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山項目的成功,探索出中國礦業發展的新方式和新模式,對我國現代礦業開發和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地影響,提升了中國礦業在全球礦業領域的地位,展示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為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中國黃金集團內蒙古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在駐地各級政府支持下,在中國黃金集團的正確領導下,積極探索,創新突破,不斷凝練新形勢下現代礦山企業發展新內涵,為當今礦山行業健康發展提出新的思路。
中國黃金集團內蒙古礦業有限公司是中國黃金集團公司與北京予捷公司按照9∶1比例出資組建的,公司成立于2005年,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新巴爾虎右旗境內。注冊資本4億元,主要從事有色金屬礦探、采、選和礦產資源投資等業務,重點開發烏奴格吐山項目。公司現有總資產60.93億元。共有員工1207人(含外包人員),其中正式員工909人。現有專業技術人員352人,其中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人員共計172人,本地籍員工405人。截至2015年,累積產銅36.2萬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2.05億元。如今,公司已經發展成為中國黃金集團大基地建設的標桿企業。
2005年,國土資源部對烏山礦山探礦權進行公開招標,中國黃金集團公司中標。烏山項目于2007年8月開工建設,2012年9月擴建工程投產。公司通過科技創新實現低品位銅資源的高效開發,采選能力已達8萬噸/日,年處理礦量2600萬噸,年產金屬銅8萬噸,產值31.4億元。

2007年7月18日,烏山工程項目指揮部成立。像烏山這樣規模的礦山,在國際上建設周期不少于4年,國內不少于3年。但在集團公司強有力的指導和指揮下,烏山工程于2009年9月16日,就順利投料試生產;擴建工程2011年4月29號開工,2012年7月帶料試車成功,僅僅一年3個月的建設周期,創造出九個全國第一,締造了聞名全國有色行業的“烏山速度”。
公司率先采用多項國內、國際先進技術,突破國內礦產傳統工藝流程,創下了單體礦山應用高技術之最,一舉創造了4項世界先進紀錄,6項國內領先。
世界功率規格最大的選礦裝備。
世界先進的斑巖型高次生銅礦石銅鉬分離工藝技術。
世界范圍內第一家使用城市中水作為礦山生產主水源。
世界先進的露天開采數字化生產管控系統。
國內領先的選礦生產過程自動化管控系統。
我國首次使用節水安全環保的尾礦膏體排放與堆存工藝技術。
我國第一個成功采用SABC碎磨工藝流程。
我國第一次使用國內自主研發的規格最大的半自磨機、球磨機、隔膜泵、浮選機。
我國領先的礦山綠色和諧發展模式。
我國先進的現場組織管理模式。
公司在發展進程中,始終得到國家有關部委、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各級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中央政治局委員胡春華、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民建中央副主席吳曉青、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汪民、國資委第一巡視組組長牛越生等領導親臨現場視察指導,對公司注重礦區生態和環境保護、打造和諧礦區等工作給予高度評價,稱贊烏山是央企精神、央企財富和央企前途的代表,是央企的驕傲,為我國有色礦山的建設起到典型示范作用。這些肯定與評價也成為激勵公司奮發有為、開拓進取的巨大動力和源泉。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峰會、中國國際礦業大會、全國綠色礦山建設現場會、國際礦業大會,烏山均作為代表作交流發言。
在多年的工作中,烏山努力踐行國資委對央企提出的“政治責任、經濟責任、社會責任”要求,各項工作更是獲得了諸多肯定。
烏山項目啟動時,公司深植“在剝離中復墾、在建設中綠化、在生產中美化,打造花園式工廠”的理念,堅持“安全與環保并重、綠色與和諧并行、美麗與發展共贏”的發展方式,通過應用先進生產工藝和流程,使用先進環保技術和設備,采用科學合理的美化綠化手段,努力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一系列技術手段的成功運用,為當今有色行業同類礦山的開采、開發及綠色生產模式做出引領示范。

浮選車間
