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紅
一、教育實驗的研究背景
1.課程改革發展現狀
新課改實施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一場深刻的變革。但是,當前的課堂教學卻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現象:一是教與學不能有機融合。部分教師在課堂中不能有序地實施教學,課堂無效甚至低效。二是學生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中被動學習者依然占很大比率,學習方式較為簡單,嚴重抑制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三是教材研讀、挖掘不到位。部分教師不能真正領悟教材意圖,出現死教教材的現象。四是課程目標達成缺失。教師心中無規劃,課堂隨意性太大,不能有效完成教學任務。
2.學校課改發展現狀
2009—2010年期間,響水縣實驗小學明確提出“優質高效”的課改目標,從學習他人經驗入手,借鑒名校成功典范,經過研討,由校長室倡導“遞進式·四環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課題。課題確立后,學校將研究的著眼點放在“優化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效益”上,教研組教師在不斷“學習—探究—實踐—反思”的循環往復中前行。2011—2013年近兩年多的時間里,我校邀請專家對課堂教學改革給予指導,解決學校、教師在課堂教學改革新模式方面的難點問題,幫助學校形成改革成果。學校開展一線教師課堂實踐,成果顯著,有力實現了打造高效課堂的預期目標,得到了師生、家長、上級領導的肯定和好評,已初步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學模式。
二、“遞進式·四環節”課堂模式內涵解析
針對該項課題,課題組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研究:一是以當代諸多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所提出的先進理論觀點為支撐,如布魯納的發現教學理論、建構主義理論,杜威所提出的“以兒童為中心”“做中學”為基礎的實用主義教學模式等;二是以教材為依托,目前正在使用的蘇教版教材有利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實驗、推理和交流等活動,有利于學生在有效的學習中完成課標提出的“現實情境—數學問題—數學模型—數學知識與方法—解釋應用”的教學過程;三是以實踐為宗旨,“遞進式· 四環節”課堂教學模式旨在課堂教與學的過程中,緊扣教學目標,突出“學生”與“學習”的中心地位,依托“四個環節”遞進式地展開教學,從而精心營造和諧高效的課堂。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教學實踐表明,通過創設必要的問題情境,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欲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伊始,教者可依據差異性原則,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認知沖動。在此基礎上,教者順勢利導,引入新知教學。作為導入部分,該環節要做到干凈利落,不可拖泥帶水。用時應控制在5分鐘內。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建立模型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針對學生學習中所提出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索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模式。此環節系課堂教學的核心部分,實施好該環節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習慣。建議該環節用時為15分鐘左右。
3.鞏固深化、解釋應用、拓展延伸
此部分是進一步鞏固、深化知識的有效環節,能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需要指出的是這項深化環節的練習設計與選擇應側重基礎性和專項性,采用多種形式,體現不同層次,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跳一跳,摘個桃”。建議本環節用時15分鐘。
4.總結回顧、評價反思、完善結構
在一節課的結尾部分,教師主要讓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內容進行評價反思。這一環節主要幫助學生將零碎的、分散的知識進行梳理,同時幫助學生將所學新知進行內化,形成新的知識結構。需要指出的是在這一環節教師應發揮評價功能,對學生參與學習的精神進行肯定,增強其學習的動力。
三、研究成果的總結提煉
隨著“遞進式· 四環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工作的深入推進,我們收獲了一份份喜悅,感受著一步步的變化。
1.教師的變化
通過學習交流、外出聽課等活動,教師對新課改逐步有了自己的認識,課堂教學觀念得到了更新。他們能夠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學科與課程、教與學等關系。結合課改實踐,課題組成員不斷反思,撰寫了許多有質量的課題論文、案例反思。自從開展課堂教學改革新模式活動以來,我校有20多名教師獲得了市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青年教學能手等榮譽稱號。
2.學生的變化
首先,學生的問題意識增強了。教學實驗開展之初,許多學生不知如何提問,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與指導,可以明顯地發現學生學會了質疑,課堂上充滿了智慧火花。
其次,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了。過去學生的學習途徑、手段比較單一,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講解、提問獲取知識。現在,我們的教學更注重學生同伴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生將自身的學習行為有機融入到小組或團隊的集體學習活動之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展開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在合作學習的場景中,每一位學生都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與他人共享學習資源。學生在學習中進行積極的溝通,加強了責任感,逐漸養成了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質。
3.學校的變化
全校通過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帶動了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找到了追求高效課堂的新路子,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極大地促進了我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我校班額最大、人數最多,但教育教學質量在全縣各項綜合指標考核中始終名列第一。
同時,該課題的研究是響水縣課程改革縱深發展的現實需要。作為省級實驗小學,我校從未忘記示范輻射的義務與責任,以我校為研究的中心基地,通過縣教科室對全縣范圍進行示范式引領,力求有效調控全縣數學基礎教育的現狀,夯實全縣基礎教育質量。在2013年3月31日,“遞進式·四環節”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代表縣教學成果在全市作經驗交流,會上得到了專家們的充分肯定。
四、思考與展望
幾年的研究與實踐下來,我們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新課程改革要求相比還有許多需要改進、完善的地方。“遞進式·四環節”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來自原生態課堂、來自草根教師,沐浴著青草的清香,它的成長還需要細心的呵護、培育。只要我們懷著教育的美好夢想,心中有學生,心里有課堂,勇于實踐,就一定能走出教育人更堅實的步伐!
此文為該校承擔江蘇省教研室“十二五”課題“新課程背景下蘇北地區小學數學學困生學力培養的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響水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張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