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香
對小學生而言,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很多學生都提不起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習效率低,這是一直以來都困擾著小學數學教師的一個難題。那么,面對抽象思維能力還處于較低水平的小學生,教師如何能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快速、有效地發展數學能力呢?在本文中,筆者基于自己的教學經驗,對如何采取有效策略來提高常態化的教學效率提出了部分探討性意見,與同行切磋探討。
一、小學數學常態課教學
常態課是指教師正常地、無修飾地、有目的地、有計劃地進行課堂教學,這是學生與教師面對的最真實的教學環境,也是教與學的主要陣地,只有搞好了常態課堂教學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小學數學是整個教學體系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它不僅在小學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也貫穿于小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因此小學數學常態課教學的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令許多教師頭痛的是,由于數學學科比較抽象,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低,不少學生提不起學習數學的興趣,難以獲得快速有效的發展。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有必要對教學的策略進行一番探索,旨在幫助學生提升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二、小學數學常態課的教學策略
1.還自主權給學生
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在以往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性被壓制,課堂氛圍不活躍,學生的任務就是聽教師所講的、記教師所講的,沒有思考的空間,更沒有表達想法的機會,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教學效率難以提升。為了改變此種情況,教師需要“讓位”于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有自主思考的空間與表達想法的機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掌握自主權,才不會在課堂中受到壓制,才有利于教師活躍課堂氛圍。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容易被激發出來,這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基礎。
2.目標定位
在高效的常態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是非常關鍵的,教學目標要合理、明確且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制訂教學目標要建立在對學生全面了解的基礎上,要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第一,準確掌握每位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興趣,以全班的中等水平線為基準制訂教學目標,使教學目標貼近本班的實際情況;第二,仔細研究教學資料,理清教學的要求和重難點,并與總體的教學目標有機融合,保證在教學中有所側重,不會因為“廣撒網”式的教學而拖緩教學進度。
例如在“口算除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來劃分教學層次:第一,讓學生從理論上掌握除法的基本口算方法,保證他們具備口算除法的基本能力;第二,讓學生做口算除法練習,使他們能熟練、快速、正確地進行除法口算,深入掌握理論知識;第三,將口算除法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例如向學生提出問題:“媽媽買了9個雞蛋,現在要把雞蛋放到盒子中保存,每個盒子可以裝3個雞蛋,一共需要幾個盒子?”而不要直接提出“9÷3=?”這樣的問題。通過教學目標層次劃分,教師的教學思路更加清晰,容易掌握教學的側重點。在總體教學目標達成后,就實現了“口算除法”的理論知識掌握——口算除法的操作掌握——口算除法應用于生活實踐這樣一個學習過程。
3.分層教學
與傳統的教學理念相比,如今的教學理念更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尤其是新課標的出臺,進一步確立與鞏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為構建高效課堂提供了基礎。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提高思想認識,正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措施和教學目標都要有助于學生的主體發展。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不能采用傳統的扁平式教學法,即不論學生的個體能力差異和基礎能力素質如何,都以相同的措施與標準來教育和評價他們,這非常容易陷入顧此失彼的教學困境,很難實現學生主體的有效發展,更談不上構建高效課堂。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主體之間的差異來實施教學,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教學要求,突出教學主體的層次性,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獲得發展與進步。
4.激發興趣
通過教學實踐我們知道,當學習者持有較高學習興趣時,教學活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保證教學質量,又提升教學效率。因此,在小學數學的常態化教學中,教師應把提升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來抓,可以通過一些數學故事、奇妙的數學現象以及加強教學與生活的聯系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例如在教學“余數”一課時,教師可以這樣的故事開始:“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行至五莊觀,貪吃的豬八戒叫孫悟空與沙和尚偷人參果吃。孫悟空和沙和尚摘人參果,豬八戒在樹下撿果子,然后放到籃子中。他們倆一共摘了12個果子,豬八戒有兩個籃子,每個籃子可以裝5個人參果,多出來的果子就被豬八戒吃了,想一想豬八戒一共吃了幾個人參果?”在這樣具有趣味性故事的帶動下,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有效地被激發起來,在之后的學習中也會更加投入,能夠保障課堂的教學效率。
5.質疑善問
在常態課堂教學中,提問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想要以提問來提高教學效率就必須注重提問的邏輯性。提問的邏輯性是指提問不但要符合教材知識發展的內在聯系,而且還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置問題要層層遞進,解決問題要抽絲剝繭、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從而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可以說,提問講邏輯性是認知規律及教學的系統性原則在提問藝術上的體現。
例如在“面積”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問題:首先,教師拿出一個長方體,問學生這個物體有幾個面,哪個面大,哪個面小。這樣的問題雖然簡單,但卻能在學生的腦海中建立起對“面積”的初步認識,有利于后續教學的進行。在學生掌握了面積的基礎知識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回到剛才的問題上,根據學到的理論解決相關問題,例如如何計算面積。在這樣具有邏輯性且層次遞進的提問中,學生便能快速、有效地思考并提升相應的知識能力。
6.多元評價
在小學數學常態化教學中,很多教師忽略了評價的重要性。對學生做出科學的評價,有助于提升他們的學習質量,是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重要措施。在評價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分層評價,對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且堅持激勵原則,盡可能地發現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給予他們積極的評價,從而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成就感與自信心,更有動力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
同時,教師還可采用提問式評價方法,在給予學生積極評價的同時,引發他們對問題的進一步思考,促使他們不斷提升。例如可以提問學生在這一階段的探究中發現了什么,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判斷他們對上一階段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也可根據教師的問題進行反思,以此來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不斷獲得知識能力的提升。
三、結語
目前我國的中小學都實行了新課程改革,新課程改革在保留原有教學成果的基礎上,要求各個學科根據自身的教學實際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革新,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的目的。要保證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并不難,難在如何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由于常態課堂是教與學的主要陣地,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大力進行常態課高效教學策略的研究與實踐,以保障與促進學生的發展與進步。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第七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徐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