烏山在選礦工序上采用了國際上最先進的SABC磨碎工藝、膏體尾礦排放工藝、建設封閉式皮帶廊、封閉式儲礦堆場等,避免了傳統礦流程的粉塵污染,節省了耗能、人力成本和土地使用面積,杜絕了占地、粉塵及水質污染等多方面問題。尾礦膏體排放不僅節約了水源,而且對草原起到了環保作用,該項目已被地方政府作為節能減排項目。同時,開辟礦山用水新方向,烏山將滿洲里城區污水處理廠的中水引到礦區作為生產用水,通過一系列節水措施,目前烏山已實現噸礦用水約0.3千克,噸礦用水成本約2.57元/噸,為同行業最低。烏山中水循環系統獲得“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2013年環境保護中國最佳實踐案例”。2015年,公司獲得“內蒙古自治區節水型企業”稱號。
為響應國家號召,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公司先后增加了鍋爐脫硫脫硝、辦公照明、除塵風機改造等多個節能減排項目。采礦生產過程中,在穿孔設備上安裝濕式除塵設備。在卸礦倉周圍增設彩鋼板擋風抑塵墻,產生了良好的抑塵效果。在尾礦庫粉塵污染專項治理工程過程中,通過抑塵劑室內實驗、草簾覆蓋現場試驗、密目網苫蓋咨詢等辦法對各項措施方案的可行性和經濟性進行綜合比選,確定了“覆蓋沙土”的治理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抑塵效果,為礦山企業尾礦庫揚塵治理工作中起到了典范的作用,得到了地方各級環保監察部門的認可。
草原腐殖土寸土寸金,公司在開礦過程中把剝離的腐殖土精心堆放,完成開采之后進行復墾。在礦區周邊先后種植適合礦區氣候的云杉、白楊、東北柳和獐子松,即保護了脆弱的生態環境,也美化了礦區環境。礦區綠化面積達40多萬平方米、復墾面積281.5萬平方米,每年栽種適宜花草美化礦區。公司專門成立綠化隊,以專業團隊負責公司綠化以及日常維護工作。2015年公司被呼倫貝爾市綠化委員會授予“花園式單位”稱號。
諸如此類的環保措施在烏山生產的各個環節比比皆是,真真切切實現“開發金山銀山、保護綠水青山”的莊重承諾。開創出綠色美麗發展新模式,2013年被國土資源部評為國家級綠色礦山。
公司建于民族特色地域,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注重發展的協調性,有利于促進企業與地方發展行穩致遠。烏山從踏入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便牢固樹立“平等、尊重、包容、融合、和諧、共贏”的共處理念,成功建設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地和諧型、員工幸福型、發展持續型”五型新礦區,展示出我國現代化礦山的新形象。
投產至今,公司實現主營業收入142.05億元,實現利潤35.16億元,上交地方各項稅費35.36億元,占新巴爾虎政府繳稅占財政收入60%以上,有力促進了地方繁榮發展。
公司先后安置呼倫貝爾籍各類人員405人,占員工總數的37.9%。其中解決礦區周邊牧民66人就業,占適宜就業人數的100%以上,極大地緩解了當地牧民的就業壓力。
公司投資650萬元,開展了封閉區、緩沖區建設工作,不僅牧民得到了補償實惠,也保證了企業順利生產。探索出礦山與周邊和諧共處的新方式。
公司向地方黨工團組織注入幫扶資金約500萬元,通過與地方黨工團組織共同開展共產黨員創業、校外社會教育實踐基地、黃金愛心超市、扶助西旗貧困大學生、黃金杯運動會、企牧和諧文藝晚會等活動促進企牧和諧。
烏山提出并實施“養老保險、助學助教、創業致富、生活改善、文化融合、愛心傳遞”六大惠民工程,讓地方百姓分享公司發展成果。從征地補償、安排牧民就業,到通過定點幫扶、技能培訓等方式幫助牧民從傳統的牧業向工業、運輸業、特色種養業等轉變,大大提高了當地牧民的生活水平。同時,為駐地周邊牧民接通自來水,建立健康檔案,繳納養老保險,實現“企業、政府、群眾、社會”四個滿意。

烏山生產區航拍
路雖遠,行則必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實讓當地群眾真正享受到企業發展帶來的實惠。“良性互動、合作雙贏、和諧穩固、充滿活力”是烏山企地關系的真實寫照,為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2014年公司被國土資源部列為和諧礦區建設示范企業。
在新常態下的經濟主戰場,加快領域創新,掌握科技競爭先機,是興企之利器。公司敏銳抓住戰略導向,以“創建科技先導型企業”為載體,在生產過程中,在創新應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基礎上,積極進行科研技改和技術攻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為同類型礦山的生產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借鑒意義。
中國黃金集團與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有色(沈陽)泵業有限公司和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等國內知名企業密切合作,自主研發和使用了國內最大規格的球磨機、半自磨機、隔膜泵、浮選機等,這些自主研發的重大裝備產品得到了實踐的檢驗和進一步完善,打破了以往依賴國外進口而對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制約,極大增強了市場競爭力,這一步的成功探索,促使礦山大型設備的國產化水平顯著提高,推動了我國重大裝備制造的自主創新和發展。
