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師》:根據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有關內容,今后我國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您認為這有何意義與價值?
賈鋼成: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豐富而璀璨的中華傳統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社會生活的實踐中積淀起來的精神遺產,是中華民族特有思維方式的精神體現,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基礎。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在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基礎性和向導性的作用。課程和教材體系作為基礎教育領域中的核心,是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主要渠道。
多年來,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一直作為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因素,并與世界優秀文化和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起貫穿于課程、教材體系中,但缺乏一定的系統性,不僅各級各類學校、各個學段、各個學科之間缺少相互聯系,就連某個課程之中也少見有計劃的系統的融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地融入學校課程和教材體系,可以更好地保障作為中國人、作為中華民族“龍的傳人”的“中華基因”的傳承,提升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文化品質與人文素養,促進課程的融合和交流,突出課程、教材在教學中的引領作用。
《中國教師》: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教師節時提到,對語文課程,他“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對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賈鋼成:多年來,絕大多數的教育工作者始終站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石上,以人為本,不斷適應現代教育變化的需求,將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教育教學相結合,盡職盡責地傳承著中華文化經典。
嘗試在不同的地區、時間、課程、學段等進行傳統經典內容、數量以及形式的研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一些改革研究或探索試驗會在某種程度或一定范圍內改變、調整傳統篇目的位置,或者是一定程度削弱或降低傳統經典內容的地位,這會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我認為這并不是主流方向,不會動搖中華傳統經典文化在現行課程教材中的地位,我們不應過分焦慮與擔憂。
習總書記“很不贊成”的明確態度堅定了我們繼續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信心,必將為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充分發展的空間,使之得以借此機會進入發展的時空隧道,為實現中國夢和世界夢注入新的動力。
《中國教師》:您認為語文學科在傳統文化教育中扮演怎樣的角色,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
賈鋼成:語文課程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課程,在吸收、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一直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載體和第一主角,是中流砥柱。
首先,語文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工具,沒有語文這一工具,文化傳承很難進行下去。簡單地說,語文的基礎——漢字本身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語文學習的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等與中華傳統文化渾然天成,構成一體,根本不能割裂。中華傳統文化是現代語文課程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家園。沒有傳統文化,語文課程就截斷了根脈,就是無源之水。
其次,語文課程是實施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徑。傳統文化教育資源豐富,源遠流長。學校師生俯仰之間,手到拈來,方便快捷,且易于被學生接受與消化。
再次,語文課程是多樣性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充分學習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本身就是學習理解世界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增強和提高學生的國際理解能力。
《中國教師》:在當前語文學科的課程與教材設計中,您覺得它涉及傳統文化內容的比重如何,這一比重對學科教學會產生哪些影響?
賈鋼成:我們要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今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非全部。當前語文課程和教材中明確選用中華傳統經典文學作品的比例大概是10%~15%,但課程和教材內容中涉及的中華傳統文化內容就比較多了。比如,現代文學作品中會涉及一些歷史事件、人文故事、時代變遷等,而且語言學習本身就會傳遞一些傳統文化因素,如古今詞語的語義發展變化、成語故事、民俗諺語等,還有課外活動、實踐活動及綜合學習活動等涉及的傳統文化內容也比較多。整體而言,語文課程和教材中涉及傳統文化的內容所占的比重是比較大的,不會少于一半。這為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比較豐富的內容,可以有效地支撐起傳統文化教育的一片天空。
當然,就小學階段的課程和教材而言,發現和發掘語文課程和教材中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因素,堅持科學系統的選擇和恰當靈活的運用是重點,不能只是貼標簽,簡單的“一刀切”。
《中國教師》:就教材的編寫而言,您認為在設計教材內容時要注意哪些問題,才有利于傳統文化教育,或者說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會更好?
