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剛
本文綜述了國外開放獲取期刊概況,結合我國開放獲取期刊現狀進行分析,指出存在的問題,并對如何增加我國開放獲取期刊數量、提高辦刊層次提出建議。
熱詞:開放獲取期刊 現狀 層次
開放獲取期刊即Open Access Journal(以下簡稱OAJ),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學術自由與信息共享無阻礙的出版理念而產生的期刊。OAJ使作者的學術論文借助互聯網免費被讀者使用,自由傳播,唯一限制是要使作者著作權被充分保護。可以從兩個方面判斷期刊是否為開放獲取期刊:一是出版作品是否可以被免費、自由使用,包括下載、打印、索引,甚至印制成冊;第二個方面是,它是否以一種統一格式保存在至少一種由政府、科研機構等管理運行的倉儲中。目前,OAJ大致可以分為5種類型:①完全免費型,即由研究機構、大學等負擔所有費用,著者、讀者不付任何費用;②著者付費、讀者免費型,即由著者支付論文處理費(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APC),讀者免費獲取;③混合型,即期刊整體為訂閱期刊且由作者付費,但作者可以選擇論文是否開放獲取;④定期免費型,即一定時間內付費,一定時間后完全免費;⑤電子免費型,即紙質期刊為訂閱型期刊,而電子版完全免費獲取。
1.國外OAJ發展概況與發展趨勢
從1994年由作者付費、讀者免費的美國佛羅里達《Florida Entomologist》開始至今,OAJ正好有20年歷史。根據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的數據,到2014年10月OAJ期刊數已達10048種,OAJ數量不斷增長;增長部分中有新創辦的,也有從傳統期刊轉型來的。專門從事OA(Open Access)的出版社在2000年后出現,BioMed Central就是在2000年創立。2003年PLOS社創辦了《PLOS Biology》,2006年創辦《PLOS ONE》。Bentham、Hindawi也創辦有多個開放獲取期刊。以荷蘭Elsevier出版集團為例,該集團在2014年創立8種OAJ;2013年為19種,2012年為12種。根據Thomson Reuters的數據,自然科學各領域以WoS(Web of Science)收錄的期刊為研究對象,2003年到2012這十年間,OAJ增長最快的是物理學與生命科學領域,其次是地球科學與基礎醫學領域。可見,科研越活躍的領域,創辦OAJ量越多,且歐美大型出版社創辦OAJ較多。不同國家OAJ數量有較大不同。以ISI(ISI包含SSCI、SCI、SCIE與A&HCI)引文數據庫收錄的OAJ為例,截至2013年9月,不同國家OAJ數量差距非常大。美國OAJ數量最高,為53。巴西、南非與印度,分別為50、17與14。一個國家的科研是否有活力,是否充分流通與融合以及論文發表是否受其他因素的過多影響與該國OAJ數量密切相關。此外,科研人員數量與相應國家的語種對OAJ數量也有影響。
目前OAJ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歐美國家,二是發展中國家如巴西、印度等。歐美國家OAJ質量較高,學術影響力較大,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優質稿件。巴西、印度等國家積極出臺政策支持OAJ發展。以印度為例,印度OAJ在發展中國家中處于領先地位,它要求全部或部分受政府資助項目的研究論文電子版在OAJ上發表。同時,OAJ發表的論文作者可以得到政府的資助。OAJ的發展與其科技水平、政策支持以及學術研究環境是否開放、寬松有關。OAJ論文先出版后評價,而且是作者付費,這難免讓人對刊載文章質量產生疑問。事實上無論從哪個國家來看,與傳統期刊相比,目前OAJ刊載論文總體質量較低。
最近OAJ發展呈現出新趨勢:一是增長速度較快,且有影響的期刊開始完全開放獲取。從DOAJ網站數據看,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OAJ增數為912;而Nature Communications從2014年10月20日起完全開放獲取。二是更多出版社加入OAJ創辦行列,如Nature創辦 Scientific Reports,Springer創辦的SpringerPlus等。由于OAJ不受頁碼與刊期的限制,刊載文章的數量增長很快,覆蓋領域越來越廣。三是完全免費OAJ數量增加且有國家政策的支持。英國在2012年、日本在2013年推出資助政策,以促進完全免費的OAJ發展。四是刊文量越來越大,覆蓋領域越來越廣,影響因子也逐漸增加。英國專家預測未來OAJ發展的趨勢:資助機構推動的強制OA使完全免費OAJ增加;收費被嚴格限制;作者既是付費閱讀者又是作者;OAJ傾向于使用更加統一的技術標準。
2.我國OAJ發展現狀分析
