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長春:打造要素流轉市場 服務民營經濟發展
◎ 張玖麗(吉林長春產權交易中心,長春130022)
長期以來,作為省、市政府合辦的多功能、綜合性的省級產權交易機構,吉林長春產權交易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注重轉型創新發展,專業化市場平臺建設取得快速發展。目前,中心正在積極開辟農村產權、林權、水權、公共資源、金融創新產品等交易新品種,以“陽光交易平臺”和“融資高效平臺”為兩輪驅動,以配套服務體系為潤滑劑,夯實企業產權交易業務和創新融資業務,同時大力拓展區域股權市場企業掛牌、技術產權、農村產權及文化產權等專業化平臺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提高業務水平,擴大業務規模,把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管家服務”作為可持續發展的落腳點,把中心建設成為集團化、多元化的產權交易大市場。

資金的高效、有序流轉,進而達到服務中小企業的最終目的。
近年來,吉林省突出發展民營經濟,采取多種政策措施,實施成長計劃,眾多中小企業得到了較快發展。但是,中小企業在發展中也存在著融資渠道少、企業各類要素資源流轉不暢、應用效率較低等問題。為此,中心以打造要素市場平臺為著力點,以全省產權市場體系為支撐,以先進的網絡化服務平臺為手段,利用中心的軟硬件資源、現有的信息發布渠道、合作網絡和窗口服務功能,積極為全省中小企業提供產權交易全產業鏈的服務及優質的要素流轉環境。實踐表明,通過產權市場平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局,幫助中小企業實現了生產資本、經營資本的跨越發展。

2013年1月25日,中國農業銀行吉林省分行與吉林長春產權交易中心簽署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2.1制度健全,交易模式成熟
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發展區域資本市場,加快以吉林長春產權交易中心為核心的全省產權交易市場體系建設”的要求,中心本著統一交易制度、統一服務流程、統一業務文本、統一信息平臺、統一市場監管的“五統一”原則,建立了健全的業務規章制度、完善的業務流程和嚴格的內控制度。除國家發布實施的《企業國有產權交易規則》和《金融企業國有產權交易規則》外,中心根據需要,制訂了《實物資產交易操作規則》、《非國有產權交易操作規則》及交易中各個環節的10個交易細則。中心通過實行項目經理負責制等內控制度保障交易的公平、規范、透明,在國有股權、行政事業單位資產處置、金融資產等多類型產權交易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要素市場建設、發展經驗,形成了規范、成熟的交易模
式。
2.2硬件、軟件設施先進
中心設有產權交易和股權托管兩個大廳及帶有動態監控系統的競價室、拍賣廳、評標室和競價席位,保障了窗口服務和業務“一站式”辦理。順應產權市場信息化發展趨勢,中心全面開展了以“一站、一庫、兩個平臺和七個系統”為重要內容的信息化建設。“一站”即中心網站站群,“一庫”即全省股權托管數據庫,“兩個平臺”即信息群發平臺和異地交易平臺,“七個系統”即產(股)權交易系統、股權托管系統、網絡競價系統、涉訟資產交易系統、監控系統、大屏幕顯示系統和信息發布系統。同時,中心還開通了認證微博和微信公眾賬號,關注的投資人累計達4000余名,已發展成為重要的信息發布渠道。
2.3資質認證
中心近年來,先后獲得國家和地方授予的權威資質和認證:國務院國資委、省國資委指定的吉林省唯一從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的機構;中央企業和省國資委監管企業的實物資產轉讓市場;財政部、省財政廳認定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事業單位資產處置機構及金融企業國有資產交易機構;科技部、省科技廳確定的國家和吉林省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等。在國內同業機構中,是中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協會理事單位,中國產權市場創新聯盟常務理事單位,中國技術產權共同市場發起單位。
2.4機構合作
在信息發布和共享方面,2005年以來,中心先后與上海聯交所、北京產權交易所、天津產權交易產權中心、重慶聯交所等數十家同業機構及投資機構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國有企業產權轉讓信息通過國務院國資委和企業產權交易機構協會網站自動摘取,實現信息全國發布。
為加強平臺配套服務,促進產權合理流動,解決產權流動中的資金短缺問題,中心立足于服務地方經濟、服務企業,大力拓展多樣化融資渠道,促進銀企有效對接。自2010年以來,先后與31家金融機構、投融資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搭建了廣泛的區域金融機構合作網絡。主要合作機構包括:駐省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招商、民生、光大、興業等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吉林亞東投資、吉林省信用擔保機構等。
