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文
近兩年來,整個國內外市場風云變幻,大宗商品價格無休止的單邊下滑,有色金屬行業更是危機四伏、險象環生。2016年年初,豫光集團董事長楊安國,基于對全年經濟形勢的預判,曾提出:2016,是我們的生死決戰年。
2016年,為突破重圍,為能在極度危險的市場環境下開創一番天地,豫光鋅業有限公司堅持把“創新創效”定為全年工作的主線,第一季度,36個創效項目開花結果,實現創效同比增長11%。

要在“創新創效”上取成績,需先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已習以為常、桎梏思維的問題。豫光鋅業,從這點開始了破冰之舉。
機制上的問題無疑是第一位的。
以往,豫光生產激勵機制主要采用“計劃價和任務定額”,配套實施的是“大而全”的考核體系。在常態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方式,的確可以起到規范和激勵作用。然而,當市場完全處于單邊下滑的狀態時,此激勵機制和考核模式受到了挑戰。“只看自身,不管整體”、大鍋飯、小團體等現象開始滋生。
為改變這一狀況,早在2015年起,豫光鋅業在內部引入市場競爭模式,推行生產單位獨立核算,在“劃小核算單位”的基礎上,完善“產品計件工資制”。給予生產單位更多的自主權,給予崗位員工更強的激勵,促使生產單位和崗位人員,把目光投向“上下游”,關注“原料”、關注“產品”,圍繞整體效益,開展“差異化”生產,優化工藝技術指標。
解決了機制上的問題,結構上的問題又逐步凸顯。
豫光鋅業下屬生產單位主要按“地域”原則進行劃分,但一些結構上漏洞也因此產生。
2015年,豫光鋅業對結構模式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采取“水電氣歸口管理”的原則,將“污水站”劃歸動力廠,推進污水專業治理步伐。把“余熱發電”統歸電廠,便于專業人才資源共享,實現專業化、規范化管理。公司所產蒸汽由鋅業電廠統一調度管理,實現高效利用。
按照“減少管理環節,便于統一協調”的原則,將原屬一廠的“原料車間”、已對外承包的“極板車間”劃歸生產處,強化原輔材料的宏觀調控。按照“專業管理、高效使用”的原則,把機修電工所屬權和使用權剝離,動力廠負責隊伍建設,生產單位負責日常管理,增強維修與運行人員的配合,提高工作效率。
機制轉變了,結構調整了,人的問題又開始暴露。
“為什么要合并機構?”
“為什么要調整崗位職責?”
……
機制和結構的改變,使很多員工在思維觀念、技能水平,甚至在工作態度上,產生了一些不適。
事實上,豫光鋅業對可能產生的“不適”是早有準備的。并且,在此方面付諸的行動也更早。
2015年年初,豫光鋅業就在內部掀起“創新創效”大討論,開始筑基工作。把“廣泛”和“深入”作為筑基的首要前提,讓員工理解什么是創新,為什么要創新,如何去創新,如何把“創新”變成“創效”,并向員工解釋如何去工作,應以什么態度去工作,如何把“日常工作”和“創新”接軌。從一篇請示、一場會議、一次培訓等細枝末節入手,端正員工態度。
伴隨員工態度、觀念的規范和統一,技能提升成為人員問題的關鍵。
2015年,豫光鋅業在落實課堂教學、實操演練的同時,用好“會前學習”、“技能競賽”、“QQ群”等平臺,組織“我當一天點檢員”、“大家來找茬,QQ發紅包”等培訓活動,提升員工整體素質水平。公司將員工培訓情況與個人“職稱評定”、“評優評先”,“選拔任用”,以及單位的目標任務掛鉤考核,強化激勵。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為全年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解決了問題,豫光鋅業輕裝上陣,開始了新一年的征程,在“創新創效”之路上,乘風破浪。
