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珍
“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有時候,吃了藥后也不能開車,這就是所謂的“藥駕”。所謂“藥駕”,是指駕駛員服用了某些可能影響安全駕駛的藥品后依然駕車出行的行為,很多人對它的危害沒有清晰的認識。一份致命性交通事故中用藥情況的調查表明:服用撲爾敏等抗組胺藥(感冒常用藥)的事故率,達72%;而服用抗抑郁和鎮靜劑的人,事故率達97%。國外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群中,有兩成是因為“藥駕”造成的。因此,車輛駕駛員開車前吃藥千萬要謹慎。
“藥駕”禍首之一:服含酒精藥品,造成酒駕
喝酒了還敢開車,被交警揪住,告為酒駕,理所應當。可明明不曾沾酒,只是吃了點藥,也被當成酒駕,這是怎么回事?
藿香正氣水、十滴水、云南白藥酊、消咳喘糖漿,這些藥物能使人“被酒駕”,是由于其中含有酒精成分。例如1支10毫升的藿香正氣水里,含40%~50%的酒精。有人做過實驗,喝完1支藿香正氣水,1分鐘后進行酒精測試,結果呼氣酒精含量達到146毫克/100毫升,遠超醉酒駕標準(20毫克/100毫升)。酒精在藥物里,通常起到增加藥物溶解度的作用。以藿香正氣水為例,其成分里的藿香油、紫蘇葉油具有揮發性,難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因此,在藥物中加入酒精,可最大程度保留其有效成分。
要辨出含酒精的藥物不難,只需看藥品說明書的成分表里,是否標有“乙醇”(酒精的化學名)。對某些特殊藥物,有更簡便的識別法,就是看藥品名里是否含“酊”字。通常屬于酊劑的藥品,它是把藥物浸在酒精里或溶解在酒精后所制成的藥劑。因此,屬于酊劑藥品,一定含有酒精。比如,用來治療關節疼痛的云南白藥酊,用來治療胃腸疾病的洋金花酊等。此外,一些糖漿里也往往含有酒精。
吃了含酒精的藥物,多久可以開車?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有的人體內分解酒精的酶活性較高,可能幾分鐘就把酒精分解掉了;有的人酶活性弱一些,時間就長一些。一個數據可供參考:曾有測試發現,口服1支藿香正氣水后20分鐘,呼氣酒精含量為零。吃藥后漱漱口,喝點溫水或醋,對降低呼氣酒精含量也有一定的作用。
“被酒駕”怎么辦?吃藥后駕車上路,被警察查出“酒駕”,別心慌,可以向警察說明情況,等10~20分鐘后進行第2次呼氣酒精測試。大多數情況下,二次測試結果都低于酒駕限值。還可采用到附近醫院進行抽血檢查。血液酒精測試,能夠最為精確反映人體的酒精攝入量,還你清白。
“藥駕”禍首之二:服感冒藥、抗過敏藥、鎮靜安眠藥、抗抑郁藥、抗焦慮藥,造成疲勞駕駛
在絕大部分復方感冒藥和一部分抗過敏藥,如異丙嗪(非那根)、苯海拉明、撲爾敏等中,都含有撲爾敏。撲爾敏屬于第一代抗組胺藥,可以減輕流鼻涕、打噴嚏、鼻塞等癥狀,但也會帶來疲倦、嗜睡的不良反應,而且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高。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吃了感冒藥后,都會覺得昏昏欲睡。
有了感冒,又需要長途駕駛,怎么辦呢?可以選擇俗稱“白加黑”的感冒藥。它的白片里沒加撲爾敏,黑片加了。這樣,人白天吃了藥也很精神,晚上吃藥后能睡得更好。過敏患者的選擇范圍更廣。除了含撲爾敏的抗過敏藥外,還有很多基于其他作用原理的替代藥物。
至于鎮靜安眠藥,如氯美扎酮(芬那露)、苯巴比妥(魯米那)、安定、硝基安定、舒樂安定、利眠靈、速可眠、安眠酮等;抗抑郁藥,如丙咪嗪、多慮平、苯乙肼(肼類)等,則會抑制中樞神經的功能,降低人體的感知能力。尤其是安眠藥,藥效就是讓人迅速產生睡意、盡早入睡,禁止在駕駛前服用。
“藥駕”禍首之三:服降壓藥、降糖藥、抗心絞痛藥,引發的“暈駕”
網上流傳7類藥品會對駕駛有影響,其中降壓藥、降糖藥、抗心絞痛藥赫然在列,這令人疑惑。高血壓病、糖尿病、心臟病都是常見病,如果駕駛前連這些藥都不能吃,那豈不是沒多少人能夠開車了?
專業人士指出,降壓藥、抗心絞痛藥,可能引起低血壓反應,使患者頭暈、出汗、心慌。降糖藥可能導致低血糖,也會使患者頭暈、手抖。駕駛前應該謹慎服用這些藥物,但沒有必要完全禁用。
不同藥物引起不良反應的概率是不一樣的,降糖藥中羅格列酮,其影響駕駛的相關不良反應較為常見,而胰島素、格列美脲、二甲雙胍、阿卡波糖的相關不良反應比較少見。
總之,開車前用藥,患者應嚴格按醫囑,千萬別自己加大藥量;開車時,多注意自己身體狀況,如果感到不舒服,馬上停車休息。
除了上述3類,是否還有其他藥物需要在駕駛前謹慎服用?有,而且很多。畢竟不利于駕駛的藥物不良反應太多了,除了嗜睡、疲勞、頭暈,還有視物模糊、耳鳴、手抖、心慌、全身無力、定向障礙等。普通人很難一一識別。為此,法國藥監部門在藥物包裝上,用不同顏色的標識把藥物標注為3個級別:紅色代表駕駛前絕對禁止服用,橘黃色代表應慎重服用,黃色代表可服用,但要隨時注意身體狀況。若無標識,說明該藥對駕駛沒有任何影響。
目前在我國,還沒有對藥品“駕駛等級”作出明確規定。眼下,首要任務是要求醫務工作者加強患者的用藥教育,指導患者安全用藥,防范“藥駕”。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也應該在自己的日常用藥中多個心眼,防患于未然。
提醒:患者應在服藥前仔細閱讀說明書,如果有此類副作用,注意事項中會注明服用藥物后不得駕駛機、車、船,從事高空作業、機械作業及操作精密儀器等。在醫院就診或到藥店購買藥物時,最好提前向醫生或工作人員說明自己是司機或者長時間從事駕駛工作,這樣醫生會根據病情更換不影響安全駕駛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