在生產過程中,烏山積極開展的銅鉬分離科技攻關,攻關包括工藝流程、工藝參數、藥劑制度及設備配置等內容,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成功攻克了次生銅含量高對銅鉬分離的影響,銅綜合回收率達88.11%,鉬綜合回收率達71%左右,為公司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撐,為國內同類型礦山企業提供了有益借鑒,該項技術2014年獲得中國黃金協會科學技術特等獎。
實現選礦生產數字化管理。烏山堅持依靠自主力量,摸索開發出“選礦專家管控系統”,獲得最佳的選礦技術工藝參數,實現管理、控制一體化技術。建成的采礦管控系統,是國內唯一基于三維模型的露天開采智能管控系統,實現了采礦全過程和精準控制,礦山設計回采率97%,貧化率3%, 2015年實際回采率達到99.28%,貧化率僅為0.89%。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方面,初步建立了ERP系統,為企業開展精細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走出了一條現代礦山企業自動化和數字化全新發展之路。截至2015年末,公司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特等獎四項,一等獎三項,二等獎三項,三等獎兩項;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一項,實用新型專利七項。
烏山項目將“建設不完、優化不止”理念落實于行。通過自主創新,探索出一套簡單、實用、高效的生產組織、管理和發展的新模式。
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優化生產組織模式。致力于科研技改工作,有針對性地實施了一批科研技改項目,解決了在生產過程中節能減排、資源利用、新材料、新工藝開發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問題,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公司持續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地和諧型、員工幸福型、發展持續型”礦區建設工作,不斷探索現代化礦山發展的新內涵、新方向。
資源節約型:采用先進、安全、環保的開發利用技術和方式,科學、高效利用礦產資源,最大限度地實現綜合循環利用和節能減排。
環境友好型:礦山建設和生產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保護和改善周邊生態環境,建設花園式礦山。
企地和諧型: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以地方經濟穩定發展為己任,駐地政府和群眾積極支持企業生產經營,建立“良性互動、合作雙贏、和諧穩固、充滿活力”的企地關系。
員工幸福型:暢通職業發展通道,搭建輿情反饋平臺,努力解決員工合理訴求,培育員工具有強烈自豪感、榮譽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企業文化。
發展持續型:加強周邊地區的礦產資源整合與開發力度,提供資源儲備。有效開展礦產品的深加工,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和做大做強奠定基礎。
公司以“高、新、細、和”的發展模式,融入于五大發展理念,尋求現代礦山發展理念的全新定位。烏山項目的成功,對大型礦山企業的轉型升級具有借鑒和示范意義:
1.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的成功應用,大幅提高了礦產資源利用率,促進了資源利用方式轉變,并為同類型礦山的開發、建設提供了值得借鑒的開發模式。
2.極大地降低了礦產開發對環境的影響,轉變了以往資源開發就要破壞環境的傳統模式,實現了礦業開發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處。
3.大量應用國內制造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工藝、技術、裝備,推動了民族裝備制造業的自主創新和發展。
4.促進了民族邊疆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使礦業開發真正成為維護民族邊疆地區和諧穩定的有效手段。
5.通過先進的管理模式,為新興礦山快速實現管理轉型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成功經驗。
烏山項目的成功,探索出中國礦業發展的新方式和新模式,對我國現代礦業開發和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地影響,提升了中國礦業在全球礦業領域的地位,展示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