2015年,豫光鋅業依托“勞動競賽”,開始了有條不紊的“創新創效”活動。制定“創效獎、成本獎”激勵辦法,注重獎勵的及時性、合理性,使創效主體獲得實實在在的激勵,讓員工與公司共享收益、共享成績,調動各層級人員的積極性,激活基層創新創效的熱情。
電解工序群策群力,開創性地進行了大電流生產試驗,一項革新,將電鋅產能提升了30%。五廠把目光投向市場,不斷試水,成功開發了壓鑄合金、稀土合金等14種合金產品,延展產業鏈條的同時,更讓合金產能翻番。
一個點子,一個想法,這小投入而大產出,對豫光來說,是有轟動效應的。
浸出工序改變“粗放”注重“細節”,把“過程控制”放在首位,密切關注工藝參數的變化,適時調整,最終浸出渣含鋅率降低了0.8%。電解工序把“槽面操作”和“峰谷平用電”作為日常的關鍵,把精力放在“電流密度”上,最終使綜合電價較網電降低4.79分/千瓦時。精銦工序更是改變思路,把做槽酸度提高,進行大膽嘗試,最終,全年銦直收率提高了2.84%,更是超產18.6%。一廠則把目光投向了市場,硫酸價格低迷而發煙酸價格上漲,機會,這是機會,立刻轉向,把發煙酸產能打到最滿,全年發煙酸產量,超計劃54%……
一次次嘗試,一項項革新,讓豫光鋅業全年的30個創效項目均超額完成目標任務,為公司增加效益2700萬元。
“我們應該在每一個環節關注成本?!币粋€建議,讓豫光鋅業開始了思索。很快,財務、企管、生產、工藝等各科室力量就被整合到了一起,成立監管小組。把源頭、過程和產出連貫起來,通盤考慮、全程監控,把成本管理引向深入。
高品位氧化鋅能否替代納米氧化鋅?很快一項技術革新誕生了。通過使用高品位氧化鋅替代納米氧化鋅,年節約成本230萬元。
延長回轉爐生產期,用普通焦還是用小焦粒甚至用煤?隨即開始了小焦粒實驗,并很快投入了生產,年節約成本180萬元。
電解陽極泥中錳能否回用?又一個問題被提了出來,而很快,錳高效利用項目相應誕生、投產,提高了輔料錳的利用率,年節約成本400萬元。
……
越來越細,愈來愈精,讓豫光鋅業成本控制能力不斷增強,全年生產成本下降3500萬元。
2015年,豫光鋅業的成績顯著。產品產量大幅提高,電鋅、鋅合金、銅金屬量和精銦年產量分別同比增長11%、51.73%、50.26%和16.66%。各項技術指標水平大幅提升,0#鋅品級率達到100%,獲“環保鋅錠”口碑;鋅回收率提升0.44%,銦回收率提升7.2%,為歷史最好水平。能源消耗大幅降低,噸電鋅綜合能耗降低13.78公斤標煤、噸析出鋅交流電耗降低34.92千瓦時,均創歷史最佳,保持國內領先。在極度困難的市場環境下,實現利潤超億元,使豫光鋅花,在逆境中絢麗綻放。
2016年,“創新創效”依然豫光鋅業全年工作的一個重心。
如何在現有工藝條件的基礎上,使生產更穩,能耗更低,指標更優,成為全員關注的焦點。
圍繞生產,一系列技改工作穩步推進。先后對多個工序進行設備改造優化,對各個控制點的工藝參數進行規范完善,在電解工序更推行高密度電流生產……。多個技改項目的順利投運,單系統氧化鋅焙砂處理量提高了28%,析出鋅產量提高7.9%。
能耗可不可以再降低一點,工藝指標可以再優化一點?很快,鋅銀浮選工藝優化實驗投入運營,尾礦含銀降低40%,實現質的突破;凈液酸洗工序穩步優化,銅回收率再度提高;鈷渣直接沉鈷實驗和電爐鋅粉實驗同步開展,把鋅粉消耗降到歷史低點……
一系列的變革,一系列的創新,將年度36個創新項目與“一保一提”巧妙結合,在2015年挖潛的基礎上,開始了新一輪的突破。
在“創新創效”之路上,豫光鋅業已展開新一輪的征程。在這條路上,公司將步步腳印,在逆境中,綻放大道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