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慧+康燦
[摘 要]教師和學生是專業課程教學活動的兩個主體,貫穿教學活動的全過程。為提高能源與動力類專業課程的教學質量,基于教學活動的兩個主體,從專業認識和興趣培養、因材施教和專業創新能力培養、現代與傳統教學方法的傳承與改革、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等多個層面作出思考與討論。在具體落實各項舉措時,通過強化教師與學生的主體意識,明確主體行為內容和規范,管控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提升專業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能源與動力工程;本科教學;專業課程;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1-0135-03
21世紀以來,在校本科生人數不斷攀升,對高校的教學師資、教育資源和教學管理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隨著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國家發展戰略作出重大調整,迫使國內企業加大自主研發力度,提升自我創新水平,以應對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因此,用人單位更加注重本科生的專業培養質量。高校作為培養專業人才的機構,只有契合國家、社會與行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努力提高專業課程的教學質量,才能提供更多專業素質高、創新意識強的畢業生,更好地服務社會,為行業認可。[1]然而,由于諸多因素,全國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這種現象一定程度上以犧牲本科專業教學質量為代價,導致本科生的專業水平下降,加之嚴峻的就業形勢,畢業生就業滿意度不盡如人意,對高校的生存與發展不利。為此,筆者以多年從事的能源與動力類專業本科教學為例,思考專業課程教學質量的現存問題和解決措施,以期進一步提升專業課程的教學質量,構筑高校在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方面的優勢,推動高校教育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一、專業認識與興趣培養
(一)新生專業教育
由于各種原因,剛入學的本科新生對能源與動力類的專業認識模糊,甚至完全沒有認識。在教學實踐中,經常發現,不少學生因為不了解專業或者對專業理解有誤,導致排斥所學專業,學習興趣不高,引發專業學習困難的實際問題。為此,新生入學時必須組織專職教師做專業宣講,介紹能源與動力類專業涉及的領域,如電力、化工、石化、冶金、動力等等。應告知學生不同領域對專業的側重、要求有所不同,在校學習期間,需要結合具體領域及其發展需要,儲備和拓展相關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更要引導學生盡早認識所學專業和行業需求,培養專業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二)社會實踐與專業認識相結合
在能源與動力類專業的學習過程中,應通過各種社會實踐加強專業認識。比如,利用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專業相關的行業、企業實踐。在實踐過程中,邀請企業專業工程師面向學生講解產品設計制造的技術要求和工藝流程,讓學生具體認識專業相關的工業產品和行業,明確專業知識的應用對象和具體要求。同時,專業課程教師參與其中,聯系企業產品現場講授相關的專業課程知識,加深學生對所學專業課程的理解和認知,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主觀能動性。
(三)專業論壇講座
目前,國內開設能源與動力類專業的本科高校多達251所,不同高校依托的行業背景不同,專業方向也各有所長。從拓展專業視野的角度,學校應針對高年級本科生舉辦多樣化的專業講座或論壇。一方面,邀請高校知名學者做專業方向的講座,讓學生了解專業方向的差別與差距;另一方面,聘請行業內資深的專業人士開展專業相關的論壇,學生通過與行業專家的近距離交流,開拓眼界,充分認識所學專業的內容以及不同的專業發展方向,通過專業的認知與認同,明確未來發展需要的專業基礎和專業拓展知識的基礎性、方向性。
二、因材施教與專業創新能力培養
不同高校的能源與動力類專業不僅存在行業背景的差異,而且高校之間還存在現實差距。從現有情況看,開設此類專業的高校分為科研型、教學型以及介于二者之間的不同層次。不同層次的高校在實施本專業的教學實踐中,要求自然不同。科研型院校的能源與動力類專業更注重專業基礎理論的系統、全面學習,而教學型高校則面向工程應用,側重工程技術相關的專業知識學習和運用。在專業學習過程中,鑒于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同專業的學生也難免出現分層。如何針對不同層次的本科學生因材施教,一直是專業課程教學關注和探索的熱點問題。專業課程教學實踐表明,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一)分層次教學與激勵機制
江蘇大學的能源與動力類專業屬于學校傳統的特色專業,有很強的行業背景,如泵與泵站、車用發動機、鍋爐與熱交換器等專業方向的社會認可度很高。有條件地推進“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不但可以加強專業優秀生的特色教育與培養,激發學生學習本專業的熱情,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學習氛圍,而且可以讓專業扎實的學生真正進入企業鍛煉、學習,通過企業實踐環節了解企業產品研發、設計、制造的全過程,為今后勝任相關工作崗位和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通常每所高校都會制定一些激勵機制,如設立各類獎學金等,鼓勵學生全身投入專業學習。從學術和應用的角度,可根據專業優秀生的自身定位,一部分面向工程應用,著力培養“卓越工程師”;另一部分則注重專業理論學習,實行免試保送研究生的政策激勵。就保送政策而言,一方面,每年按一定比例在本科高年級中選拔優秀學生免試攻讀研究生;另一面,推行不同高校能源與動力類專業之間的互通互免制度,加強高校之間同類學科之間的互融互補,避免自身學科的“近親繁殖”,滿足學生專業發展的多樣化需求。
(二)專業創新能力培養
