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
日前,筆者門診來了一位女士,她拿著一沓外院所做過的各種檢查,愁容滿面地進來找我。但我詢問后發現,其除了甲狀腺稍有腫大以及TSH值(促甲狀腺激素)有個上揚的小箭頭之外,并無明顯不適。當被告知她的問題與之前其他醫院的診斷一樣,是甲狀腺腫伴有亞臨床甲減時,她滿臉狐疑,問了一連串問題——這個病真的不要緊嗎?吃什么藥?有副作用嗎?需要手術嗎?能治根兒嗎?我頓時啞然!
現代社會,慢病異軍突起,像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等疾病將會伴隨終生。在與疾病相處時,一條路走到黑是不明智的,我們要學會與之相處的藝術。
治病不必都要求“除根”
說到這個“治病除根”,不得不先說明一下什么是“癥狀”和“體征”。癥狀是患者對不良感受的主訴,它不同于體征,體征是醫生通過各項檢查得到的與疾病有關的陰性或陽性客觀發現,而患者常以自己的癥狀來判斷疾病是否已愈。一些人因自身癥狀的減輕或消失而不重視疾病,最后失去治療的最好時機或導致復發;而另一些人因自感軀體或器官不適,堅信自己“有病”或“病沒斷根”而反復求醫以至于越治越病。在醫生看來,疾病之“根”只是相對的概念,“斬草除根”并不絕對。小小的感冒不吃藥都能好,但無法保證你這輩子不再感冒;高血壓、糖尿病等更是獲得了人體“終生居住權”。因此,治療疾病還得講究分寸,不能一味對疾病“追殺”而不顧身體的承受能力,拔1根毛發還能疼上一陣子,何況是將疾病連根拔起?
不要視“不良反應”如猛虎
很多人看了藥品說明書后頓時神傷,治好一種病,出來三四個不良反應,這哪還敢吃啊!其實,藥品說明書上羅列的不良反應愈多,說明對此藥了解得愈多,使用經驗也愈豐富。反之,不良反應越少,可能是藥品還沒被研究透徹。而宣稱絕無毒副作用則幾乎成了騙子們的專用廣告詞。“七分是藥三分毒”,不良反應既然是藥理作用的一部分,藥物無毒只是相對而言。而出現不良反應是一個概率的問題,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出現。就像買彩票一樣,你總能看到某人中獎,但不是你去買也一定會中;不一樣的是你不買彩票不會有損失,不吃藥卻會耽誤病情。總之,不要盲目追求“無不良反應”的新藥、進口藥或昂貴藥,只有最適合自己病情的藥才是最好的選擇。
追求完美或許會造成更大傷害
我們矮小門診的病例中經常會有“嫌個矮”的主訴,原因是家長或孩子抱怨個子太矮。其實他們的身高已經是平均水平了,只是為了跳舞或其他原因而想長得更高。最終我們的矮小門診變成了“增高美容門診”!當然,追求完美無可非議,但是為了達到完美而使用非常激進的治療方法往往會使結果適得其反。君不見,為了長高而打斷雙腿,最終殘廢;君不見,為了美容而隆胸,最終乳房爆裂。如此慘重代價實在不值。一個盛水用的木桶,假設它的漏洞在底部,固然需要修補;然而破口若在常用水位之上,為了完美去修補木桶,只會讓修補用的鉚釘以及修補過程中的敲敲打打對木桶造成更大的傷害。有些所謂的缺陷對個人的工作和生活并無大礙,與其花大心思去彌補它、治療它,不如將時間精力用在學習如何正確養生和保健上。
學會與疾病相處
看到這,大家應該明白為何我對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女士感到啞然了吧!甲狀腺腫合并亞臨床甲減只是甲狀腺功能減退的亞臨床狀態,只要診斷清楚,就可以暫時觀察,調整生活起居以及心理狀態,而不必急于打壓,更犯不著動刀子。對大部分良性疾病來說,病本身并不嚴重,但是患者對這個病的擔憂和焦慮對身體的影響更大。往往很多患者先是精神跨垮了,緊接著是到處求醫問藥。所以有種說法:很多患者不是病死的,而是讓病給嚇死的。
長期與病魔相伴的作家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說過,他的職業是生病,寫作才是業余。他認為“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這種心態值得我們學習。當疾病已經降臨你身上,你歡喜或者悲傷,疾病就在那里,不離不棄,何不心平氣和地與疾病和平共處呢?正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它怕冷,你就戴帽、圍圍巾,多加些衣服,堅持鍛煉;它喜歡蛋白質和碘豐富的食物,你就多吃些魚、海帶等;它需要長期服藥,你就不忘每天準時將藥送到。疾病在得到你的“尊重”之后自然也不會來找你麻煩,你們自然也就相安無事。
如果千里送“君”終能有一別,自然要為來之不易的健康感到喜悅;如果這位疾病朋友要終生與你相伴、形影不離,那也認了,就和它白頭到老吧!
生老病死人人都要經歷,得病也是人生的一個組成部分。好比天氣一樣,不能老是晴空萬里;又好比四季更迭,不能總過夏天或冬天。所以人的一生,身體要經歷各種疾病考驗,小到牙痛、感冒、咳嗽,大到心臟病、高血壓、癌癥,人生在世在所難免,沒什么了不起,最關鍵地是學會和疾病相處的藝術。既然它已經傷了你的身,就不要讓它再傷了你的神,免得“賠了夫人又折兵”,這賠本的買賣就不要再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