許多知識,特別是有關案例的法律淵源、歷史背景和它涉及到的各種邏輯關系,只要能發現問題,并加以系統論述和批判,提出讓專業人士信服的獨到見解,就是案例課程最大的價值。學生的主動學習和老師的適當指導,就會導致:學生不在被束縛于老師教學大綱涵蓋的知識重點范圍內,不在被束縛于老師所提及和思考內容的范圍內,而是以解決問題為中心,不斷地探索和發現。學習探索的范圍也會最大程度地擴大和拓展,隨著而來的是對自身能力和素質的不斷反思和調整提高,而這正是職業能力和實踐技能迫切需要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二、案例教學的重要環節:案例設計
案例的設計與指導是案例教學的最為重要的環節。因為如果案例不具有對抗性、不具有爭議性、不具有典型性,就無法增加辯論的激烈性,進而無法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無法充分實現“以學生為導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因而案例教學必須進行科學設計和指導,否則只會事倍功半、費力低效。故筆者認為,下述原則是案例設計與指導要遵循的重要指南。
(一) 案例的設計應該關注法律思維的培養
當前,我國法學高等教育中也存在案例教學。但這種案例教學的設計,是一種三段論式的設計方式,即為了證明某一個法律規則(大前提),找到一個實際案例(小前提),進而得出結論法律規則判斷為合法或非法。比如: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最低注冊資本為3萬元(大前提),現有欲成立有限責任公司的投資人出資1萬元(小前提),那么這個投資人的出資行為是否符合公司法的規定呢?不符合(結論)。因為1萬元沒有達到法定注冊資本最低限額。很顯然,這種案例的設計毫無專業水準。對于沒有受過法學專業訓練的人,也可以根據邏輯推理,輕松得出判斷。說到底,這種案例教學的失敗之處在于,案例設計不須要分析思考、推理論證,說到底,這種案例不會鍛煉和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而如果案例設計,是一種發散式的設計,沒有老師提前的歸納和總結下對案例的剪裁,老師對學生的要求不僅僅是正確答案的獲得,而是把相關問題的原生態模式展現出來,不限定分析的思路,不設定確定的答案,重要的問題在于:學生通過對案例中所涉獵的基本問題的分析和判斷,獨立地設定和探索思考和論證的角度,其所查閱和分析的資料范圍可以遠遠地超出案例本身,案例只是提供討論的論點和中心,而整個的論證過程完全是發散式的、創造性的。
(二)案例的設計應該關注辯論技能的培養
“由于法律規則本身的模糊不清、法律規則相互間的沖突和競合,再加之具體案件中當事人證據的事均力敵,在很多案件中,律師都有抗辯的余地。”因此,在法庭訴訟活動中辯論就是不可或缺的技術能力。而辯論技能恰恰又是不經培訓,很難擁有的技能。如果不掌握辯論技能,就無法找到對方的論證核心和重點,無法快速找到其論證的破綻和不足,無法形成有的放矢的回擊。因此在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中,要充分掌握下列技能:破題——找到論述的核心和方向,破題不好只會南轅北轍;立論——確立分析了進路和資源,立論不足只會獨木難支;論證——形成縝密的思維推理和準確的言語表達,論證不利就會全軍覆沒;駁論——快速找到對方破題和立論的破綻,形成有力回擊。這些技能是在長期的辯論實踐基礎上積累起來的,而且毫無疑問,為這些技巧做支撐的是強大的知識儲備、多角度的思考方法、深入的分析研究、高強度的言語表達訓練。因此辯論是一門技術,又不僅僅是一門技術,它是學生必有的經歷、必備的素質。
三、現行教學體制下案例課程的設置構想
(一)案例課程的評價標準應從結論走向過程
以往的案例課程評價標準是學生的結論。答案是合法,學生的答案正確,那么是否有論證過程并不重要,只要把相關法條列出即可。而抗辯式教學模式下,評價學生的標準,不是以結果為導向,也就是說,學生得出的結論并不重要,如果結論對了,但是沒有對案例資料的分析整理、沒有理論和實踐資源的結合論證,那么這種結論只是空殼,學生并不能因此得到高分,相反,高分的獲得必須建立在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地論證基礎上——對案例資料仔細地分析和整理,最大程度地擴大對所涉獵問題的查閱和研究范圍,法律本身就是生活,因此真正深諳法律的人,應該是掌握更多生活知識的人。恰當地分析和論證所得結論的合理性。這樣以過程為導向的評價標準會激勵學生的學習方法的轉變,真正建立起法律人自身的法律思維。所以,以過程為導向的評價標準與培養具有法律思維的人才目標相匹配。
(二)案例課程設置中必須增加辯論課程的環節
現行法學高等教育中對于辯論技能的專業常規培訓幾乎是零。在現行的法學課程設置中,很少有開設法學辯論課程的,學生如果有此方面興趣,大都參加辯論協會,一些學生甚至逃掉一些專業課程去參加辯論協會,這充分說明,法學院的學生對于辯論技能的專業渴求。因此,設置常規的辯論專業課程是非常必要的。應該在法學專業課程中設置專門的案例課程,并且在案例課程中設置抗辯環節,可以設置些實務討論課程、模擬法庭課程、法律診所課程等等。
案例的設計與指導是當下法學抗辯式教學改革過程中的肯綮,案例的設計應該關注法律思維的培養,關注法律技能的培養,以此原則指導案例課程設置的評價標準和辯論環節。
■ ?編輯∕高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