高質量的專業課程教學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前提,專業創新能力培養又可以促進專業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為此,聘選一部分有資質的專業教師擔任本科班級的學業指導教師,學業導師根據具體學生制訂階段學習任務,吸收部分專業學習優秀的學生進入相關的課題組參與課題研究。通過專業前沿課題的實質性工作,鍛煉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利用學生自主組織的各種科協社團,鼓勵學生積極申報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參與各層次的專業創新大賽,開展專利申報等活動,挖掘學生專業潛能,強化專業素養,多渠道提升本科生的專業創新能力。
三、現代與傳統教學方法的傳承與改革
(一)專業課程課堂教學方法
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方法與教學質量相關,專業課程教學實踐中,既要傳承優良傳統,又要與時俱進,改革陳舊、不適應的教學方法。
自全國高校擴招以來,在校生數量大幅上升,專業課程的教師數量不足,師生比例失調。為此,高校只能從新畢業的博士中招納新人充當專業教師,這些新教師直接走上講臺講授,對本科專業教學質量的影響顯而易見。首先,新教師前期主要從事科研工作,鉆研與專業相關的某個難點或熱點課題,對本科教學的內容和要求并不清楚;其次,由于能源與動力類專業課程涉及具體的物理過程、系統或產品,要求專業教師通曉專業知識的工程應用。然而,新教師缺乏必要的工程實踐,授課時難免照本宣科,課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課堂教學除了專業知識要求,還需要良好的課堂組織與駕馭能力。因此,選聘責任心強、專業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學能手對新教師進行“傳幫帶”至關重要,特別是教學名師的示范,更是新教師學習、交流、成長的優選途徑。為盡快熟悉專業課程相關的產品,高校可以靈活安排新教師赴專業相關的企業掛職鍛煉,這樣既可以了解企業用人對專業方面的實際要求,又可以將專業知識與企業產品相結合,更好地服務于專業課程教學。
組織豐富的課堂教學,通常借助多媒體課件。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圖片、動畫、視頻等要素更多地出現在專業教學中。這些要素直觀性強、信息量豐富、易于理解接受,深受學生歡迎。因此,現代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離不開多媒體課件的合理運用。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傳統備課方式,還是多媒體課件,都應當明確授課重點,注重內容,聯系實際,這樣才能確保專業課程的課堂的授課效果。
(二)專業課程教學方法改革
“填鴨式”是高校中常見的課堂教學方法,這種方法片面強調教師的作用,忽視聽課學生的參與程度,其效果并不理想。實際上,課堂教學離不開教與學的互動,專業課程教學更是如此。一般專業課程是專業知識在某方面的具體應用,這就需要啟發、調動學生思考專業知識應用的對象、條件和范圍。為此,在課堂上可增加提問和分組討論環節,提高聽課學生參與度。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專業課程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課前預備,課間思考,課后追問的良好學習習慣,又能強化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意識,增加其課堂存在感和歸屬感,扼制逃課、缺課和上課心不在焉的亂象。
此外,鑒于能源與動力類專業課程的特點,其專業知識的應用十分具體且對象明確。因此,可以采用專業教學與專業實習相結合的方式,或者讓專業工程師走進教室,為學生開展部分專題授課;或者趁學生專業實習之際,讓有資質的企業工程師講授專業課程相關的內容,避免學生學習專業課程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忽視專業知識具體運用的怪象。
四、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
(一)專業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
教師和學生是專業課程教學活動的兩個主體,為保證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還需要對主體行為進行科學合理的監控和評價。[2]一方面,專業系、室建立資深教學專家庫,相關督導人員定期走進課堂,隨堂聽課,提出建議,尤其加強對新任教師的評議和認定,對不能勝任專業教學的教師實施轉崗。另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座談等途徑對專業教師的教學活動打分評定,屢次評分偏低的專業教師需重新審視其專業教學能力。
(二)學生管理
教學質量的監控體系還應包括對學生的管理,尤其是專業學習困難學生的管理。首先,相關教師與專業學習困難的學生應多交流,多溝通,切實弄清其學習困難的真正原因。其次,發揮專業集體互幫互助功能,集中專業學習優秀的學生,建立人才智庫,讓優秀學生對困難學生實施一對一幫扶,促進他們共同進步,但對于個別專業學習確實困難的同學實行末位淘汰。
另外,為維持良好的教學秩序,在教學區應適度屏蔽網絡信號,限制上網,杜絕課堂上出現“手機控”,不允許出現只顧埋頭“刷屏”,無視上課內容的不良行為。
五、結語
教師和學生是專業課程教學活動的兩個主體,貫穿教學活動的全過程。針對行為主體在專業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需要加強主體行為的過程管理,明確專業教師、學生在事前、事中、事后的行為內容和規范。只有通過強化主體意識,管控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不斷總結和反思,才能促進專業課程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提升社會服務的品質,推動高校事業的不斷進步。
[ 注 釋 ]
[1] 高抒.高校院系管理與社會服務[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 姚利民,等.高校學生評教研究[M].長沙:湖南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