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群梅 黃益軍 陳汝文 陳惠玲 李小龍



【摘要】目的探討足底按摩、中藥沐足及耳穴壓豆的中醫護理模式對2型糖尿病中失眠者血糖及睡眠的質量指數影響。方法將2013年5月~2015年1月來我院住院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進行常規的改善睡眠和控制血糖等的護理,觀察組是在此基礎上配合中醫護理的干預。15d后對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睡眠質量指數評分及睡眠改善情況進行觀察。結果觀察組中有效率為9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對照組明顯低于觀察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結束后,觀察組的患者睡眠質量指數的評分明顯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護理模式足底按摩、中藥沐足和耳穴壓豆對2型糖尿病失眠患者的睡眠質量指數及血糖改善情況療效顯著,能提高其生活質量。
【關鍵詞】糖尿病;足底按摩;中藥沐足;耳穴壓豆;失眠;睡眠質量
【中圖分類號】R2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5)21-71-04
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會出現失眠,造成睡眠障礙。患者睡眠質量與自身機體內分泌系統之間相互影響,給自身生存質量帶來極大危害。失眠不僅會使患者血糖控制力較差,同時也會增加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率,患者因為長期的睡眠不足,常常不出現心煩意亂、頭暈腦脹、精神萎靡不振、記憶力減退等,使患者痛苦不堪。而中醫護理學則是以中醫理論作指導,根據不同病情實行辨證施護方法,并結合傳統的護理方法和技術,對患者進行個性化的照顧和服務,保護人類的健康。傳統護理療法包括:中藥保留灌湯、中藥熏洗療法、中藥換藥、毫針刺法、艾條灸、耳穴壓豆、拔火罐等方法。本研究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配合中醫護理模式中藥沐足、足底按摩和耳穴壓豆方法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睡眠質量以及相應的血糖指數,療效極佳,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3年5月~2015年3月來我院住院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應用隨機數字表的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36~64歲,平均(54.2±6.4)歲;病程6個月~3.8年,平均(1.6±0.6)年。觀察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35~64歲,平均(53.3±6.5)歲;病程6個月~3.7年,平均(1.4±0.8)年。兩組患者在性別、病程、年齡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整個研究過程在醫院相關倫理委員會監督下完成。見表1。
1.2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均經腦電圖以及糖耐量、臨床癥狀、體征試驗等檢查確診,與此同時,患者失眠診斷也符合中國精神障礙的分類與診斷標準。
1.3護理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的改善睡眠和控制血糖等的傳統護理干預,其中包括自我檢測血糖、健康宣教、藥物干預、科學膳食、運動療法及情志護理等。
觀察組:是在此基礎上配合中醫護理的干預措施:(1)中藥沐足:30g當歸,各15g的生姜、熟附子、桂枝、赤芍和川芎,按照1:5的比例加水浸泡30min,先武火煮沸,再文火煎煮40min,待藥液溫度自然降至40℃左右時進行沐足,當患者后背或額頭有少許汗出現即停;(2)對患者進行足底按摩:護理人員用拇指指腹按壓患者涌泉穴,一共30次,每次20~30s,再依次在第一失眠點,第二失眠點,第三失眠點位置分別摁壓1min、5min和1min,足底注意保暖;(3)進行耳穴壓豆:患者保持平臥或坐狀態,對其耳廓進行常規消毒,隨后在患者反應點處使用耳貼對相關穴位依次按壓、粘貼,主要穴位是腎、心、神門、皮質下和垂前交感,配穴(辨證加減):心虛膽怯者加膽、胰穴;心脾兩虛者加小腸、脾穴;痰熱內擾的患者加大腸、肺穴;肝郁化火者加肝穴。每次各穴按壓13min,每天3~5次,晚上睡前再強化按壓1次。干預15d后,對所有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的睡眠質量改善情況進行觀察。
1.4療效標準
