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農村產權交易流轉的大平臺
◎ 黃偉君、葉欣(浙江省麗水市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麗水323020)
2014年12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引導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4]71號)。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鄉統籌進程的逐步加快,農村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農村大量資產閑置和“沉睡”。與此同時,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很多新型經營主體對閑置的農田、農房、山林等各類農村產權的需求逐漸增加,建立健全信息互通、交易聯動、資源共享、開放規范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平臺勢在必行。
1.1提供交易場所,規范交易行為
通過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的建立與完善,引導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業務的健康持續發展,規范農村產權交易行為,使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市場化,避免暗箱操作,杜絕尋租腐敗行為。農民可憑借農村產權交易鑒證書在農村產權完成流轉交易后,開展評估、擔保、融資等金融配套服務,有利于促進農村產權進場交易,提高交易活躍度。
1.2優化資源配置,激活農村產權
促進農村集體產權進場交易,使農村資源得到集約化的管理和經營,吸引了更多資本向農村流入,進一步提高農村的資源配置與高效利用,優化了城鄉資源要素配置,迅速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與發展的步伐,為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奠定基礎。

1.3維護農民利益,增加農民收入
促使農民財產、農村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維護農民財產性收益,利
于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障農民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產權益。進場交易的農村產權,原則上實行減免轉讓傭金,免費為農戶進行農村產權流轉的掛牌和宣傳,配套各地農村產權的補助資金,降低農戶在進行交易過程中的成本,實現溢價功能。
2.1交易平臺不規范,市場化程度不夠
近年來,全國各地嘗試建立了多種形式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和服務平臺,并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在發展過程中也顯現出許多問題:一方面由于受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制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整體發展滯后,區域發展不平衡,缺乏有效的統一規范和管理標準,對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的設立、運行、監管等環節有待明確;另一方面,目前建立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如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武漢農村產權交易所等,大多以政府主導為主,市場活力不足,市場化程度不夠,交易業務量并不大。

2.2交易品種比較少,交易行為不活躍
我國農村產權的權屬界定工作起步較晚,確權頒證工作比較滯后,東部沿海地區明顯比西部內陸地區快,平原地區明顯比高山丘陵地區快,“三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草場經營權)比其他種類的農村產權快。因此,農村產權缺少法律層面的保障,進入交易市場的來源不足、基礎薄弱。同時,當前農村產權的交易品種比較單一,主要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集體資產等為主,宅基地、農房等農村產權受現有政策約束,流轉交易范圍均以本村或本集體經濟組織為限,流轉交易量很少,政策瓶頸亟待突破。
2.3配套體系不完善,資源整合共享不足
由于農村產權相應的評估、擔保、收儲、經紀中介等配套的社會服務不夠完善,農村產權評估難、擔保難、融資難、處置難的現象還比較突出。長期以來,我國各類農村產權分職能部門進行管理和登記,沒有統一的產權大數據,各類農村產權信息都存在系統不同、規范不一的問題,實現產權信息對接、資源整合、信息共享難度很大、成本很高。加快打破部門利益、沖破部門之間的制度藩籬,
最大程度為農提供數據查詢、登記變更等全方位、一體式服務,真正實現便農、惠農、利農迫在眉睫。
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的培育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基礎性的工程,要充分利用和完善現有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從實際出發,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積極探索,穩步推進。
3.1加快培育農村產權交易市場主體
針對當前市場培育初期,政府應積極鼓勵、大力扶持市場主體的建設,實行市場建設與運營財政補貼相結合,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根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宗數,為服務平臺提供相應的補貼。鼓勵市場充分競爭,發揮好農民的主體作用和中介組織的服務功能,有效實現農村產權的溢價增值。各地應面向基層,打造“市、縣、鄉”三級分工協作、各有側重、交易聯動、信息互通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體系。市級承擔綜合服務,實現統一信息發布,統一交易規則,統一交易鑒證,統一網絡操作,統一平臺建設的“五統一”管理模式;縣、鄉充分發揮貼近農戶、熟悉農情的優勢,主要承擔區域范圍內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工作。采取合作共建的方式,打通全國各地、各類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3.2不斷拓展農村產權交易品種
根據國辦發[2014]71號文件規定,現階段可交易的農村產權主要有土地承包(流轉)經營權、林權、集體經營性資產所有權等8類。作為農民最大的財產權——農村宅基地和農房能否上市交易并沒有明確。根據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原則,法律沒有明確限制的農村產權品種應當可以入市流轉交易。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必須積極、穩妥地鋪開農村宅基地利用改革。開展農村土地利用指標傾斜、指標異地置換等試點。針對目前農村普遍存在的“小產權房”,事關農民切身利益和農村穩定,必須分不同情況妥善處理。對處于村鎮建設規劃區內的集體建設用地上,應為其補辦集體建設用地手續與房產證后允許其上市交易;對并不在政府規劃的建設用地上建設的,應通過置換補辦相關手續后再上市交易;而對于那些在基本農田上建設的,一定要嚴肅追究、嚴厲查處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3.3加快建設一站式配套服務體系
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的活躍,不僅要依靠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的開發和運營,更要依賴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配套體系建設。一是建設農村產權評估體系。通過制訂完善農村產權評估管理辦法,嘗試建立分級、分類評估機制。建立農村產權評估專家庫,實行專家評估與專業機構評估相結合,降低評估成本,減輕農民負擔;二是完善抵押擔保體系。重點發展村級互助擔保,擴大村級擔保互助社的授信額度,利用鄉里鄉親信息對稱、集體內部產權處置便利等優勢,通過鄉規民約的約束,可有效降低農村產權抵押融資壞賬率;三是健全資產收儲體系。及時處置農村產權融資過程中產生的不良資產,化解金融機構、擔保組織的風險,再次實現農村產權的優化配置。
3.4打通農村產權直抵融資瓶頸
通過完善相應的配套服務體系,加快抵押融資、流轉交易、誠信征信等數據交換,實現網絡上農村產權快速評估、農戶信用等級快速評定,解除金融機構的后顧之憂。發揮銀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優化服務,簡化手續,降低利率,提高貸款額度,在占領農村金融大市場中取得先機,以實際行動支持“三農”領域。同時,要建立金融風險預警和分擔機制,完善農村產權抵押融資相應的規程制度。建立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貼息機制,整合糧田直補、公益林補償資金等各類支農資金,對農戶實行直接補貼,減輕農民融資成本,迅速實現資金放大效應,達到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功能。
3.5強化信息網絡技術保障
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建立農村產權交易網絡系統和信息共享機制,推動農村產權交易電子化、信息化、現代化。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在程序設計和軟件開發過程中,應預留接口,整合現有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打通相關部門間的信息共享通道,在保障各類信息保密性、隱私性、規范性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實現信息互通。各類農村產權的主管部門應根據交易需求和發展需要,提供各類農村產權確權的詳細信息,并配套相關的政策服務,依據流轉交易平臺的交易鑒證結果,為農戶辦理產權登記備案和過戶等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