中心自2005年整合成立以來,共完成各類產權交易業務1700多宗,涉及資產總額484億元,沒有出現一宗因不規范操作而引發的投訴。在這里特舉5個案例作為說明。
案例一,吉林省夾皮溝黃金礦業公司整體產權轉讓:2005年,中心接受委托,公開掛牌轉讓吉林省夾皮溝黃金礦業公司整體產權。考慮到黃金生產行業的特殊性及職工安置,中心認為招標方式為最佳產權轉讓方式。經過公開招標、規范開標、嚴格評標,中國黃金集團公司以雄厚的綜合實力和2.6億元的報價成為中標者,比資產評估凈值1.5億元增值1.5億元,使“夾金”獲得升值73%。
案例二,吉林省石油化工設計研究院一宗房屋建筑物及土地以高于底價2.41倍的價格成功轉讓:2010年年底,中心受托對吉林省石油化工設計研究院所屬的、位于人民大街117號的一處房屋建筑物(建筑面積為2175平方米)及土地進行公開掛牌轉讓,掛牌參考價1700萬元。經廣泛發布信息,共征集到3個意向受讓方。在網絡電子競價會上,3個競買人踴躍競爭,不時出現以加價階梯(20萬元)的3倍至5倍的“跳躍式”報價,經過93輪次的激烈競爭,該標的最終以4100萬元,高于底價2.41倍的價格成功轉讓。充分體現了中心“公開、公正、公平”的市場特征和發現投資人及發現價格的市場功能。
案例三,吉林省首宗公共資
源交易——長春市路內停車泊位經營權競價轉讓價值翻倍:2011年,中心受長春市市政公用局委托,轉讓長春市路內(人民大街以西及人民大街以東)總共2645個停車泊位經營權(期限為36個月),掛牌價格分別為260萬元、240萬元。該項目經媒體報道,備受關注。至11月21日公告期限截止,共征集到4個意向受讓方。11月22日上午,長春市路內停車泊位(人民大街以東、以西)經營權由一民營企業競得,成交價格分別是460萬元、495萬元,增值率高達76.92%、106.25%,實現了進場交易資產轉讓價值最大化。
案例四,產權市場助推民營資本增值:2011年,中心受吉林長風水力發電有限公司和吉林吉能水力發電有限公司委托,分別轉讓全部由自然人持有的100%股權。至掛牌截止日,兩個標的分別征集到兩個符合競買條件的意向受讓方。首先進行的電子競價標的為長風水力發電有限公司的100%股權,經過了15個輪次的激烈競爭,最終由中國吉林森林工業集團物資有限責任公司以5412萬元的價格競得,增值幅度為11.77%。隨后進行的競價標的是吉林吉能水力發電有限公司的100%股權,經過了12個輪次的角逐,最后由吉林名門電力實業集團公司以8358萬元成交,增值幅度為7.73%。此次民營股權轉讓,是中心首批民營資本進場交易并以增值成功實現退出。轉讓標的分別在掛牌價基礎上以增值570萬和增值600萬的價格成交,充分證明了產權市場可為民營資本提供有效的退出渠道,同時為投資方提供良好的信息和交易平臺。
案例五,以競價方式轉讓首宗租賃權:2014年5月,中心受托公開操作客運賓館招租事宜,租賃期為9年。除了在中心網站和《長春日報》發布公告以外,中心還通過微信公眾平臺、中心新浪官方微博、同業機構合作網絡平臺、房地產報等多種信息渠道進行廣泛推介,同時,在標的主樓上方懸掛醒目廣告條幅加以宣傳。6月5日,長春客運賓館租賃權經過33輪次激烈競爭,以每年租金346萬元的價格由北京某民營企業成功競得,增值126萬元,溢價率達57.27%,使該資產在租期內為長春市公路客運總站增收1134萬元。這是中心2014年以競價方式成功轉讓的首宗租賃權業務,體現了產權市場“發現投資人”和“發現價格”功能作用。租賃權的成功交易,證明這一陽光交易平臺,不僅可以實現股權或實物資產轉讓價值最大化,而且可以使租賃資產以及其他資產實現有效增值。
吉林省、長春市政府高度重視產權市場建設,對中心長期以來的發展給予密切的關注和親切的關懷,對中心發揮平臺交易、融資功能,全力服務省、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
中心下一步將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積極貫徹落實吉林省、長春市關于“突出發展民營經濟”的政策措施,充分發揮產權市場現有的平臺、資源、人才優勢,為中小企業產權流轉提供陽光、統一、規范的市場平臺和服務,更有針對性地為吉林省中小企業推出優質、高效的服務,提高服務的廣度、深度,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進一步聯合省內各市(州)同業機構,在全省各縣布置服務網點,搭建服務面更廣、輻射力更強的區域性產權市場服務體系。以信息化建設為抓手,借助互聯網交易和競價平臺,推廣應用動態報價、網絡競價等新型交易方式,突破地域限制,實現遠程交易。同時,積極拓展一次性報價、拍賣、招標等多種競價手段,利用市場化方式推動各類資產有序流轉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充分發揮產權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促進各類要素資源在流動重組過程中保值增值,為吉林省經濟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