(1)治愈:患者失眠癥狀完全消失,且夜問睡眠充足(一般在6h以上),正常睡眠得到保障,且醒后精力旺盛;顯效:患者睡眠時間較之前有所增加(3h以上),同時睡眠深度也有一定增加;有效:患者睡眠時間有所增加(不超過3h),失眠癥狀略有減輕;無效,失眠癥狀未出現顯著改善,反而更加嚴重。臨床顯效率、有效率和治愈率三者的和為總有效率。(2)睡眠質量指數的評定:睡眠質量的評價采用了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的方法,主要分7個因子,每個因子為0~3分,總共累積分為0~21分,且分值越高,表明睡眠質量越差。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比較用x2檢驗,(x±s)用于表示計量資料,行f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9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睡眠質量指數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的睡眠質量指數評分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睡眠質量指數評分比對照組的要顯著的偏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糖尿病患者常常會出現失眠的癥狀,失眠的原因比較復雜,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因素:藥物因素、病理因素和精神心理因素。很多患者認為糖尿病無法治療,同時高昂的醫藥費及自卑感等因素也給患者帶來巨大壓力,使患者產生心理障礙,長時間的抑郁與焦慮會給患者失眠產生一定影響;腎病以及周圍神經病變等糖尿病并發癥都會對患者睡眠產生障礙,前者造成患者夜尿增多,從而影響睡眠,后者則產生神經痛導致睡眠障礙;雖然服用二氮卓類藥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睡眠狀況,但長時間的服用該類藥物,會使機體產生抗藥性和成癮性,容易出現反復性失眠。除此之外,中樞神經興奮或利尿等藥物均會對神經興奮帶來促進作用,導致夜尿增多,從而不利于睡眠。目前,糖尿病所導致的失眠還沒有完全根治的方法,改善方法主要是積極調理和有效控制血糖。endprint
本研究以2013年5月~2015年3月來我院住院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對足底按摩、中藥沐足及耳穴壓豆的中醫護理模式對2型糖尿病中失眠者血糖及睡眠的質量指數影響進行探討,結果顯示:觀察組中有效率為9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對照組明顯低于觀察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結束后,觀察組的患者睡眠質量指數的評分明顯較對照組低,且有顯著差異(P<0.05)。
在本研究中,我們采用中藥沐足的方法,在熱作用下藥物直接刺激足部的各個反射全息區,經絡疏通,全身血液循環改善,陰陽平衡和臟腑功能得到調節。中國醫學認為失眠屬于“不寐”,可能是由于氣血虧虛、勞逸不足或勞逸太過、情志過極、飲食不節等因素造成,治療方法主要是調節臟腑的營養平衡。本藥方中當歸屬溫性,味甘、辛,能夠補血活血,潤腸通便,調經止痛;川芎屬溫性,味辛,入膽、肝、心包經,能夠祛風止痛、行氣開郁、活血祛瘀;赤芍屬微寒、味苦,入肝經,能夠清熱涼血、活血祛瘀;桂枝屬溫性,味甘、辛,入心、肺、膀胱經,能夠散寒止痛、助陽化溫經通絡、發汗解肌;熟附子屬大熱,味甘、辛,入腎、脾、心經,能夠散寒止痛、補火助陽;生姜屬溫性,味辛,能夠發汗解表。
在本研究中,我們還通過強化刺激足部的涌泉穴、第一、第二及第三失眠點,幫助患者安神定志,清心除煩,鎮定亢奮神經,以改善睡眠障礙。足底按摩約在四千年前起源于中國,是屬于中國古代傳統醫學的一部分,和同樣是傳統醫學的“針灸”屬于相同原理的治療方法。足底按摩根據刺激原理,按摩病變器官或者腺體的反射區帶,使其恢復原有功能,同時促進血液循環,排除積聚在體內的廢物和毒素,使得新陳代謝作用正常運作,最終達到治療目的。
在本研究中,我們通過耳穴壓豆刺激耳穴,調節患者臟腑氣血,疏通經絡,調節心神、平衡陰陽,改善睡眠,對糖尿病患者的失眠狀況起到了改善作用。通過耳穴診療疾病早在2000年前《靈樞·厥病》篇就有記載;隨后歷代醫家對耳穴治病的機理進行了相關的研究,認為耳為十二經脈氣血匯聚之所。正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所言“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竅,其精陽之氣走于目而為睛,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根據全信息理論,耳為倒立的一個胎兒,內在臟腑與四肢軀干均在耳廓部有相應的對應點。通過這些對應點色與形的改變,以及局部脫屑、丘疹、結節,壓痛敏感等反應,就可通過耳廓視診來診斷內在臟腑的生理與病理變化;選擇這些對應點壓豆,并施以按、壓、捏等外力刺激,通過神經與經絡的感傳效應,可調整內在臟腑與氣血失調。從耳廓的解剖關系來認識,耳廓神經分布十分豐富,包括了耳大神經、枕小神經、耳顳神經、迷走、舌咽面混合神經:均說明了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均匯聚于耳部。
綜上所述,中醫護理模式足底按摩、中藥沐足以及耳穴壓豆方法對2型糖尿病失眠患者血糖及睡眠質量指數療效顯著,能調節患者臟腑陰陽的平衡,在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方面都有重要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