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曉燕
(江蘇省如皋市如城實驗小學,江蘇 如皋226500)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音樂課堂教學應遵循教會學生學習的原則,巧設問題情境,給學生充分的思維和想象的空間,幫助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道路上迅速前進。
提出問題,首先要發現問題,教師的引導是關鍵。音樂教師要善于不斷地創設具有激發性的音樂問題情境,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激勵學生思考的熱情,引發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
蘇教版一年級有一課《火車開了》,在處理歌曲的力度變化這一環節,我先請一位學生用“嗚嗚”聲模擬火車從遠方緩緩駛來又駛向遠方的效果,聲音開始小然后大,最后又變小,她做得非常好。“同學們還能用其他的方式來表現這種聲音的變化嗎?”孩子們被問住了,有部分學生就開始竊竊私語起來,討論著我剛才的問題。我抓住這一好時機,適時提醒:“你們能發揮集體協作的精神,想方法制造聲音,然后使聲音的強弱發生變化嗎?”有一個學生搶先站起來說:“用拍手的方法。”“很好,大家可以分組討論一下。”學生的好奇心被調動起來,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找到了表現聲音力度上的變化:用拍手、跺腳、擊拍桌椅等方式來制造聲音……學生在開放、有趣的音樂學習情境中,步步深入地展開想象,積極思考。最可喜的是學生在表演時,聲音的組合不僅是我原來要求的“強—弱”“弱—強”的直線運動,而且有了“強—弱—強”“弱—強—弱—強—弱”等組合方式,對聲音力度變化的可能性獲得了更為全面的認識,在探討的過程中學生創新的火花得以點燃。教師不僅自己能提出恰當的商討問題,而且還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他們提問題。自己想要弄懂的問題,探討起來不是更有興趣,更主動嗎?
自學探究商議交流能力的培養,是學生進行“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商討是流于形式,還是能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問題的設計很重要。
教師在教學中,提出商討的問題應該是精心設計的,不能隨意而至。商討的內容含量不宜過小,如果單靠個人可以解決,就沒有商討的必要。內容的難度要恰當,一般來說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但又不能脫離學生音樂生活經驗、認知水平,否則難以喚起學生主動參與體驗探究音樂的積極性。
比如我在上《雪絨花》一課時,欣賞影片《音樂之聲》片段后,我問道:“《雪絨花》在影片中出現了幾遍?每次出現的場景是怎樣的?”學生很快就答出:“出現了兩遍。第一次是在特拉普上校家里,男主人公借此曲表達對孩子們的關愛和對女家庭教師的接納,氛圍溫馨而愉悅。第二次是全家在逃離祖國之前的音樂節上,滿懷對祖國的深深眷戀之情,深情而激動。”在這樣的情境鋪墊下,我隨即提問:“你能根據劇情設計演唱方案嗎?”各小組在商討后各自拿出了自己的方案。如,一場景時,歌曲共唱兩遍。第一遍由特拉普上校與大女兒的二重唱。二場景時,歌曲共唱兩遍。第一遍由兩個特拉普上校重唱,第二遍在第一樂句后,由兩個瑪麗亞重唱,B段由全家及觀眾合唱。整個商討過程中,孩子們顯得那么興奮,那么投入,好像一個個小導演正在策劃著某場音樂劇。可見,有價值的問題提供給學生的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它能讓學生更為主動、更為自由的去表現、創造音樂。
提出商討的問題,它的答案是開放的,而不是唯一的。商討的過程是進行發散性思維,展開想象進行創造的過程。在教學中我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考,鼓勵富有個性的回答,不求標準,只要言之有理,不偏離目標就給予肯定。給學生一個各抒己見的商討空間,學生所想象到的會讓教師贊嘆不已!