截止到2013年12月底,我國CSSCI 收錄的533種期刊中,OAJ 120種。根據中國科技期刊開放獲取平臺的數據,在總數782種OAJ中除去社科期刊,2013年我國科技類OAJ數量總數為712種。我國在2013年正式出版的期刊中,自然科學類4080種,社會科學類2145種,英文期刊179種。已有文獻都較難對我國OAJ進行總體性研究:并不只是層次高的期刊在OA。從廣義上說,我國OAJ的數量并不小。不少期刊以自辦網站的形式將刊發的論文在網上供讀者免費下載,相應期刊擴展了影響力,而這又能得到作者同意。這些期刊在OA而自己卻沒有意識到。據Nature向我國投稿作者所做的一項調查,有18%的作者不知何為OA,而這一數字在其他國家僅為6%。我國期刊OA多是各自為戰。不少出版社由于種種原因缺乏戰略眼光,基本上沒有像Elsevier出版集團那樣一年創辦OAJ達十幾種的出版社。我國要推動出版單位整合與重組,必須努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出版單位能否形成資源集聚決定我國OAJ能否健康成長。與OAJ密切相關的是OAR,即開放倉儲。由于OAJ分散,我國OAR現狀不容樂觀。數據保存缺少統一平臺,不能實現長期有效保存,分類管理層次混亂。已有存儲平臺穩定性差,訪問速度慢,有的根本無法訪問。我國傳統期刊所占比例很大而且生存壓力小,因此進行OA的動力不足。另外,作者擔心OAJ自由下載、免費使用會侵害自己的著作權。在我國著作權保護現況下,作者的擔心并不多余。
3.我國OAJ發展策略
(1)要借助信息技術,更新辦刊理念
OAJ以互聯網作為出版終端,數據保存以電子形式;編輯出版模式與傳統期刊有很大區別。互聯網不再是傳統編輯出版的輔助工具,而是成為編輯出版的基本平臺。OAJ出版模式已經顯示了強大生命力:高效率、低能耗、大容量。以《PLOS ONE》為例,它是先出版后評價,即科研成果由同行評議。另外,OA辦刊模式借助數字與網絡技術,把論文借助網站快速推送。我國期刊要借助信息技術,更新辦刊理念,實現跨越發展。只有超常規發展才能實現追趕與超越。
(2)要有統一平臺
目前較有影響的OAJ都由大型出版社創辦,“散、小、弱”的出版主體顯然不具有OAJ發展的人力與技術儲備,更缺乏影響力,即使勉強辦OAJ也可能無人問津。我國應借助文化體制改革,做大做強出版主體,爭取出現一批大型出版集團。行業協會應該發揮組織引導作用,與較大的出版集團整合成統一平臺。這一平臺要發揮以下作用:一是推動OAJ創辦;二是推動傳統期刊轉型并與OAJ實現良性互動;三是發揮評價作用,使OAJ發表的論文具有較高的行業與社會認可度,保證OAJ質量;四是在知識產權保護有待改進的環境下充分保護作者著作權。行業協會與較大的出版集團整合實現難度不大且可操作性強,容易打造形成統一平臺。
(3)要有政策強力支持
OAJ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美國2007年推出一項議案,要求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資助的科研項目必須開放獲取。這一政策無疑大大推動OAJ的創辦與發展。我國全國所有制性質的大學、科研機構眾多,由國家和公立基金支持的項目也應該開放獲取。一個好的OAJ對國家科技文化進步的作用巨大,鑒于國外完全免費OAJ在加速發展,我國要推動免費型OAJ的發展。此外,我國要有評價政策,以政策的形式對OAJ發表的科研論文以定性或定量方式與傳統期刊發表的論文進行折算,以提高作者在OAJ發表論文的積極性。從國外情況來看,OAJ發表論文總體質量偏低,與傳統期刊相比有較大差距。因此要有監督,從政策層面確保OAJ論文質量。
(4)區分對內對外兩個層次
關于我國期刊的國際化問題,已有不少學者進行過探討。筆者更想強調的是語言方面。中文使用者眾多,但世界范圍內的最新科研成果一般都是用英語首次發表。語言特點決定了中文期刊不可能像英文期刊那樣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作者與讀者群。相反,我國論文更傾向于在國外期刊以英文首次發表。大量受資助的論文在國外OAJ首發,而國內大量不精通英語的人又無法受益。這是很大的損失。對內是指國內研究需要而國外關注不多的專業,如漢語言文學、非物質文化研究、飲食、書法、考古等受公立基金支持的論文要在我國OAJ首發。對外是指要以統一平臺管理,實現各領域優質論文的中文首發,之后篩選質量高的論文在國外發表。要以多種形式,如獎勵、評獎等擴大我國期刊的知名度,外國優質論文不僅可以推動我國期刊國際化,而且對我國科技發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5)要采取措施讓OAJ各相關方樂于接受
OAJ的各相關方包括作者、讀者、出版社、科研與學術機構等。要以OAJ的方便與快速使作者愿意接受。對讀者來說,OAJ使信息獲取更快捷,來源更廣,信息即時性增強。對出版社來說,OAJ出版不受頁碼與刊期限制,可以在加大刊載數量與頻率、擴大出版社影響力的同時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OAJ的開放性使科研與學術機構的影響力借助互聯網被延伸,受其資助的科研項目不再像傳統期刊那樣被局限在小范圍內。除涉及保密內容的論文以外,科研與學術機構都愿意讓署名為本單位的作者在OAJ發表論文。當各相關方都積極主動地推動OAJ發展時,其發展就有了強大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