賈鋼成:作為一名基層教師或者說是一線的教研員,我對教材編寫沒有深入的思考,也只能根據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等方面談一點看法。
第一,從教學目的看,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要與語文教學的目的相融合。這是由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所決定的。當前傳統文化經典中適合學生學習的閱讀篇目眾多,意義也很豐富,但要符合語文課程的總體要求,符合學段目標,適合其主題單元的教學目的。
第二,從教學內容看,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要與語文教育的內容一樣具有生動性和適應性。基礎教育領域的課程內容要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新穎、快捷、生動、精練,而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要更豐富有趣,精彩精練,要讓教師和學生有選擇的可能。因此,課程、教材所呈現的傳統文化內容一定要給學生一定的選擇空間。
第三,從語文學習內容看,傳統文化教育要與學生的語文學習規律相一致,和學生的認識能力、理解能力一致。例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版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本選用蘇軾的兩首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和《題西林壁》,這是與學生學習語文、學習寫作、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的過程相一致的,讓引導發現和理解時間先后順序到空間位置順序的語文學習過程與傳統文化教育過程結合得自然密切,渾然一體。
第四,從語文素養的養成結果看,傳統文化教育要與語文學習過程、語文素養養成過程相一致。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能力起始于學生生活,發展于學生生活。語文課程、教材、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必然要依存于學生語文學習與生活的全過程,一定會向學生的課外生活延伸和拓展,將語文傳統文化主題學習活動與學生業余讀書學習、文化交流展示、表演創作等活動緊密關聯起來,強化傳統文化教育的積累、浸潤等潛在影響作用。
《中國教師》:現在許多學校都為學生提供選修課或校本課程,您認為在學校自主開發的這些課程中應如何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賈鋼成:我認為小學階段的選修課或者校本課程應該是以活動為主的綜合型課程。這些課程進行傳統文化經典教育時一定要在一些綜合活動中進行,可以設立傳統藝術節,如傳統節日、傳統技藝(國畫、國樂)、傳統服飾、傳統文化等方面的展示。此外,也可以開展相關讀書交流活動,如古詩文誦讀、古典劇目表演等,抑或是開展古今文化作品對比、中外文化比較研究展示等。一般來說,小學階段的學校進行單一的專項技能訓練課程開發,應注重引導學生的興趣,形式一定要活潑,避免強迫,尤其是要力戒輕內容、重形式,要以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和精神為主開展活動。
這一方面,我認為鞍山東長甸小學就做得不錯。該小學是鞍山市鐵東區的一所普通學校,位于城鄉結合部。他們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實踐時,會廣泛征求學生與家長的建議,并將每周五下午1:30至3:20設定為校本課程學習時間,先后開設了踏歌起舞、音樂之聲、樂器、國色香繡等課程,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張揚學生的個性。此外,他們還會積極借助家長資源與社會資源,組建家長助教志愿隊,也得到了專家的引領與幫助,借助校本課程傳播本地文化與傳統文化。
《中國教師》:您認為教師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應采取哪些措施?
賈鋼成:在語文教學上,我們應將已經選入的傳統教育經典內容進行精心的備課與上課,認真做好傳統文化傳承教育,要注意發現和利用其有效的傳統教育內容,自然巧妙地融入語文課堂教學中。此外,我們也要積極引導與課堂教學聯系密切的傳統文化的延伸和拓展。具體到教學方式,我們強調語文課堂進行傳統經典教育時要輕理解、重記憶,倡導快樂誦讀。輕理解,就是引導學生自然而然地學習、感受和理解,不過分強調背景、意境,引導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認識和體會經典文化的不同層次的內涵。我們要提倡在快樂誦讀中打上烙印,在快樂活動中形成記憶。在語文課堂教學之外,我們強調要在多種學習活動中體驗中華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此外,實踐活動也是一個主要的載體。教師要指導學生更多地參與語文實踐活動,運用傳統經典的活動內容,提倡在運用中深化感受,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具體的實踐活動眾多,比如開展古詩詞誦讀活動,選取課本必背篇目和課外選背篇目,還可以自選篇目,按照不同的年級、班級,不同的體裁、形式,不同的主題要求,開展讀、誦、背、演、唱等單一形式或綜合類的活動,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同時,教師還可以開展口語交際活動,如講傳統文化故事等,逐步提高學生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人生理想和遠大志向。另外,可以安排在重大節日開展文化藝術專題活動,讓學生了解節日由來,感受傳統節日內涵,利用傳統文化,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幫助學生了解傳統禮儀,學會待人接物的基本禮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等。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