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芬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可見,環境在幼兒的成長中具有重要意義。
一、讓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
為了創設開放的環境,讓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教師應把每個環境的細節與課程相結合,與幼兒的生活相結合,明確增加、減少材料和各種設施的教育意義,并預測它們對幼兒學習的影響。例如:教師要為幼兒提供未成型的玩具及自然材料,允許幼兒擺弄、拆開;活動室的墻飾制作要讓幼兒參與,并鼓勵幼兒一起布置主題活動的有關環境。另外,環境內容要力求豐富多樣(有圖片、照片、文字和幼兒作品等),這樣,不僅能創設幼兒與家長一起參與的小板塊,還可根據主題與幼兒一起創設活動游戲區(把活動室分成幾個區域),這樣既利于幼兒小組活動和個別活動,又方便教師觀察和指導幼兒。
例如,在主題活動“家鄉美”的教育環境創設中,我們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讓幼兒和家長一起收集有關吳江的文字、圖片和實物等,并充分利用活動室的一面墻進行展示。于是,吳江的三寶、吳江的文化、吳江的名勝、吳江的特產、吳江的橋梁和吳江的建筑等便盡收眼底。在這面墻的下方還設有智力拼圖“家鄉的橋”,它是幼兒用火柴盒、香煙盒等制作而成,既便于幼兒操作,又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
又如,根據活動主題,我們創設了“前進菜場”“人民醫院”“戲曲表演”“面包坊”和“工商銀行”等游戲區角。在利用活動室區角時,我們注意到兩點:一是材料和工具要便于幼兒取放,二是每個區角的內容既要保持相對穩定,又要不斷更新。這樣,在興致勃勃的玩耍中,既增長幼兒的知識,又豐富他們的想象力,還提升他們的觀察與合作能力。總之,教師務必善于創設開放的環境,讓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
二、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體
教師不僅要將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內容滲透在環境之中,更要注意將幼兒生活和活動中的環境作為教育內容。特別是,在共同設計、布置環境的過程中,教師應尊重、支持幼兒的想法,以拉近幼兒和教師的心理距離。另外,在活動過程中,幼兒之間不斷交流、溝通、合作與探索。這樣,幼兒便成為活動的主體,既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又增強自信心,還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進行“各行各業的人們”這一主題活動時,為了讓幼兒對面包制作有詳細的了解,我們設計開展以“好吃的面包”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具體有三步:其一,教師帶領幼兒參觀面包房,仔細觀察面包房里的布置、設施,了解面包制作的過程,熟悉面包師和營業員的工作。其二,要求幼兒向面包房工作的面包師和營業員提問。這樣,不僅提升幼兒的觀察能力,更增強他們主動探索和大膽質疑的能力。其三,回來后,教師和幼兒共同設計一個與面包房相關的游戲,由此,自然產生新的游戲區角。在游戲中,幼兒各司其職,有的揉面,有的烤面包,有的做花式蛋糕,有的則招待客人……顯然,幼兒已很快進入角色。通過這樣的游戲,不僅鍛煉幼兒的多方面能力,更促進他們的社會性發展。
三、使幼兒獲得良好的個性
不同的幼兒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因此,教師應根據幼兒的性格特征,為他們提供獲得良好個性的環境。教師應做到四點。其一,為幼兒創設充滿理解、寬容、安寧、和諧、親密、平等與合作氛圍的人際環境,以便他們主動展示能力,大膽表達愿望和情感。其二,教師隨時傾聽幼兒內心的聲音,并隨時成為兒童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例如,在一次桌面游戲中,幼兒甲把幼兒乙推倒在地。經教師詢問得知,他們都想幫教師收拾玩具,一不小心才一個把另一個推倒在地。對此,由于教師進行了詢問和了解,所以能及時掌握相關情況,從而給予幼兒理解,并使他們獲得安全感。其三,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的活動,對存在的問題及時作出調整,并提供相關的多種活動材料,以便給予幼兒多方指導,既增強他們的自信,又鍛煉他們的能力。基于此,教師可根據幼兒的需要、興趣等布置活動室,以使他們對活動室產生家的感覺。其四,幼兒園的整體環境和教室環境須貼近幼兒的生活,并符合他們的心理特點,以便為他們獲得良好的個性創造理想的條件。
實踐證明,在創設環境的過程中,家長也是一個關鍵的合作者。《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幼兒同伴及教師的積極作用,為孩子營造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充分利用家庭、自然環境和社區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例如,玩具隨時整理與擺放,自己整理床鋪,等等。總之,教師要善于利用環境中有價值的教育因素,對幼兒進行隨即教育,并精心設計和努力組織相關的活動。
綜上所述,環境是幼兒健康成長的基石。只有充分、高效地利用環境資源,才能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長安花苑幼兒園)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