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禾
前些天,震動一時的復旦學子投毒案判決,林森浩伏法。這件事給我的震動是雙重的,首先是由于這一樁謀殺案發(fā)生在母校的碩研宿舍里;再者,林森浩到死,都認為自己只是在“開玩笑”,殺人意圖似乎竟不清晰。一個在讀碩士研究生,使用自己的醫(yī)學知識,鎮(zhèn)定自若地對舍友投了毒。他的理性和人格出了什么問題?有些什么樣的發(fā)生促成了如此陰冷的惡意,竟使理性不能稍加控制?這一樁仿佛漫不經(jīng)心的殺人事件,每每想起,都讓我脊背發(fā)冷。
與陰冷相對照,向日葵的花盤朝向太陽,在語言意指中一向隱喻著陽光、明亮之類的精神特質(zhì)。但“葵花向陽”這件事,并不是由于葵花喜歡太陽,而是受了生長素勃發(fā)的驅(qū)使。向日葵在整個生長時期,接近葵盤的莖稈背陰一側(cè)的生長素分裂會格外旺盛,蓬勃的生長素壓迫著葵盤向另一側(cè)——也就是朝陽的一側(cè)彎曲,于是出現(xiàn)了“葵花向陽”的形象。因而可以說,“葵花向陽”只是一種命中注定。這種向陽的秉性,到生長完成之后就改變了。向日葵“長成”之后,葵盤會始終朝向東方——這依然不是“為了”什么,而只是生存的規(guī)定。
曾畫過十一幅向日葵的梵高說:“我的冒險,并非主動選擇,而是被命運推動。”是自況,也恰是對“葵花向陽”的解釋。
為生存驅(qū)使而不得不然的一切,皆屬命中注定。但這“注定”的命運之內(nèi)含有多少分岔,又實在一言難盡。我們各自成為自己,各自沿著自己的來路。即使天分和后天營養(yǎng)幾乎相等的雙胞胎,“長成”之后,也會有天壤之別,他們分別是“這一個”,而不是“這一對”。同是名校學子,被毒殺的黃洋,據(jù)說性格開朗活潑,頗受同學喜歡,而林森浩則幾乎不能正常地與人合作。如果這是簡單的妒意倒也罷了。可怕的是,一個內(nèi)部問題堆積而不能獲得妥當處置的人,他會對任何正常的事物心生厭棄。一種事物的亮度如果足夠,而且恰好在他的近旁,這種厭棄便可能強烈到促使他去毀滅。但這一切從萌芽到發(fā)生,從外部看,往往是毫無跡象的。
成人們的來路上都有過些什么?曾有過怎樣或明或暗的雕刻,把人們弄成了這個樣子?又或者簡直沒有什么可以稱之為“發(fā)生”的事件,而只是空氣般的時間慢慢氧化著人性,在我們的靈魂中布下了細細碎碎的坑洞?在光滑平整的精神表象之下,有些什么樣的“暗物質(zhì)”,在不動聲色地,同時也是不可挽回地涂改著人的道路?在俗常時日里,這實在是一個令人不敢碰的問題。
這個短篇形成于幾年前。當時,由于經(jīng)歷了接踵而至的人生顛簸,已經(jīng)切膚體會到人的可憐與難以救藥。眼見種種自毀與毀壞,卻不僅無力攔阻,甚至于根本不明就里。那時候我很喜歡顏色明亮的向日葵。喜歡開車跑到黃河南岸大片大片的葵園里獨自閑逛。向日葵其實是嗜毒的植物。它會大量吸收隱形于土壤里的重金屬。“向陽”的花盤中流毒密布。“吸毒”,也是被生存規(guī)定的秉性。在貌似波瀾不驚的生活里,坍塌時時刻刻都在持續(xù)。是的,我想,無從澄清的一切,也許借助了角色轉(zhuǎn)換,是可能澄清的。寫完了,卻覺得不盡意,就放下了。后來給了一家期刊,人家準備使用了,我依然覺得不盡意,又撤回來。摧毀力來自哪里,按照邏輯,故事中的他們看不見。我該不該看見,該不該以這樣蠻橫的方式讓他們看見,其實,在小說趨向完成的途中我也不確定。但是到后來,我還是看見了,盡管這窺探借助了夢境的離間。
這么一個求解的過程,是不是構(gòu)成了好看的故事,其實我不大在意。我關(guān)心的是求解的邏輯是不是成立。我也不喜歡這虛擬的情節(jié)有太過明確的時代特征。所以,其中有一些令人不能做統(tǒng)一的時空歸置的物質(zhì)元件,比如永久牌自行車,QQ對話,棚戶區(qū)拆遷,葵園和禹王臺,等等。與這篇小說同時寫成的《沉冤》,也大致是一個疑案求解般的故事。
這樣寫小說有些吃力不討好。我意識到也許我并不熱愛小說這種表達方式,又或者說它不適合我的書寫。因為我不能從中獲得表達的滿意,并且在整個寫作過程中不斷地對故事深感懷疑。事情就這樣順流而下,但事情明明不該是這樣的啊。每一次構(gòu)造故事,都意味著要經(jīng)歷一場自我為敵的熬煉。那之后我便放下小說,試圖經(jīng)由體量較大的散文來求解。追究是必須的,如果我們承認寫作意味著對人性的窮形盡相,意味著人對自身的種種晦暗性的警覺與理解。盡管這種追究常常會把自己逼到墻角,寸步不得轉(zhuǎn)移;而且,必然以“我”為主角的散文容易被視為小私表達。在我們的評價譜系里,“私人表達”大致是不值得形諸筆墨的——仿佛我在眾人之外,我遇見的問題他們不會遇見,如果遇見,那么應(yīng)該是“他們”登場,而不是我自己。但我還是投入了散文寫作。因為,我的冒險也不全是主動選擇,而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被推動”。
虛構(gòu)仿佛更自由。假設(shè)中的“他們”似乎是適合作為代表的。但我不能恰當?shù)乜刂莆业暮闷妗N铱傄滩蛔∨俑鶈柕住_@種任性往往是要付出代價的。企圖澄清人格來歷的過程其實含有危險的悖論。人格的形成猶如樹木,其實是不自覺的。不自覺意味著在幾乎所有的自我回顧中必然存在實質(zhì)性遺忘。他覺并不能彌補這樣的遺憾。因而,澄清的企圖等于攪動了一池渾水,用力的結(jié)果,往往是離題萬里。因而我更喜歡散文的虛實相間。不是這種方式本身,而是那個寫實的幌子,一直在隱隱地提示規(guī)則,也同時在提醒某種界限。不得不節(jié)制。我不把這個視為阻礙,而將之視為磨練。
畢竟,要小心翼翼,才能看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