如欣賞《鴨子拌嘴》時,我要求學生根據音樂設計故事情節表演。“在一個晴朗的早晨,有一群小鴨在鴨媽媽的帶領下搖搖擺擺地走出了家門。他們要去哪兒呢?想去干什么?它們之間會發生哪些事情呢?”聽完音樂,學生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我趁熱打鐵:“各小組能商討商討,將音樂表現的情景表演出來嗎?”他們有的表演了小鴨去公園玩,鴨媽媽帶著小鴨勇敢地和蛇搏斗的場面;有的表演了小鴨在擁擠的電影院門口和將他們擠倒的小雞吵架的經過;有的表演了兩只小鴨在草地上爭蟲子吃的情景……他們將自己獨特的感受、真實的體驗在表演中表露無疑,學生的表現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料。
怎樣把問題說出來才能針對目標使學生有的放矢?怎樣引導,學生才能更深入地進行探究?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研究的。
如何引導學生探究,探究能否出成效,教師提問時機的把握是否恰當是至關重要的。課堂是活的,學生是活的。提問的時機需要教師在不背離目標的基礎上隨機應變,根據課堂的情況而決定。如:在學生遇到難點,思維受阻時,我會適時拋出具有提示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研究解決的途徑;在學生感受體驗之后,我又通過問題引發探討、總結,從而得出更深層次的規律性結論。
請看下面這個教學片段:
播放《寶蓮燈》片段:沉香回憶和媽媽幸福生活的情景、沉香想著想著傷心地落淚。
師:這是動畫片(學生搶答:“《寶蓮燈》。”)中的片段,片中的小男孩是誰?
生(齊答):沉香。
師:沉香和他的媽媽本來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后來發生了什么事?
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講故事。
師:你現在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很難過。
生:很傷心。
師:現在如果要用音樂表達我們的心情,看看下面兩種哪一個更適合?
教師分別彈奏歡快活潑和抒情傷感的樂曲。
學生紛紛回答:第二種。
師:為什么?
生:因為第二首曲子速度比較慢。
生:因為第二首曲子我聽了也覺得難過。
師:如果你是沉香,你來叫一聲“媽媽”。
學生一個比一個深情地喊著“媽媽”。
師:多么感人的聲音!如果你是沉香,你想和媽媽說些什么?
生:媽媽,你回來吧!
生:媽媽,我好想你呀!
…………
這是以《媽媽的愛》為基本教學內容的一節綜合課。在動人的動畫片的感染下,老師因勢利導,步步設問,讓孩子們沉浸在濃濃的母子情中,對于媽媽的愛的體會越來越深。
恰當的提問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大膽質疑,勇于探索,敢于創新,而提問的語言表達是把握提問尺度的關鍵。提問的語言應該是富有趣味性學生易于接受的;富有挑戰性能激發學生好奇心的;富有激勵性能增強學生自信心的。
我在《找春天》一課中設計了尋找春天的聲音創編故事的活動。在活動前,我是這樣引導的:“在我們跳舞之前小朋友們聽到了什么聲音?是的,春天來了,布谷鳥叫了。再想一想,春天還有那些聲音?現在,請各小組在教室里尋找春天的聲音,然后每組用這些聲音編成一個小故事給小朋友們聽。哪個小組的小朋友尋找到的聲音最多、編的故事最好聽,哪個小組就會得到春姑娘送的禮物。”結果同學們在實踐中表現出來的創造力真的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們有的搬出了打擊樂器,有的拿起了課本,有的翻出了塑料袋,有的磨起了手掌,有的敲響了桌椅……他們表演了風吹小樹葉、小雨沙沙下的情景;小馬在草原上撒歡的場面;小朋友們在公園里玩耍的場景等,課堂氣氛高潮迭起。在自由寬松的氛圍中,學生們開心地思考著、探索著、討論著、表演著,最終享受到成功的樂趣。
總之,新課程背景下的音樂教師,應該重視問題的設計與作用。要讀懂教材,吃透教材,精心設計問題,將問題設在重點處、關鍵處和疑難處,提高提問的技巧策略與藝術。以“問題”來組織教學,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學生接受信息的過程轉化成學會思考、釋疑解惑的過程。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與創新意識。問題是起點,問題是主線,問題是線索,問題是過程與方法,讓音樂課堂因“問”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